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杰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教师发展中心 河北承德 067400)
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新课标倡导“兴趣领先,乐于表述;结合生活,加强实践;合作分享,共同提高”等多种新理念和准则。为此,教师有必要优化作文课上的教学方法,促进作文课程逐步地完成改革。优化作文教学应遵从如下两项规律:一是学生的年龄、心理规律,二是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作文课要做到“对写话感兴趣”,注重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这是小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新型的教育观念。在愉快、舒心的环境中,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调动其写作热情,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点和开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成败。
作文题目,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对写作的情绪。那些新颖的命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趣。要知道,小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写作,倘若命题范围太大,太过笼统,没有趣味、不够朴实,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较多的心理负担。如此,作文教学很难有好的成效,甚至会令学生彻底丧失信心。逐步缩小命题范围、肢解作文题目、循序渐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课的热情度。例如,在我们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曾经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有的帮助是有形的,有的帮助是无形的,有的帮助也许可能是有意的,有的帮助可能是无意的……我们享受着这些帮助,有了这些帮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才会少了几许迷惘,多了几分坚定……
请以“谢谢你的帮助”为命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思路引领:
一是缩小范围。要明确“你”。文中的“你”必须是人,是生活、学习中帮助过“我”的同学、老师、陌生人等等。通篇必须以第二人称“你”叙事。
二是肢解命题。要理解“帮助”,帮助可以是有形的、物质的,可以使无形的、精神的,也可以无形有形相结合,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写一次帮助、多次帮助均可。“帮助”是文章叙写的重点:要写清楚“我”得到“帮助”的整个过程,其中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我”是被帮助的对象,得到“帮助”之后,“我”有了怎样的变化也要适当交代。
三是诠释“谢谢”。“谢谢”是命题中的重点,“我”在得到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心存感谢,文中可通过适当的动作、语言、神态或心理描写来表达,不能只是在结尾贴标签式的点到为止。尽量针对这次或这些“帮助”在“我”成长道路上所产生的影响而表达感激之情,这样的立意才会新颖和深刻,这样的文章才有温度。
诙谐风趣的情境,无疑是习作的一种催化剂。设计某种情境,如同将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也会变得有话可说,心中有情感要抒发,有意境可以去想象。写作前,教师可以设计几款小游戏、播放简短风趣的小动画,或是播放一两首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动画、视频等,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如此,学生对习作也会更加好奇,做到心中有话想说,并且愿意对他人说。例如,请你去想一件每天都会做的小事情,注意:这是一件你经常性会去做的事情。因为它很小,你看你平时都不太会注意到它。所以,这件事本身是平淡无奇的。比如刷牙,比如系鞋带,比如收拾书包,比如赶公交车。但它又带有一定的独特性。比如,有位同学每天放学回家都喜欢在厨房里缠着她的妈妈,像个小尾巴一样。这样,每天出锅的第一勺菜都是她的,她也会在这个时间跟妈妈念叨学校里今天发生的事情。
现在,让我们进入这件事情里。然后拿起笔,完成下面的步骤。
1.请你想想这件事情,你的身体是如何参与进去的,注意做这件事时你的身体的感受,你会觉得疲劳吗?
2.当你做这件事情时,你的耳朵会听到什么,你会闻到什么,看见什么,请你把这些感觉都写下来。不用非得是完整的句子,你可以写一写洗碗时的白泡泡,清洁剂摩擦碗筷时咯吱咯吱的声音。然后,回到你每天做的那件事。
3.你做这件事的心情怎样,写下来。比如,你写的是起床,那是不是有起床气?
4.时间、天气和地点是如何影响你做这件事的体验?(清晨或晚上的变化,季节变化等),比如我每天早上六点起来遛狗,如果有一天早上八点出门,外面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呢?
5.根据上面写的内容,你会发现,一瞬间突然有很多素材可以写,时间、地点和人物变化,写作原来没那么难。
好胜心强、不服输、乐于竞争,这是小学生普遍的特点。作文课上,我也会组织多样的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想象……在竞赛中,学生也会体验竞争的快感,发扬独特的个性,充满情趣想象,构建通往习作之路的兴趣链条。另外,竞赛游戏还可以补充新的习作素材,增强学生的热情和兴致。例如作文课上,教师上台第一句就是:今天要先玩游戏,再写作文。只见老师拿出一幅没有嘴巴的小丑图,老师说:“我们玩贴嘴巴的游戏,玩游戏的小朋友先蒙上眼睛,转三圈,才能贴,其他小朋友不能说。”
老师第一个选中了我的同桌,她快乐又有点儿紧张。她的眼睛被蒙上了,老师问她的心情怎样,她说:“有点紧张。”游戏开始了,同桌转了三圈,又向前走去,她探着路,小心翼翼地到了黑板前,摸来摸去,她想:“哪个才是正确的位置呢?”同桌犹豫了一会儿,拿起“嘴巴”贴了上去,这时,教室里一片笑声,她想:“是我贴错了?”于是迫不及待地拿下眼睛上的布,一看,连她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她把小丑的嘴巴贴到了下巴上了。
这样的游戏有趣又好玩,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天天都能先玩游戏,然后再写作文。
心理学上,“激励”和“评价”是十分关键的两大功能。唯有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过去,习作评价多为“玉中指瑕”,也就是找学生身上的缺点、毛病。而准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即挖掘学生优势和闪光点。尤其是课文中“个人的感受”,要加倍“珍惜”。如写作课上,我结合课程大纲,引入高分激励,其收效竟然十分显著。具体做法:好文章,给100 分。开篇点题、精彩细节或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包括成语妙用,诗词引用,插图,每天坚持写日记等行为,都要加分,最高为100—300 分,甚至更多。实践得知,对三、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由于他们才初学习作,高分激励可以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化解消极情绪,让学生体会写作的快乐,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提高习作课的效果。
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不变的规律。多数时候,小学生习作均是以模仿为起点,模仿是习作创新的前提,也是进步的桥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范文,模仿他人的写作风格。如此,学生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每次教到一篇精美范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仿写它的开头、结尾或是结构,也可以仿写立意和文中的精彩片段,鼓励学生迁移联想,如“移花接木”。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在这种模仿中掌握写作的窍门,拓宽个人的情感思维,并完成优秀的习作。
仿写范例,是模仿文章的风格、结构,是写作理论形象化,也是小学生掌握写作窍门和规律的重要材料。仿写可以是形式,也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理性,仿写内容可以是经典,也可以是散文和随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心驰之则神亦往。学生写作如同婴儿刚学走路,仿作是搀扶学生走路。该过程中,老师要引入多种不同的举措和方法,引导学生前进,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己走路了!
1.句式的仿写
语言是文章的基石,好语言的准确使用,必然能够给文章增色万分。所以,教师平时也要撷取和整理课文中那些有生命和价值的语言,组织多元化的句式训练,让学生逐步地掌握句式的结构、特点。
2.片段的仿写
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不少精彩的描述,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价值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人物塑造、心理刻画、对话方式、环境描写等精彩的片段,均适合仿写。从段落仿写中,学生也会积累人物肖像、动作和自然环境相关的词语,夯实他们的语言基本功。
3.篇章的仿写
学习课文时,不仅要仿写某些精彩的自然段,而且还需渗透如何将这些段落组织与结合起来,让它变成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开始段的训练转向于篇章训练,为命题作文做好铺垫,力求布局谋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按不同的季节进行安排,学生可借鉴这种方式来描述美丽的家乡;《富饶的西沙群岛》按总分结构进行布局,学生可从中领悟怎样去叙述类似的事物;而《爬天都峰》则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学生由此也可以学会如何去描写一件事情……
不论如何仿写,学生都要做到仿中有变,在模仿中追求创新。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情况,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仿写十分注重文章的形式,并非盲目地照搬,也不是牵强套用。说到底,仿写是为了将模仿引向另一种创造,让学生在模仿中树立独创的意识与精神。正因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范例,吸收写作理论和掌握各种方法,更好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范例选材、谋篇布局等方法的同时,结合已有材料和自己的感受,打破习惯性思维,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发挥个人的想象,并运用已掌握的写作经验,进行创造性写作。
找出情节空白处,运用学生自己的想象或是联想,按要求完成补写,要化虚为实,拓展写作的内容空间,加深理解,提高学生个人的表达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引学生从4个“点”上来完成补白:一是教学突破点;二是主题深化点;三是文章里面的情节高潮点;四是标点符号处(也就是省略号)。
有些课文故事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情节,给人留下一个耐人寻味、伏笔十足的结尾。如此,课文终点也是学生读写的起点,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发挥想象,使文尾得到延伸。一是概括全文。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大花园这样的句式结尾。一句话概括全文,让读者心中感到难忘。二是写出感受,点明中心。如《登山》,作者在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走过了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在结尾处写道:就是因为我害怕它。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最后一句,写出了感受,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三是首尾呼应。这种结尾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可用同样的句子前后呼应,如《各就各位,预备》,其开头为各就各位,预备,描述了体育测试的过程,接着联想到学习和社会建设上来,后用各就各位,预备作为结尾。另一种为开头设问,也就是在结尾处回答开头提出的疑问。四是给读者预留思考的余地。含蓄结尾,是隐藏作者心里的话和真实情感,让结尾留白,通常会用到比喻、象征或是空白艺术,让人读完后觉得耐人寻味,留下难忘的记忆。同时,这样的结尾也能让人浮想纷纷,将读者引入一种深远的境地,达到“余音绕梁”之奇效。
如《挑山工》一文,其结尾就令人回味无穷: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阅读原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层面上对课文结构、形式进行改写,用自己的话来完成再创造。如改变文中的人称:将第三人称调整为第一人称,或是将第一人称作第三人称;改变文章的体裁或是内容:这其中,将古诗文翻译为白话文十分普遍,对部分内容做出调整,也不失为好方法。改写要对教材做出假设,拓展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学生对读写训练留下更深的印象。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伯诺德夫人和2 个孩子勇敢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队伍,和敌人拼死抵抗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了说写训练。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变更,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这3 个人想方设法熄灭或是取走那半截藏有秘密情报的蜡烛,变更为伯诺德夫人想由她自己一个人来熄灭或是取走这半截蜡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始想象:如果德国军官这时候看见伯诺德夫人好几次都想要取走这根蜡烛,他的表情会有什么变化,他会说些什么话,又会做出什么举动呢,学生可以将它写下来。
这种读写训练,能够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体验这场无声却来势汹汹的战斗。同时,对伯诺德一家人在如此紧张、危险的情况仍旧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和敌人周旋的行为顿感敬佩。不仅激发了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同时也给他们练笔寻找了新的素材,让他们有内容可写。
总之,文章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离不开长期的身心修养和实践锻炼。所以,培养作文能力应当要从整体布局、局部入手,在各个学段、学年、学期甚至每堂作文课上做到有所侧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