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屹
【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和源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和前提,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认真学习贯彻“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借鉴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于持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青春活力,确保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人文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因此,深入研究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于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党内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和时代结晶,是全体党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一致遵循的行为模式,是在长期政治生活中不断积淀形成并影响党员行为的集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它主要包括党的物质、精神、组织、制度、行为和生态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先进性、坚定的人民主导性、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优秀的实践传承性和务实的开放包容性等特征。
党内政治文化的物质层面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党的政治象征,包括党旗党徽、纪念场馆、红色文物等,是党独有的情感和观念的具体表达,是维系党内认同、提升党内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核和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品格。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层面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依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党的情感观念、行为准则和传统习惯的总和。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层面起着根本保障作用,它是“两个结合”思想确保全党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必然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制度建设思想为其提供了智慧和灵感。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层面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力,是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行为规范。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态层面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和客观条件的真实映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突出的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它既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信念、理想追求,同时又体现了全人类共通的文明和智慧。在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世界性“诸子百家争鸣”中,更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价值和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讲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和首要的美德,传统“五常”仁义礼智信,“仁”摆在根源性的首位。儒家就强调由亲亲之仁而推及仁民爱物,由“不忍人之心”出发而实施仁政王道,仁爱之心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和谐幸福、天下和合大同的道德基础。“重民本”提倡施政要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顺应民心、关注民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的优良道德传统,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守则。“崇正义”既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内容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正治国”,推崇公平正义。“尚和合”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实生物”的思想,主张在尊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求大同”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选贤与能”的贤明政治、“讲信修睦”的社会伦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关怀、“大同”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美好愿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文化始终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两者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新富有的改革创新思想、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其所具有的独特道德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一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就焕发出时代的青春和活力,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品格,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源流和基础。秉承着革命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大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继承、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始终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寻找灵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一直都是党和国家不断发展进步、始终繁荣昌盛的不竭精神资源和强大思想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更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营养,通过贯通融合,推动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新时代党建工作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传承和创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党员理想信念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夯实思想基础,正确弘扬传统廉政文化,砥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党内共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体系。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其鲜明的民族性和辨识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真正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源流和根基。
“讲仁爱”“重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爱”是指由亲亲之爱而推及的对他人、对人民、对万物、对天下的关爱、体贴和同情。仁爱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体现了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先秦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汉人贾谊进一步提出“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民本思想,都是强调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以人为本,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国家才能安定,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把“讲仁爱”“重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逐步转化和演变成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为人民服务”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又进一步发展创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仁爱、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立场高度契合,又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
“守诚信”“崇正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人认为个人要“言忠信、行笃敬”才能立身于社会,而治理国家则在于公平正义,“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中华民族对于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思想的追求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守诚信”“崇正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党内政治文化所提倡的忠诚担当,树立坚定的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信”具有内在的延续性,这也正是党内政治文化提倡的政治品格。诚信正义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对党忠诚更是党员的政治担当,诚信正义早已融入党内政治文化血脉中。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6]这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树立正确诚信正义观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对诚实守信政治品格的具体要求。
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胞物与”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在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方面具有相通性和相近性,大同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思想土壤。
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的价值追求,与天下大同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远大追求,加强这个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古代先贤对常怀忧患意识,心中有天下、心中有人民的精准描述,也同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7]在当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新时代的思想新义和价值理念,重点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掘源头性和根基性的积极性资源,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从不同维度总结和提炼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迈向新台阶。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吸收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积极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和路径方法。
一方面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和政治生活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构成维度、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完善和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系统学习、实践历练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系统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深刻论述,这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实践者。毛泽东即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学习和总结我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遗产,以民族的形式实现出来。[9]习近平强调要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智慧结晶”,要努力汲取其中的营养和智慧,通过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修己以安人”“厚德载物”等和合大同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公平正义、仁爱众生的崇高精神和美好愿望,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实就是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要建设一个国家富强文明、民族团结振兴、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断挖掘“天下为公、和合大同”思想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进。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根本上仍然是承继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大同”思想,从“天下为公”视野,服务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宏远目标。
“天下为公、和合大同”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本质内核上是高度一致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所在,也是党内政治文化最核心的力量。我们要不断挖掘“天下为公、和合大同”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内涵、思想新义和积极价值,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赋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树牢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思想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时代光芒。“信”“义”列于古人修身的“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之中,是人之为人必备的优良品质。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基本道德要求,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之中,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以及每一位中国人的最基本道德谱系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诚信正义”思想的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意蕴,为中国特色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前进方向。“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忠诚老实”关键是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对理想信念忠诚,为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光明坦荡”是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光明正大、襟怀坦白、公私分明的基本素养;“公道正派”是一心为公、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行为处事规范;“实事求是”是深入群众、真抓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为要求和工作方法;“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清正廉洁”是标准和底线,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与忠信、正义、诚信等传统美德相续相通、相生相成。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从我们自身文化的“忠信”传统中挖掘资源、汲取营养,对其进行转化和发展,丰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生命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仁爱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深刻道理,都会采取一些重民生、保民意、得民心的政策措施,以维持皇权专制统治。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以民为本的方针政策,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就快速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始终都是贯穿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主体和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就是以人民为主体路线,强调人民是一切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指出共产党的含义就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放在最根本、最重要的位置。人民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立场是对“仁爱民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创新发展了党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进一步发展了党的以人民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人民立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初心和使命的延续发展,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创新,真正和完美地实现了“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理论,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践行初心和使命,为人民创造幸福和美好的未来。
注释
[1][5][7][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第46页;第18页;第16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1页。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页。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7年第1期。
[9]陆阳:《从李大钊“中华文明之问”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