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果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1)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来源渠道的增多,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巨变,学生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渴望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兴趣、体现个性和创造激情的课堂。而初中的篆刻教学研究,依据“篆刻当随时代”,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刻学习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技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这也符合美术新课标中“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的要求[1]。
篆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造型艺术,至今已经有3700多年历史。篆刻既是高雅的文化艺术,又承担着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作为权力的象征、社会交往的凭证、文人雅士的落款,中国古代工匠对于篆刻的制作、雕刻也积攒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而篆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了书法、绘画、设计、雕刻等美术知识和技能。这些篆刻理论知识是极为丰富的,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各所学校普及以来,部分开设篆刻课程的学校教学为了能够快速呈现教学效果,忽视了对于篆刻发展和演变过程的研究,只是一味地求新、求奇,这种教学方法较适用于初学篆刻的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即使学会了雕刻技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精髓仍然无法领会。因此,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如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篆刻作品,对应的时代特征,传达出不同的气质和韵味,细细和学生共同研究品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点出发,可以分阶段开设相应的篆刻课程,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度,以篆刻理论的学习作为基础,为后期篆刻实践做好理论指导,拒绝用短、频、快的教学方法误导学生[2]。
(1)调动潜在素质,激发学篆热情
在篆刻教学活动开展的早期,因为受到篆刻条件和学生操作难度的制约,很多初中学校篆刻教学课程设置较为简单,以鉴赏为主。在2018年南京市教育局《推广普及篆刻艺术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后,才开始逐步普及篆刻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初中阶段的篆刻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年级,以多种形式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强烈兴趣和爱好。篆刻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在使用,但是受现代艺术思潮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冲击,它的发展日益衰落,成了少数专业人士研究的专业。其实篆刻活动本身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小篆的字形,尝试硬笔临摹篆书,认识并摹刻秦汉名印章,感受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第二阶段为初二年级,在初一对篆刻理论知识有了深入学习后,尝试用毛笔临写小篆字帖,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篆刻技能,欣赏明清各流派印章的特点,掌握圆朱文的刀法,丰富教学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途径感受篆刻呈现出的形式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明确学篆目的,确保全员参与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学校仅开设篆刻校本课程远远不能实现“普及”。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需要进行整体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在篆刻艺术教学中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资源,创造性地研究学科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篆刻主题活动,创新一切形式和方法为育人服务,真正做到“以篆育人”。
(1)选材上的创新
通观篆刻历史,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但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但是这些材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有一定硬度,难以操作,而且也价格偏高,不适宜普遍推广。因此,材质的创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带领学生们做过很多尝试,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让他们不要拘泥于书本和已有的材料,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方法,用实践来证明。学生先后尝试用木料、鹅卵石、橡皮、吹塑板、陶泥、石膏板等进行尝试,将材料收集过程,制作印章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比较:鹅卵石较硬,可以在上面设计印稿,但是雕刻不推荐;木料较软,适合大面积雕刻,但是如果力度掌握不好,精细处容易损坏;橡皮质地很软,雕刻效果也好,强烈推荐;吹塑板太薄,虽然能够很快塑性,但是不能多次使用;陶瓷和印章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结合起来独具特色,且古代就有陶瓷印这种形式,在陶泥上施釉,还可以形成单色釉、花釉、青花、裂纹釉等种类,但是需要有专门烧制的窑,这又对教学配置提出要求,较难实现;石膏板质地类似于石章,但是在下刀时比较涩,不会出现滑刀,安全系数强,可以用来展示雕刻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反复实践,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欲望。正如篆刻家韩天衡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内容上的创新
篆刻从周玺印到秦汉官印,再发展到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它始终是权力的象征、社会契约缔结的凭证、文人雅士的落款。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会通过刻章、用印来体现身份或法律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当代篆刻的内容迎来了复兴和创新,在内容和生活实际应用中有了新的突破。篆刻艺术是现代众多设计汲取灵感的来源,比较成功的例子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上半部分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刻着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图案,同时该图案也是一个“京”字,它由篆体演变而来,颜色也借鉴了篆刻艺术中阴文的篆刻方法,图像呈现白色,周围是红色,使得“京”有凸起的立体感。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现代设计可以充分挖掘篆刻艺术这座宝藏,努力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实现更多元化、丰富的对篆刻艺术的创新应用[3]。
对于初中学生的篆刻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入手,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开展的内容中,比如学校的一角,生活地一隅,学习的一方面等丰富的生活化片段,这些熟悉的资源融入课程开发和学生创造实践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多种主题的创作活动,比如“小幕刻校训”“牛年刻牛”“我为奥运冠军刻像”等。在一次“方寸刻宏志,小幕奋斗心”主题活动中,初一、初二学生动手在石膏板上刻下了为初三学长学姐中考壮行的语句,作为礼物在中考前送给了他们,表达祝福,很多初三学生纷纷表达了欣喜和感动之情。通过这些主题创作活动,将艺术创作和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同时修身养性[4]。
“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艺术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标维度、理念功能、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关乎到课程目标是否实现。”这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对于篆刻课程的评价方法,不能单一地用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最后完成一枚印章的好坏直接做判断,这样过于片面,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是建议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评价者的身份
评价者的身份是多变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教师要转换角色,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地对学生的作品独断评价,而是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学生的作品中某个篆书的偏旁添加了自己的想法,稍加改动,显得更加灵动,可以用欣赏性的话语指出其优点,学会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但是整体布局还不够紧凑,也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不足。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同学之间的评价会更加容易被接受,可以开展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作品的优缺点,以小组形式开展班级讨论,促使班级氛围更加融洽,也能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评价的内容
对于篆刻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在欣赏阶段,学生对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艺术趣味的评价,如在讲到先秦时期,篆书的雏形出现,篆书配合其他图案就成了一种实用且流行的标志,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有学生提出,她特别喜欢火漆印,并且展示了她收集的很多关于火漆印的图案,讲述了火漆印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早于先秦时期的火漆封缄和火漆印的相关知识,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评价还可以体现在对学生创新精神上,课堂如果只局限于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师,以“依葫芦画瓢”为终极目标,这样的篆刻教学观念就比较落后了。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态度评价,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篆刻课题的总体学习进行评价,更可以是学生对教师上课水平进行评价等。因此,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应该发挥每位教师的创意,设计富有特色的基于具体问题的评价程序,探索适用于初中学生篆刻教学的评价方法。
中学篆刻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从篆刻学科专业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具备古文字知识,懂得篆书的书写方法并能用毛笔写篆体。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印石的打磨、印稿的设计、印文刻制时刀法的运用和刻制边款时要用到的冲、切等手法转换都需要很熟悉,而大多数教师对篆刻艺术领域非常陌生,导致课程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在篆刻课程开展之前,需要通过借助优质资源,先学习,多实践,提升专业水平。
南京市教育局多次举办教师书法、篆刻培训,请篆刻家系统地教授手工篆刻和机器篆刻的方法,使得教师们的专业水平有了迅速提高,综合研究篆刻的篆法、刀法、章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南京市教育局还为100所中小学校配备了篆刻机器,加快篆刻教学进度,简化篆刻雕刻的过程,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方便快捷,用现代化的手段即时呈现教学效果。
我校毗邻幕府山,这里有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六景,其中幕府山的摩崖石刻最为著名,现代众多书法家将康熙、乾隆及历史上文人雅士歌咏燕子矶的诗句,用多种书体书写,刻于崖壁上。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在篆刻主题中根据本地区的特色策划教学方案,让学生实地考察,从摹写开始,再到用篆刻的方法创意表现,从校内资源到校外资源,不断和学生共同探索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推广和普及篆刻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初中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注重篆刻理论的教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学习、发现学习置于首位,挖掘新兴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把篆刻教学融入当今教学理念的大范畴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篆刻艺术由学校辐射到家庭和社会,真正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