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荣 陈 琴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49-5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简称 “两山理论” )是习近平结合浙江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生态发展理念,并逐步由建设 “绿色浙江” 的区域治理观念拓展为实现 “美丽中国” 的新时代生态发展观。可以说, “两山理论” 命题不仅是 “美丽中国” 目标实现的根基和生态学隐喻,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使命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阶段的今天,对这个命题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进行阐释十分必要。
“两山理论” 源于习近平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的著名论断: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的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和论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重要理念。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2302016年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他又再次强调: “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4]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建设美丽中国” ,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文明是 “千年大计” , “基本国策”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中,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50。可以看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个命题已经从区域治理观念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策略,说明这个命题是一种饱含绿色思维的生态学发展理念,同时也表明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两山理论” 的提出代表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考,是习近平 “绿色发展观” 思想的直观表述。人类发展阶段不同,对待自然的态度亦不同。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完全主客对立状态,人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事物的法度,自然处于人类的对立面,以被改造的对象身份而存在, “人定胜天” 的自然观念深入人心,正如康德所宣扬的 “人为自然立法” 。然而,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自然的报复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传统工业文明的 “人类中心主义” 过渡到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互生的新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就代表了一种创新、协调、共享、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发展理念,呈现习近平对中国生态文明观念发展阶段进行的辩证性思考。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第二阶段,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第三阶段,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四阶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40。四个阶段的观念变化体现出 “两山理论” 是对全球语境下发展观念批判性、长远性、根本性反思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开创性、建设性探索,是一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观念,是习近平 “绿色发展观” 思想的直观表述。
“两山理论” 汲取中国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思想,是 “美丽中国” 生态家园建设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自然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和根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关注和讨论的永久性话题。《周易》云: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以天地自然为最高效法对象,而在对待自然万物的关系上,《周易》主张遵行天地之道, “顺性命之理” ,保持与天地万物处于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这是 “天人合一” 在生态学上的表现。与儒家思想相通,道家更在回归生命本然的层面上提出 “道法自然” “顺物自然” “万物齐一” 的思想,维护和尊重物之本性,并在复归自然本性的基础上达到 “交通成和” ,万物由此而生,人与自然和合为一。 “天人合一” 思想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最高理想图式,特别是在当前生态恶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面前,发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积极作用显得必要和必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命题重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和调整,并汲取中国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思想,为解决当前生态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同时也从生态审美维度对当下 “美丽中国” 的生态建设构想提供了具象表述。
“两山理论” 重在复归自然本性、呈现本然的生命状态,契合了 “美丽中国” 的生态理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共建美丽中国,要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237。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人同样如此。因此, “两山理论” 也正是人与自然复归诗意本性的审美诉求。孔子曾提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命题,虽是比德之喻,但也说明山水与人之本性的诗意相通,这是以审美化的诗性语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表达。当万物本性回归到本然状态,还秃山以青山、还污水以绿水,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净化系统自然可以重新运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就是对诗意自然的向往,就是对美丽中国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 “美丽中国” 的建设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表达,而 “两山理论” 的提出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它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生态学意义上对 “美丽中国” 的具象描述与诗性阐释。
中华文明贯穿着深刻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 “天人合一” 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母题,儒、释、道等对此皆有阐述,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齐物论》曾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老子》曰: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董仲舒建立了 “天人感应” 的理论体系,提出了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明时期理学又进一步拓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物性的回归与呈现,自然本性的诗意回归,以及在复归中实现诗意的 “自然栖居” ,构成了 “两山理论” 的生态学审美旨归。全球现代性转型是由西方近现代文明主导的,工业化大生产背后的主流哲学思想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被视为 “先进的” “文明的” ,反之则是 “落后的” “原始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被打上工具理性色彩。 “两山理论” 正是对这一命题的中国式回答,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本质。可以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学意蕴表现为万物 “各适其性” ,世间万物各有其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意味着要 “各适其性” ,实现 “自然栖居” 。
“各适其性” 首先指遵从自然之本性,也是 “两山理论” 得以建构的思想观。这里的本性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是 “两山理论” 的出发点,习近平在谈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时就曾提出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减人减畜、严禁过牧” 等具体要求[6]225。自然环境的客观运行规律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 “逆之” ,而应 “顺之” ,取之有时,取之有度。正如孔子提出 “不违农时” ,按照四时节气的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礼记·月令》根据万物生长的规律要求: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母鹿、母卵。”[7]荀子提倡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8]以上都是对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的尊重。根据其生长规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也正是今天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为此,滥砍滥伐滥杀滥捕等有违自然规律的破坏行为是需要坚决抵制的,这也是自然诗意栖居中必须做到和遵守的生态理念。
“各适其性” 是结合地域特色与特有资源的绿色发展,可视为生态环境的 “实践观” 。正如习近平所提出的 “生态脱贫” 概念, “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9]可以看到,无论是旅游脱贫,还是绿色种养,都贯穿了生态与经济相得益彰的生态学思想。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进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对自然规律的积极运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习近平尊重自然本性的发展思路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告子上》说: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10]牛山之美在于长满美木,然而 “斧斤伐之” ,使牛山呈现出光秃貌,牛山也因此丧失了山之性,便不美了。这也正是老庄道家学说中对自然的尊重,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充分尊重自然本性,而非将人类的观念、欲望、手段强加于自然,应当实施 “以鸟养养鸟” ,而非 “以人养养鸟” 。
“各适其性” 是对环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统筹治理并循环融入自然的 “系统观” 。习近平明确指出: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3]236世间万物各有其命脉,也各有其关联,既不同于 “人类中心主义” 也不同于生态中心论的 “自然全美” ,而是不同部分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 “共同体”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 “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6]130,各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仅要因地制宜,还需要基于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共同致力于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地方发展需要以系统思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着眼于生态整体观,即从 “人是自然的主人” 更迭为 “人是自然之系统的维护者” ,立足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关系使物 “各归其位” ,这一生态学思想反映到实际中便是面向未来的绿色发展思路, “美丽中国” 在生态建设上的出发点正着眼于山水万物之间的关联,通过绿水青山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也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诗意栖居的最终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 “两山理论” 所提倡的对自然本性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在自然面前垂首听命,也不意味着重新返回至远古时期对自然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尊重自然本性,复归其本然状态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理性利用和改造,实现自然的部分 “返魅” ,使 “物尽其性” 。习近平在城市环境建设上指出: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力气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域、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1]让城市融入自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图,这也正是 “自然栖居” 的审美诉求。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个明显的生态变革时期,围绕生态问题的博弈越来越激烈,环境保护话语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有影响的力量。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让绿色成为共建 “一带一路” 的底色,打造 “绿色丝绸之路” 。2015年,习近平提出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 ,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6]80-85。在2019年6月7日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引用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 “美能够拯救世界” 阐释中国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49-50,揭示出中国对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球生态愿景。在如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体的倡议与协商中,习近平围绕 “两山理论” 进行了开创性思想阐发与建言,多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互惠和惠他的哲学思想。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国际对话中反复强调了国际社会中应坚持的生态治理的两个原则:第一,要坚持多边主义;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呼吁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不搞一刀切” ,认识并尊重各国发展的差异;抛弃 “零和博弈” 的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担当与共享[6]115,指出只有理解、交流、共享、融合,才是地球生态共同体的希望所在。 “两山理论” 的国际阐发表现出中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引领者,为探索全球治理模式奉献了中国智慧,真正体现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2]的大国胸怀。
“两山理论” 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理论支撑。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天地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又化育万物,使万物 “各得其性” “各正性命” 。不仅如此,山与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山与水的本性复归也便意味着整个生态系统富于生命力的和谐与生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高理想,这里的和谐共生其实指的就是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或者说在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中表现出来的共生状态。在这个意义上, “两山理论” 命题的提出不仅为 “美丽中国” 提供了生态学上的具象阐释,为人类的 “自然栖居” 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建构起到了现实推动作用,其实质在于对人类未来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关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非某国某地区某一组织可以解决,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来完成, “两山理论” 的提出即立足中国、着眼全球,从生态文明建设上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作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13]人类与自然抗争最后只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刻不容缓,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为人类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自然不仅仅是财富之源,更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是 “美丽中国” 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无限延伸,而其实现的前提便是对 “两山理论” 的呼吁与复归。从这个方面讲, “两山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提出,从浙江扩展至全国,走向全球,成为当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学人文情怀建构的重要理论支撑。
“两山理论” 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最终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学上的建构首先表现为对全球环境的关注,特别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宜居环境。习近平强调: “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4]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生活必需的生态环境,对绿水青山的尊重与回归也就意味着对宜居环境的审美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下水道的集合,而应该回归自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最终达到 “显山” “露水” “透绿” 。自然不再被看作生财的资源,而是事关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宜居环境。美丽的环境应当适宜人类幸福生活和繁荣发展,更应当促进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有机关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不是与人相对的对象,而应当具有 “可进入性” ,环境应当与人形成交融关系的有机体系,即 “人身在环境中” 。在这个意义上, “两山理论” 正是通过自然万物本性的复归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环境因素,同时人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共同完成这一诗性的建构,从而达到 “乐居” 之境,这也正是人类生态美学中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最终理想。
“两山理论” 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诗性表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建构或者人类对未来理想化的生活状态的追求,是一种 “诗意的栖居” 态度,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 “天人合一” 暗合潜通,都是对人类当前生活状态的担忧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希祈。栖居带有自由的意思,当处于自由状态下,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才能真正显现,反过来,当万物的本性复归至本然状态时,也便真正进入自由的境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一种充分的自由境界,而这种境界也意味着最高的和平,在这个境界中,人才是席勒所谓的 “完全的人” 。这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 “游心” 相一致。《庄子·应帝王》言: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焉”[15],就是强调在复归自然本性的基础上达到精神自由,由遮蔽走向澄明,正如海德格尔所宣称的民族回归它自身,民族才能实现它的使命,存在也才能真正敞开并显现,这种真正的敞开状态便是自由,同时也意味着诗意的栖居。 “宜居环境” 的建设重居,是实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建构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诗性表征。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有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16]万物包括人自有其本性,以前人类过于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理性和社会性,相对忽视了人与动物一致的自然本性。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更应该以万物平等的视角以复归自然本性的态度去看待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类亲近大地与自然本性的回归,在尊重万物自然本性的同时建构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宜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走向诗意的栖居。
“两山理论” 是中国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是坚持全球绿色发展的理念表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生态困境的手段和方法,更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幅人类未来生活的理想画图,是 “天人合一” 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生态体现,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建构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3]中国一直致力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不断表明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主张,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维护生态安全,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以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同一个梦想” 为最终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