朱迪斯·巴特勒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

2022-02-13 01:45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巴特勒女性主义译者

马 晨

一、引言

(一)背景

作为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朱迪斯·巴特勒在多个学术领域成就颇丰,如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作为巴特勒的成名作,被列为西方文论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恢弘庞大的理论体系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

通过查阅现有对巴特勒进行研究的作品,笔者发现国内现存研究大多借助其理论开展性别研究[1][2],但由于巴特勒著作用词晦涩,句子结构复杂,理论高深,在进行汉译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而事实证明,对其译本的研究极其匮乏。因此,笔者认为对其译本的研究对于分析巴特勒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依据现有巴特勒作品的汉译本,从翻译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群等角度研究巴特勒思想在我国的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国人思想塑造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我国在介绍与译介方面对巴特勒颇有研究,学者刘开铃和游素玲主编的《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导论》(2012)一书对巴特勒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马景超所著的《导读巴特勒》(2018)对朱迪斯·巴特勒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对巴特勒的思想渊源、性别操演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她思想的后续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具体阐释[3]。

学术界对巴特勒的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但唯独对其作品的译本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寥寥无几。不难发现,引用巴特勒作品的著作众多,这就证明其思想对国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而且翻译是不同文化思想之间互相传播的重要桥梁,是巴特勒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载体。据此笔者认为,对其作品译本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的研究必不可少。

因此,本文将对巴特勒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译者在翻译时的社会背景和政策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规范。(2)研究分析译者身份、赞助者和翻译目的。(3)调查译本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情况。以期为中国学术界对朱迪斯·巴特勒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二、译者与赞助研究

(一)译者研究

译者的身份背景往往对其翻译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有:原语的社会环境、原作者、源语文本、源语读者、译者、译入语文本、译入语读者、译入语的社会环境。译者处于整个过程的中心位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既是源文本的读者,同时也是译入语文本的作者。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译者胡大平,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当代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研究、文化研究等。美国南卡洛莱纳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比较文学助理教授郭劼,作为《消解性别》一书的译者,研究兴趣包括妇女研究、性别理论和比较文学。《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译者李钧鹏,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在社会理论、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领域皆有研究。《脆弱不安的生命》译者何磊和赵英男,何磊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西方哲学、西方文论、文化研究。赵英男的详细信息笔者未能查到。《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译者宋素凤,中山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由于《性别麻烦》一书中除了女性主义、哲学,还包括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乃至细胞生物学等,涉及的领域甚广。为精益求精,宋素凤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一年访学期间,借图书资源之便查阅了本书中提到的许多理论以及小说的原始典籍,以此提升对巴特勒论述翻译的准确性[4]。

(二)赞助研究

原作者、译者、读者、出版社等都对翻译活动产生作用,在本文中,赞助者主要是指出版社。译者的翻译策略有时并非完全由译者自身决定,出版社对译者的翻译方法也起导向作用。可以发现,巴特勒的译著主要由三个出版社出版:上海三联书店、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基于三个出版社的出版特色,我们可以推测赞助者即出版社对译文的要求是:在翻译巴特勒著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中呈现的理论事实,保留巴特勒思想的内涵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要根据女性主义书籍的要求来定位翻译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晦涩难懂。

三、翻译方法赏析

《性别麻烦》作为巴特勒的成名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最大,就翻译方法这一层面,笔者选取分析了此译本的45-50页,即英文原版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的第二章。经笔者分析得出,译者宋素凤的翻译特点是:(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合译法、省译法居多,综合使用翻译技巧。

例句:On occasion feminist theory has been drawn to the thought of an origin, a time before what some would call“patriarchy” that would provide an imaginary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o establish the contingency of the history of women’s oppression.

对应译文:有时候,女性主义理论受到起源这个想法的吸引,也就是所谓“父权制”之前的时代:它可以提供一个想象的视角,从而建立妇女受压迫的偶然性。

四、传播与接受

(一)馆藏和引用情况

笔者将各个书名输入读秀知识库中,并依次搜索每部著作的馆藏情况和图书被引次数情况,结果如下表格。(见表1)

表1

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国内已有众多的巴特勒著作馆藏数量,但引用次数较之于其他社会学书籍则少之又少,作为巴特勒成名之作的《性别麻烦》馆藏率和引用率皆居于榜首。中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比文学研究起步要晚,妇女与性别研究也较为肤浅,引进和传播这类著作对于国民思想的塑造以及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读秀上中文搜索“朱迪斯·巴特勒”,共检索到1160条与之相关的知识链接,240种相关期刊,6篇期刊文章,109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以及55种相关书籍。对国内研究巴特勒思想的书目进行搜索,笔者发现自2015年起才出现系统的著作:《朱迪斯·巴特勒的述行理论与文化实践》一书收藏馆有165个,被引次数为1;《导读巴特勒》一书,收藏馆103个,被引次数为0;《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收藏馆21个,被引次数为0。

将“朱迪斯·巴特勒”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结果为110条。调查结果得出,1999年国内学界开始出现研究朱迪斯·巴特勒的文章共有两篇。相关文献量在2015和2016年达到峰值,平均每年14篇。研究最多、最系统的学者是王玉珏。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社会学及统计学、世界文学、哲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生理性别”和“女性主义”出现次数最多,分别为17次和16次。复旦大学(8篇)和集美大学(6篇)是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

研究发现,期刊的最高引用次数为81次,最高下载次数为3287次。主题多是关于生理性别、女性主义、巴特勒理论、异性恋和社会性别等。对巴特勒思想的研究数量众多,其前期性别表演理论为被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几乎没有。

(二)图书评价情况

表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豆瓣图书评分榜中,巴特勒著作中译本的最高评分为8.7分,最低评分为7.5分。高比例星级覆盖在3、4、5星,这说明读者对巴特勒思想有较高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但略低评分的存在也说明其译文中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以巴特勒的成名之作也是评价最高的《性别麻烦》一书和评分最低的《权利的精神生活》一书作为对比,笔者通过阅读书评,发现书评可分为以下三类:(1)关注作品的主旨、框架、内容、作者风格;(2)关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带给读者的启发;(3)对翻译文本的评价。

巴特勒作品风格普遍艰深晦涩,论述类书籍偏多,主题多为女性主义和哲学类,因此其作品的目标读者相对小众,多为专业人士或相关爱好者。

五、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有以下三点启发。

1.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较晚,故而关注后期巴特勒的理论及作品中的转向较少,未能全面把握。译介巴特勒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清楚地学习和研究女性主义文化。

2.近年来,巴特勒思想的中译本以及关于研究巴特勒思想的著作陆续出版,为巴特勒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翻译错误、编校错误等,这需要出版社和译者不断努力,尽可能把失误降到最低,向读者还原作者的思想。

3.从国外引进的思想良莠不齐,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取其精华,研究引进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改进自身不足的思想,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这些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巴特勒女性主义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事不关己
特别的外宿
英文摘要
吉米?巴特勒:从不抱怨的明星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