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福 庆
(张家口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晋、冀、蒙四省(市、区)交界处,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市域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分为坝上和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张家口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我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这里昼夜温差大、光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域内陆生野生植物共有120科、513属、21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62科、129属、369种。
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 02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4.85%。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林木蓄积量达到3 030万立方米;全市草原面积为1371.65万亩,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1处。
1.1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1.2 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1.3 古树群: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相对集中生长、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树群体。
2.1 古树分级:分为三级,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为一级古树;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为三级古树。
2.2 名木:不分级,不受树龄限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树木属于名木的范畴:
(1)国家领袖人物、外国元首或著名政治人物所植的树木;
(2)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知名科学家所植或咏题的树木;
(3)分布在名胜古迹、历史园林、宗教场所、名人故居等,与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树木;
(4)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标志性树木;
(5)树木分类中作为模式标本来源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树木;
(6)其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和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根据2016—2018年开展的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结果,张家口市域内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 503株,且以300年以上的古树居多。
3.1 按科属划分
隶属22科33属49种。分别为松科、柏科、豆科、榆科、杨柳科、胡桃科、银杏科、无患子科、木犀科、卫矛科、漆树科、桦木科、柽柳科、壳斗科、槭树科、桑科、蔷薇科、柿树科、鼠李科、胡颓子科、葡萄科。
3.2 按树种划分
按照树种划分,分别为油松、华北落叶松、白皮松、冷杉、白杄、青杄、侧柏、圆柏、杜松、国槐、白榆、垂榆、黑榆、脱皮榆、旱榆、刺榆、小叶杨、山杨、旱柳、乌柳、核桃、核桃楸、银杏、文冠果、暴马丁香、北京丁香、桃叶卫矛、小叶朴、漆树、白桦、柽柳、蒙古栎、白蜡、元宝枫、五角枫、华桑、蒙桑、楸子、杏树、秋子梨、麻梨、山梨、板栗、黑枣、枣树、酸枣、沙棘、牛奶葡萄、龙眼葡萄等49个树种。
3.3 按级别划分
目前,全市古树名木资源中,一级保护古树176 347株;二级保护古树139株;三级保护古树17株。
3.4 按分布划分
从古树名木生长分布状态看,呈群生状态分布的古树群有17群(个)166 660株、占94.42%,其余9 843株为散生分布、占5.58%。
3.5 按县域划分
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涉及17个县区。分别为赤城县12种97 556株,崇礼区6种31株,经开区3种4株,怀安县5种7株,怀来县8种61株,康保县1种1株,桥西区2种2株,塞北管理区1种1株,尚义县3种408株,万全区5种579株,蔚县(含小五台)12种9 421株,下花园区5种8株,宣化区8种6 221株,阳原县4种6株,张北县2种3株,涿鹿县(含赵家蓬)23种62 010株,桥东区5种11株。
张家口市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开展了七次全市范围的古树名木调查工作,为摸清全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在开展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张家口古树奇观》。2007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张家口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了技术规范。2012年,成立了张家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古树名木保护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自2012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专门用于濒危古树的保护、病虫害防治和复壮工作,截至目前已投入专项资金近100万元。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等价值,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人们的国土绿化意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古树名木资源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真正将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民资本、资产,可以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