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培育与实践方法研究*

2022-02-13 20:14:41李娅婷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育人

贾 曦 李娅婷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劳动教育是新形势下党的教育的全新要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观培育的重要性。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到,“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强调,这也预示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相较于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劳动观培育的研究,注重对学生劳动精神、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高职院校劳动观培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的培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示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将劳动观培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1.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新形势下,劳动观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教育的关键一环,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很多学生忽视劳动、不愿劳动、劳动意识缺失、劳素养低下的情况,《意见》中对劳动教育进行进一步阐释,明确其重要地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1]。因此劳动观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一种体现。

2.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融入社会,对于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劳动观培育的重视,未认识到劳动的育人价值。《意见》中明确提到,劳动教育需要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观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因此,劳动观培育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3.实现高职院校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

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马克思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对高职教育而言,需要推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因为目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忽视劳动实践的问题,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导致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困难,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造成阻碍[2]。所以劳动观培育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术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锻炼意志,强化综合素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而言,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劳动观培育内容,需要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及劳动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本文通过对20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劳动观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对劳动观培育的重视度不足,培育工作缺乏全面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对所在学校劳动观培育满意的教师仅占21%,表示不满意和不清楚的教师量大致相同,约40%。确认所在学校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教师仅占18%。说明高职院校在劳动观培育方面做得远远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侧重专业教育,严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劳动观的培育,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观,无法掌握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低下,对其全面发展造成阻碍[3]。因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指导,难以全面把握劳动观培育,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互动,但是因为重视不足,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及职业实践进行劳动观培育,劳动观培育缺乏全面性。

2.学生对劳动观认知水平低下,劳动观培育效果不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教师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对劳动的观念为“既不排斥也不喜欢”,说明很多学生并不以劳动为荣,缺乏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意识。很多学生对劳动观的认知与理解存在严重偏差,功利性思维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对“劳动伟大”的观点认知模糊,甚至部分学生并不认同。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追求侧重于金钱与物质,甚至存在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潮,均能够充分反映目前学生在劳动观方面的偏差。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观培育的过程中难以将其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导致很多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劳动素养的缺失,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育人目标较为模糊,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劳动观培育的创新性有待提高,难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65%的教师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在劳动观培育方面存在目标模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等问题,进而导致劳动培育效果低下,创新性不足[4]。另外,在落实劳动培育措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缺乏对其他主体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如社会、家庭、企业等,难以提高劳动观培育效果。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导致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普遍存在劳动素养能力低下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培育的实践方案

1.明确劳动观培育目标,建立劳动观培育的教育工作体系

新形势下,劳动观培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也就是劳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创造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也是公平正义的原则;另外,教育与劳动生产的有机结合不但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体现,同时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对于推动个人身心健康、全方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抵触劳动必然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劳动观培育的重点进行明确,主要为学生认知、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劳动素养及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决定高职教育和劳动观培育的密不可分。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劳动观培育的重要性,将劳动观的培育纳入教育工作体系,夯实劳动培育工作地位。将劳动观培育和教育规划体系融合,建立完善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目标设定、制度设定、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将劳动观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程[5]。将劳动观培育与课程教学体系融合,积极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设立针对性课程,满足职业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观培育与教材建设融合,根据课程加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力度,结合劳动观培育要求,不断补充与完善教材内容,制定符合地方与本校实际的教材,满足教学要求。将劳动观培育与协同育人体系融合,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全面议题的协调育人机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环境。将劳动观培育与管理创新体系融合,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做好实践平台、人才建设及资金投入等保障工作。

2.丰富劳动观培育形式,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培育与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的培育效果,学校还需要注重劳动观培育形式的创新,不断丰富培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构建线上、线下培育平台,加强对实训室等场所的利用,积极设置宣传栏、橱窗栏等宣传媒介,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潜移默化地开展劳动观培育活动[6]。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教育情况,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及学生发展规律等,紧密围绕劳动精神,不断创新和丰富劳动观培育内容及形式。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对专业教育中劳动观培育的重视,重点关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等环节,注重加强学生对专业劳动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认识到劳动观培育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并将其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劳动教育任务,组织血栓参与劳动体验,保证劳动育人效果。(3)充分融合劳动观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说,定期组织教职工劳模事迹展、开展相关文艺活动、知识竞赛互动以及创设相关社团等。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提高其劳动素养,强化其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7]。(4)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观培育的充分融合。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利用,积极组织和开展劳动观培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创造性劳动能力。(5)充分融合学习日常教育管理与劳动观培育。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设立劳动月、劳动周,积极组织生活劳动、公益劳动、劳动竞赛等活动,实现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全面覆盖,逐渐培育其养成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

3.全面整合课程资源,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培育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为了保证劳动观培育效果,需要加大资源的挖掘力度。首先,深入挖掘校内资源。高职院校不但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场所建设,如实训基地、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中心、模拟工厂及车间等,还需要延伸至学生的家庭,进一步挖掘劳动观的培育资源。将日常劳动、公益劳动以及具备专业特色的劳动纳入高职院校劳动观培育体系中,实现对培养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合理配置,构建协同育人格局[8]。其次,注重资源的延伸,加强对校外资源的挖掘。高职院校可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劳动提供平台、空间和机会;为了进一步挖掘校外资源,还需要加强与当地工业园、科技园等的协作,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培育的开展提供支持。高职院校也可以与其他院校或科研机构共同构建劳动观培育联合机制,相互借鉴、学习,汲取优秀经验,不断提高劳动观培育水平[9]。

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培育效果

为了不断优化与改进劳动观培育工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首先需要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劳动观内涵、本质、价值的把握程度。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大会、调研等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同时期中及期末组织考试,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劳动观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实现量化评价[10]。其次,需要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考核评价,也就是学生劳动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不但需要注重考核基本素养,还需要考核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所体现的劳动素养。如创新创业项目的专业能力、参与志愿者行动的情况、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成绩等。

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劳动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的培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深入探索劳动观培育的实践方法,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