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述*

2022-02-13 11:38任志江梁越月
理论视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任志江 梁越月

【提 要】多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持续不懈的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本文试图从基本特征、变迁过程、内容体系、推进路径等几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

在2021 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宣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指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行了具体阐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多方位的、持续不懈的研究,各种成果层出不穷。现将相关情况作以综述,以期能对推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有所裨益。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其成果大体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一)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门性分析

第一,从不同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接续推进的特质,在空间维度上具有人类关怀的特质,在价值维度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1]第二,从价值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协调推进的现代化。[2]第三,从构成要素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可归纳为科学理论的指导、先进政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赓续。[3]第四,从基本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4]

(二)基于前述五个特征的综合分析

在前述五个特征的基础上,有学者将领导力量、文化特色、治理因素纳入考察范围,从而提出八个特征的观点,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传承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另有学者在上述特征的基础上将具体的路径方法纳入考察范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坚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6]此外,还有学者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着重从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任务的现代化,是面临着与西方不同国情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人类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城乡同步发展的现代化。[7]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变迁过程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总体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是一个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从工业化走向四个现代化、从中国式的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8]在对现代化历程进行具体考察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新时代现代化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9]

(二)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主要领导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正是在不同时期中央领导集体的持续探索中,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地发展健全起来。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成功结合,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10]1978 年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设计,如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经济体制设计、对外开放步骤设计等。[11]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部署,具体来说就是阐释了本质属性、概括了基本特征、揭示了历史方位、谋划了战略目标、安排了战略部署、回答了领导力量、论析了价值旨归等。[12]

(三)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变迁历程的研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从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角度看,我们党正是在正确判断和努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3]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角度看,1949—1978 年,我国形成了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1979—1997 年,在纠正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协调发展;1998—2012 年,呈现出重化工业重启的特征;2013 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14]从共同富裕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是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这一历程经历了“革命求富”“建设谋富”“改革致富”“脱贫共富”四个阶段。[15]

实际上,近代以来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的曲折过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一探索才逐步走上正轨,并在付出艰辛努力之后才终于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体系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已搭建起来。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它的情况,就必须对其内容体系作出客观科学的分析。对此,学界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着手进行。

(一)横向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从横向看学界一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等方面来探讨其主要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一词最初就是根据对经济建设目标的调整而提出的,同时其推行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是经济领域的成就。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从演进过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现代化完成了从依附借鉴到独立探索的转变,即内容上呈现出目标、内涵、路径的完善,动力上实现了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命上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16]从相关创新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内核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继承自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和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借鉴,实践创新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探索过程。[17]从特殊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特色分别是:社会主义特色——强调共同富裕;内容特色——“四化”同步;道路特色——突出生态与创新;制度特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18]这就说明,虽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其基础和主干是经济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证,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目标是政治民主化,在推进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公民文化建设。[19]有鉴于此,新时代政治现代化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方向,以中国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动力,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核心,以协商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为方式,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障。[20]不难看出,政治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顺利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应从多方面来推动这一现代化建设。

第三,文化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识,是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1]为此,有学者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综合保护、活态传承、守本创新、转换理念和转换原则,指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路径[22],可以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实现。[23]可见,文化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内容,也是推动这一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推动文化现代化是这些年学界关注的重点。

第四,社会现代化。在关注上述内容的同时,学界也积极探讨了社会现代化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是新中国70 年来社会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24]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社会建设与建设社会现代化是同义语,因此可在将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以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作为这一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25]由是观之,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内涵体系,学界的研究推动了其现代化进程。

第五,生态现代化。虽然我国生态现代化研究相对滞后,但发展较快。在研究过程上,可划分为“生存主义”“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三个阶段;[26]在内容体系上,我国已形成极具特色的生态现代化建设体系,其以习近平生态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治理体系为制度,以绿色发展为动力,以生态文化营造为共识;[27]在建设路径上,可从制度建设、市场和经济主体、社会力量、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形成我国生态现代化模式。[28]

第六,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学界从定义、标准、途径等方面对人的现代化做了不少探讨。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人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29],因此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需要从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转型。[30]为此,有学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较早提出了“中国现代人”的六项指标。[31]

(二)纵向维度

从纵向看,学界多从推进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导向、总体布局、动力机制、共富归宿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第一,推进目标。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后,学界即对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研究。有学者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于推进人类进步具有世界意义。[32]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以空间方式汇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获得的成果,以战略方式指导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33]不难看出,已有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对如何推进这一复兴则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战略步骤。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新“两步走”等战略安排,这种战略步骤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发展阶段相衔接、任务和目标接续推进、参考国际先进水平确定步骤等逻辑。[34]新时代的现代化理论调整了现代化战略步骤,变原有的小三步为“1+2”步,战略内容从粗略笼统转变为全面具体,具体目标由定性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5]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第三,战略导向。自从习近平指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分别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后,学界即对这一战略导向展开热烈讨论。有学者认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共同逻辑主题,以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为重点指向。[36]其中,新发展阶段指明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形态,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保障。[37]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后,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战略导向,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38]

第四,总体布局。针对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学界对其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一安排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环节,贯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各个方面。[39]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得益于这一总体布局的推行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40]新时代新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五位一体”建设、推动整体性公正、维护整体性权益、提升整体性文明,来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41]

第五,动力机制。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机制的功能发挥在于微观与宏观动力的协调联动,这其中宏观上的动力体现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与政党的规划作用、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等,微观上的动力则体现为企业、资本、创新、人才、竞争等。[42]亦有学者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归纳为内源驱动型、效能驱动型、价值驱动型三种类型,具体可分为目标导向力、文化内蕴力、精神支撑力、制度依托力、改革内驱力、政党领导力、理论指引力、价值引领力、情怀感召力等九种动力。[43]

第六,共富归宿。习近平于2021 年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此后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4]新时代新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理念、领导力量、基本经济制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多方面的重要保障。[45]未来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好效率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物质与精神、区域与城乡、“提低”与“扩中”等问题。[46]

由上可见,学界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既有力推动了贯彻和实施党的二十大强调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创造了条件。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学界对其推进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在领导主体上,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学者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先进性和纯洁性所决定的。[47]为此,就要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三个方面来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方向。[48]

(二)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相关成果的指导。这就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9]这其中尤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50]

(三)在价值追求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立场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就说明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指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探索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51]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社会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52]

(四)在指导理念上,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诸多重大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成效乃至成败,因此是新发展阶段继续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念原则。[53]

(五)在体制依托上,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必须建立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以“制”转“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4]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完善关键制度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手段,不断完善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制度。[55]

(六)在“短板”建设上,必须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含农村人口在内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所以这一现代化任务中最艰巨、最繁重的“短板”在农村。因此,继续推进这一现代化需要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6]这其中尤其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因素,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和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57]

(七)在对外关系上,必须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因此必须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积极营造这一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推进世界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智慧,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5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等不同领域为探索全球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案,[59]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和对当前全球问题的现实回应。[60]

由上可见,学界已从领导主体、指导思想、价值追求、指导理念、体制依托、建设重点、对外关系等方面对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成果,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2021 年建党百年和2022 年党的二十大后,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高潮。众多学者从相关特征、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对策建议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框架。

注释

[1]刘洪森、李昊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与特质》,《现代哲学》2021年第5期。

[2]戴木才:《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12期。

[3]孟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

[4]杨章文:《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探索》2022年第1期。

[5]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思想演进与实践逻辑》,《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8期。

[6]何爱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重大意义》,《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5期。

[7]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8]张雷声:《从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5期。

[9]任志江等:《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财经科学》2021年第6期。

[10]韩喜平、郝婧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毛泽东研究》2022年第2期。

[11]杨胜群、孔昕:《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党的文献》2018年第6期。

[12]于安龙:《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新贡献》,《经济学家》2022年第3期。

[13]韩喜平、杜都:《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14]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15]董慧、杜晓依:《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海南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16]董志勇、沈博:《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渊源与演进逻辑》,《经济科学》2021年第4期。

[17]潘妍妍:《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理论学刊》2020年第5期。

[18]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

[19]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0]崔桂田、刘玉娣:《新时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规律诠释和根本遵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1]颜晓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东岳论丛》2018年第10期。

[22]李凤亮、古珍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东岳论丛》2020年第11期。

[23]周育国、黄宝成:《“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现代化的三重维度》,《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24]岳伟、鲍宗豪:《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维向度》,《探索》2019年第5期。

[25]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6]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27]郝栋:《新时代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28]薄海、赵建军:《生态现代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

[29]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0]殷陆君:《试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3期。

[31]武斌:《现代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363页。

[32]宋才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33]欧阳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价值与建构逻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1期。

[34]高正礼、郭宇:《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4期。

[35]李杰:《论习近平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经济学家》2020年第1期。

[36]张占斌:《新的赶考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4期。

[37]王钰鑫、王耀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38]刘元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石》,《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5日。

[39]殷德生:《“两大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飞跃》,《上海经济研究》2021年第12期。

[40]胡洪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发逻辑、内在机理与成功密码》,《学术界》2021年第10期。

[41]方世南、马姗姗:《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

[42]王维平、薛俊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总体性”阐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43]于安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论析》,《上海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

[44]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

[45]韩文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1期。

[46]郭晗、任保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实践历程与路径选择》,《改革》2022年第7期。

[47]宋惠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旗文稿》2022年第4期。

[48]张占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进路、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东南学术》2022年第2期。

[49]黄宝成、周育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经济问题》2022年第2期。

[50]齐卫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江汉论坛》2022年第9期。

[51]董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内涵与经验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3期。

[52]邹广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解析》,《求索》2022年第1期。

[53]项久雨:《“走自己的路”的理论深蕴》,《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54]张三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求索》,《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

[55]李军鹏:《面向2035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远景战略》,《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11期。

[56]吕方:《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57]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改革》2018年第1期。

[58]田鹏颖、陈飞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战略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59]高婉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与战略选择》,《南开学报》2022年第4期。

[60]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