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品格·价值意蕴·实践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维探赜

2022-02-13 13:49:30赵庆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马克思主义法治

赵庆杰 刘 坤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8)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法律作为一种约束力,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现代化国家建设推进与民族复兴伟业实现的方向和路径。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证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从理论品格、价值意蕴及实践引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立体阐释,是全面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着力点。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法治思想,既充分全面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精髓、国外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又结合中国共产党长期治国理政实践经验,顺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时代之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实践观的完美统一,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理论品格,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

(一)理论品格一:显著的科学性

马克思认为,彻底的理论,才能够说服人并掌握人民群众[2]11。在此基础上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革命的运动需要依靠革命的理论进行指导[3]23。无论是马克思提出的彻底的理论,还是列宁提出的革命的理论,都是就理论品格的科学性和基础性而言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脉相承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并运用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各项实践。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凸显出党对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4]7。

1.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科学揭示新时代的法治要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就是运用法律的准绳去规范、衡量、引导社会生活[5]。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法治兴则国家治,法治废则国家乱,惟有依法治理,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治理。习近平法治思想内蕴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运用,其中,全面依法治国为全国人民与全体党员作出了 “法治中国建设” 的奋斗指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 “四个全面” 谋篇布局当中,全面依法治国起着保障性和基础性作用[6]169。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揭示了新时代的法治要旨,不仅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和保障性意义,而且更加坚定了党和人民厉行法治、奉法强国的信念。

2.科学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范畴与一系列体现时代性、富有原创性的时代命题。整体地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各方面内容既厘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法治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中国等重大理论范畴,还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的革命性、公平正义对法治的生命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性意义等系列体现时代性、富有原创性的时代命题。同时,科学把握全面依法治国范畴中的重大关系,总结提出 “十一个坚持”[4]7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开创新局的领引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解答了 “在新时代怎么推行、因何推行全面依法治国” 等相关理论命题,体现出显著的科学性、时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论述、严密的逻辑和完备的体系,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的真理观和理论品质。

(二)理论品格二:显著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党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7],这也是法治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整体贯穿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8]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1.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情感,坚守人民立场,是我们党同一切其他政党的标志性区别。顺民心则政兴,逆民心则政废。习近平治国理政坚持人民至上,生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感,强调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领域,都需落实全过程反映出人民的愿望,都要体现与维护人民利益,都要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5]。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守鲜明的人民立场,强调用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体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行使各项权利,明确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让法治建设硕果普惠于全体人民。习近平法治思想领导下的法治中国建设融进深厚的为民情怀,促进着国家与社会生活法治化制度化,维护着社会安定、人民乐业安居。

2.重视人民主体地位,注重激发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生力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建设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从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成果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视人民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注重激发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重点即是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热情、创新精神和巨大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扎实营造学法尊法用法守法善局,不仅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诚信仰法律衷心拥护法律,自觉自愿地争当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依靠人民维护法律权威、践行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视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民力量,显露出真挚的为民情怀,深刻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三)理论品格三:显著的实践性

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家们单纯的 “解释世界” ,提出问题的关键是 “改变世界”[2]502。列宁认为人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9]183。斯大林认为,理论离开革命实践就变成空洞的理论[10]199-200。毛泽东指出,认识不可能脱离实践而存在[11]288。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深度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在历史的传承与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推动高质量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品格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基本国情、党情、民情,全面部署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提出一体化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要求,推动形成良法善治新局面,不断推进法治体系建构。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内容上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个坚持” ,科学解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性、全局性、实践性和根本性等重大问题,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工作任务、着力点与路径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建党经验之时,提出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全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十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形成。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各项成就充分表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实践伟力,彰显出显著的实践领引性,确保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顺利前进。

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领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并做出世界性新贡献,生动诠释了马克思 “改变世界” 的实践观。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尽管可以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零散表达,但却少有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专门论述。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共产党宣言》等相关文献中马克思主要以批判的视角来审视资产阶级法治[12]。后历经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不断丰富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关理论和现实实践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成。在习近平法治思想领引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并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彰显了中国精神、大国气象,向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

(一)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实现新的飞跃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道路的相继失败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经验表明,探索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迈向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在主抓法治工作时期就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法治原理与法治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从 “法治浙江” 发展到 “法治中国”[13],从依法治国发展到全面依法治国,汇聚成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法治需求与美好法治生活的期望,在实践中不断赋予理论新的生命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实现新的飞跃。

(二)为全面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兑现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科学概括了 “十个坚持” 的宝贵历史经验,既是党过去不断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也是我们党迈向未来、继续成功的根本遵循[14],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贡献了宝贵的经验智慧和奋进力量。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护航。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解释力、变革力和引导力,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法治中国建设能力与法治为民的宗旨意识,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律制度,推动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稳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三)为世界法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法治文明因不同国家法治文明的融合交汇而繁荣璀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孕育出的法律文明珍宝,一直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商鞅变法,施行《秦律》,国力大增,天下凝一。汉唐时期中国已有较为完备的法典,在这一时期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华法系。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创基立业之始就高度重视法治工作和纪律建设,特别是对犯罪分子更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进行惩治。例如,我们党在建国后对刘青山、张子善犯罪行为的处决。十八大以来,基于新的党情、国情、民情实际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让法治中国引来国际社会愈来愈多的重视。提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对外翻译传播工作水平和质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向世界宣介中国法治方案,才能让更多外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法治成果,理解中国法治的独特价值意蕴,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内涵丰富和不断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法治思想领引下的法治中国建设道路,是经丰富实践验证了的正确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迈进新境界的前进导航。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引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飞跃,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15],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突出的实践价值,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巨大的现实实践引领力。

(一)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开创新局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指导

迈向新征程,人民群众的普遍需要更多呈现于法治和民主、公平与正义、环保与安全等领域,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新标准与高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以法治保障人民能够得到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及幸福感。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涵盖了法治工作实践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具体环节,不仅指向明确,而且有机联系,谋篇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提出 “十一个坚持” , “以政治方向为引领,以法治本体为中枢,以人事保障为压轴”[16]。因此,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开创新局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指导。

(二)不断取得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成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引领

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需要弄清楚 “依靠谁” 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及基本方式[17]。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一体化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布局法治建设的新理念、大智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同时推进、各有侧重且互为补充,在一体建设中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和主体地位。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在 “法治中国” 建设的任务、目标上具有共性,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一体建设” 体现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彰显出科学的实践引领性。因此,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取得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新成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引领。

(三)不断增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首要位置

依法执政,是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个坚持” 的第七个坚持,是党长期执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依据。我们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依规治党,推进执政治党领导等行为法治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党的依法执政,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18]。依法行使执政权和领导权,使依法执政意志更坚定、行为更规范、法规更完善。中国共产党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坚力量和根本保证,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设计立法、组织执法、引导司法、带动守法的重要作用。党依法执政,才能实现执政地位巩固并长期执政,才能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各项事业开辟新局。因此,不断增强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首要位置。

(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施政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 “十一个坚持” 的第五个坚持。法律,作为制度的主要外化表征,关乎治理现代化实现与否和水平提升。因此,法治是中国治理的基本方式和主要依托,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等因素具有较大差异性,中国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离不开法治的保驾领航。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5]。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和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不断健全法律体系、提升法治能力,旨在于为国家治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提供保障。因此,我国促进法律制度、体制和机制转型升级,推动法律机构再造重构,推进治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实现法治理念与法治行为价值重塑,构建新型治理体系模式秩序,实现社会治理有序安定、活泼和谐,以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施政方略。

总之,理论的生命力只有经受实践检验才更显顽强。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托其强大的理论品质、价值意蕴和实践引领力,必将不断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开创新局面。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马克思主义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