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领域绿色保险的思考

2022-02-13 18:42战昱静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保险 2022年11期
关键词:保险产品绿色企业

战昱静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秦宏波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

张 渝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鲍颖群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这些成果的取得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而我国工业产业这些年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2021 年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资源向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汇聚,推动建设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一部分,对保险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

二、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绿色保险的内涵及积极效应

绿色保险是市场经济中管理环境风险的工具。从狭义上来说,绿色保险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和巨灾险;从广义上来说,绿色保险是提供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风险相关的保险保障及创新产品。但当前关于绿色保险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规范,这表明绿色保险产品还存在着广阔的探索与发展空间,其概念也需要在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被定义及完善。

绿色保险可以被引申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具体而言,在保障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过程中,所用到的兼顾风险管控和资金运用的手段,都可以作为绿色保险的创新发展方向。

(二)现有产业领域的绿色保险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开展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绿色保险功能类型包含环境污染风险保障类保险、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保险、绿色产业风险保障类保险、绿色信用风险保障类保险、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保险、环境友好行为类保险、绿色交通保障类保险等七类。

当前,产业绿色发展主要聚焦于应对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升级、节能潜力挖掘、环保治理攻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数字技术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构建、综合施策等领域。保险机构针对绿色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产业等,已开发出光伏项目保险、风电保险等产品。此外,还开发了生态环境碳汇保险、碳资产损失类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产品。针对绿色技术,保险机构已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产品。

(三)以需求为突破口发现机遇

目前,以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代表的环保领域绿色保险发展较为迅速,但在碳减排领域,特别是面向新能源、高新科技、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领域加速发展,相关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注重从收益及风险的角度合理评估,而这些产业所涉及的相关风险管理需求也会给保险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催化保险行业加强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产业企业和保险公司共享渠道不足

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绿色企业。总体来看,绿色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发展和转型势头逐渐增强,绿色保险发展速度和体量也不断增长,但两者之间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渠道。目前,金融市场对绿色保险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关绿色保险的界定标准不够清晰,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中难以发现和识别市场中的绿色企业。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对绿色金融的定义、绿色产业的对象分别作出了明确表述,为建立绿色保险统计制度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保险机构发掘绿色企业、服务绿色企业成本较高,选择和识别的难度较大,甚至陷入保险机构已经服务了绿色企业却无法正确归类到绿色金融的困境。

(二)绿色保险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从绿色保险的市场发展规模和程度来看,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双缺”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产品主要以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主,无法适应越来越广泛的投保需求。在已上市的绿色保险产品中,尚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起到保障、支持等作用的绿色保险品种,给企业在保险产品的选择范围方面造成了一定限制。同时,供需双方比较难找到共赢点,企业“希望保”的项目与保险公司“愿意保”的项目不匹配。保险公司通常比较喜欢“分散”的风险,而企业则更愿意投保风险较大的项目,对传统节能环保领域风险低的项目购买保险产品意愿不强。

(三)绿色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难

相比于普通保险,绿色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较大,责任认定更加困难,客观上增加了绿色保险产品的开发难度。比如,之前在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时期,由于风险识别等系列问题,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以光伏产业为例,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光伏电站的大规模损失事故几乎年年发生。光伏行业的赔付率居高不下给保险公司的新产品开发造成很大压力。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过程中,氢能、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碳汇等新技术同样存在风险识别和量化的难点,如何提供全面保障的保险方案,对保险公司的保费风险定价、各类风险识别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绿色保险还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保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多数企业的参保来解决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但是,目前我国绿色保险规模小,企业参保比例少,难以实现风险的分散。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保险的风险转嫁功能缺乏了解。例如,在环境污染责任险方面,大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保险意识淡薄;一旦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依靠政府承担处理责任,排污企业不会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动力去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从企业方面看,尤其在中、小规模企业中,由于经营成本预算有限,企业进行投保会增加其经营生产成本,因此,往往会忽略生产经营中有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也因为如此,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往往会为短期经济利益而选择不进行投保。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绿色保险业创新,加快绿色保险业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聚焦光伏、氢能、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碳汇等进行深入调研,识别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设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储能保险、氢能源汽车保险、新材料保险、“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知识产权保险、绿色增信保险等创新型产品,丰富绿色保险产品,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二)优化绿色保险风险管理标准

进一步加强绿色保险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保险行业提升在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方面的供给水平和公信力,促进保险承保端积累的环境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在更广领域发挥作用。探索绿色保险统计、保险资金绿色运用、绿色保险业务评价等标准建设,更好地推动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推动保险行业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的通知》对绿色保险范围的界定,构建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及评价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保险发展。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等产业领域,探索保险和相关行业合作,共同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中国标准”。

(三)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

绿色保险风险识别和量化是绿色保险创新开发的重点。绿色保险所针对的标的面临的风险通常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承保人应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获取所需的海量信息,设计出一款多赢的绿色保险产品。此外,应建立统一的绿色保险数据库,在各地区逐步建立起集中收集与管理的并针对当地节能减排、环境侵害以及污染损害赔偿等的开放平台,为绿色保险设计、定价、承保、理赔等环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升绿色保险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四)加强绿色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含量高是绿色保险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产品设计、事前风险评估,还是风险隐患排查、事后损失金额的理算,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承保人应不断提高绿色保险业务的水准,组建起专业的工作团队,增强风险管理和风险识别能力,并且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负责绿色保险的业务工作人员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知识,培养熟悉保险、金融、法律、节能降碳、绿色产业等知识的复合型保险人才。

(五)加强绿色保险支持力度

应转变财政补贴理念,将低碳环保直接补贴转化为面向绿色保险的保费补贴,即向绿色产业全产业链提供保费补贴,鼓励企业依靠保险分担研发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利用保险稳健运营,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杠杆效应。另外,应对保险机构和参保企业分别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优惠,提高开办绿色保险业务和投保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保险产品绿色企业
绿色低碳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保监会:险企不得开发承保投机风险产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