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忠
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①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2014年2月26日。。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承载、塑造并传递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日用而不觉”的特性。
许多学者从现实层面分析了礼仪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路径②比如,肖群忠指出,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能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继承性发展,把礼的精神、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涵养和价值资源(参见肖群忠、杨建强:《“礼”之古蕴与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建构》,《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4期);郑乐秋认为,礼仪文化对价值观建设具有文化促进、道德促进和价值促进等机制,因此,要发挥礼仪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需要建立现代礼仪体系、完善礼仪规范体系、创设礼仪践行体系等(参见郑乐秋:《以文明礼仪涵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浙江日报》2017年9月8日);蒋璟萍在揭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对策(参见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然而,总体来看,学界已有的研究较少涉及历史层面的经验总结。因此,本文将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层面,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与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联系,总结传统礼仪文化涵养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探究传统礼仪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将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层面上,探讨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从内容来看,礼仪文化承载、蕴含着核心价值观,如“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具体来说,(1)《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突出彰显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这其中的礼乐观念是天地和谐秩序在社会中的体现,礼乐文化的精髓即为“秩序”和“和谐”。(2)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人民自古待人接物谦让有礼,如“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所说,文明修养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表现,是礼仪文化滋养的结果,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3)“诚信”是礼仪文化的精神基础,缺失了诚信,礼仪则难以确立,“忠信,礼之本也”,“无本不立”(《礼记·礼器》);“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礼记·礼器》),名目繁多的礼仪的宗旨即诚信。(4)“友善”是礼仪文化的核心原则。荀子主张“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大略》),“顺人心”即强调礼仪要遵循恭敬和友善的原则。
从功能上看,礼仪文化塑造和传递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礼仪浩如烟海、纷繁复杂,但如果仔细研究观察,会发现它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塑造完美品行、涵育正确价值观。从“忠信,礼之本也”(《礼记·礼器》)、“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可见,忠信是礼的根本精神,践行礼仪旨在使人们的言行符合仁义忠信。《礼记·祭义》中明确指出,礼仪的目标是:不忘本始、敬事鬼神、财用丰足、人伦正义和谦恭礼让。不忘本始,用以增厚做人根基;敬事鬼神,用以尊崇天地君亲;财用丰足,用以牢立民众纲常;人伦正义,则上下不悖、家国和顺;谦恭礼让,则争端消除、人人和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这些蕴涵社会主导价值理念的礼仪仪式中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将其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的和谐局面。可见,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以其教化特性,在传播发展中塑造了中国古代人民以“崇仁、重礼、贵和、尚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不同的礼仪传递不同的价值观。冠礼用以明成人之责,使人做到孝悌忠顺;庄敬、恭慎、隆重的昏礼以合二姓之好,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使夫妇互敬互爱;丧祭礼以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向醇厚;乡饮酒礼以合乡里,使人懂得尊长养老、谦恭礼让;朝聘礼以辨上下,使尊卑长幼爱敬顺和。可见,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通过礼乐教化、环境熏陶、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方式传递着价值观,使仁义忠孝信等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准则。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供人们学习研究、传承弘扬,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继续发挥其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尤其是从中华传统礼仪演化发展而来的各种现代礼仪。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汲取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资源,例如各种优良的传统礼仪风俗、仪式等。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对于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化功能。首先,礼仪文化具有价值浸染功能,在与其相关的仪式活动中可使人更为直接地受到其内蕴的价值观的熏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蕴含仁、义、诚、信、忠、孝等价值理念,承载这些价值理念的是诸多细致全面甚至繁琐繁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并且这些礼仪和仪式几乎覆盖古代社会每个人人生的各个阶段,蕴藏于每一个或盛大隆重或简单朴素的节日庆典活动,弥散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从而使人时时刻刻都处于这些价值理念的浸染之中,在耳濡目染中感同身受地理解并认同它们。
其次,礼仪文化具有价值具象功能,可使人更形象、更清晰地感知感受其内蕴的价值观。礼仪文化具有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形象化的特性,有助于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礼仪制度、规范、习俗、仪式、器物、服饰、乐舞等传递符号化的价值理念,更易为人们所把握和理解;通过人们交往中的言行举止、衣食起居等具体规范,把理论化的价值理念实践化,“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从而唤起人们的情感状态,让价值理念在这样极具感染力的场面中入脑、入心,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①王爱祥:《论仪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1期。。
最后,礼仪文化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塑造人的道德品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年,第168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养成人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中华传统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道德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四种美德,没有礼就难以实现。礼仪是“伦理观念和道德律令的形式化、具体化、实践化,着眼于塑造人的道德品行”③郑乐秋:《以文明礼仪涵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浙江日报》2017年9月8日。,它可以使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因此,礼仪文化对价值观培育具有道德层面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华传统社会中形成并为人们所广泛遵守的各种礼仪制度、礼仪规范、礼仪习俗,以及与礼仪有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中能够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满足当前时代需要、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礼仪思想、礼仪精神、礼仪规范及礼仪风俗等即为优秀礼仪文化。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塑造并传递了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其中经验值得总结借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扬“和为贵”精神,培育了“贵和”的价值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和为贵”。传统礼仪文化崇尚个人身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以恭敬、谦让、诚信、友善的态度,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①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涵养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也是以“中和”为核心理念和最高追求。这种“贵和”的价值理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使人们自觉认知、理解、认同并践行,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坚持人格完善与社会有序的统一,培育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观。传统礼仪文化旨在促进个人人格完善与社会和谐有序的统一。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体,个体素质提升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必要条件。首先,传统礼仪文化强调“礼乐”是个人立身成人之本。“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则难以立其身于世。同时,人格修养完善又离不开“乐”的熏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传统礼仪文化就是利用礼乐的制度规范性与艺术熏陶性,提升人们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使人们成为“文质彬彬”“美善相和”的正人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传统礼仪文化健全完善个人人格、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最终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的“小康社会”(《礼记·礼运》)。
第三,蕴含多重性的内容,全方位涵育了人们的价值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既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也体现为伦理道德原则;既是治理国家的纲纪,也是为人处事的规矩;既是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生活的价值追求;既是外在修身的规范,也是内在养心的艺术;既表现为冠昏丧祭、器物服饰、仪容仪表,又表现为文化典籍、乐舞艺术。传统礼义文化是制度性与规范性、政治性与伦理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传统礼仪文化涵养中国古代人们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主要包括制度强化、规范习化、艺术感化、典籍文化和情感教化等。
第四,注重内外结合,潜移默化地涵育了人们的价值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将修身与修心相结合。一是“礼以治躬”,用礼制、礼仪、礼节等引导、调节、规范人的行为,教人合“礼”以修身。二是“乐以治心”,用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调节人的内心情感,滋养人的心灵,陶冶道德情操,“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礼记·乐记》),用礼仪、礼节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用音乐、舞蹈、诗歌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礼外乐内”构成了礼仪文化修养的两方面。可见,传统礼仪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是通过寓理于礼、寓理于乐,把核心价值理念隐含于具体的礼仪仪式之中,寓于音乐、舞蹈、诗歌之中,使人们在践履礼仪规范、仪式的实践中以及在欣赏音乐、舞蹈的美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自觉接受认同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第五,教化方式多措并举,立体多维地涵育了人们的价值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节庆仪式活动等对人们进行熏陶感染、启发引导,触动感化人们的内心,激发人们的良好情感,自觉认同礼仪规范背后的价值观,从而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恰当适宜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传统礼仪文化教化民众的方式主要包括实践养成、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家风家训、启蒙教育等。实践养成是指把价值理念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以此引导人们反复不断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规范,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社会的肯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环境熏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家训、家教及家长的以身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家风来教育子孙后代;二是借助各种节庆礼仪活动中富有内涵的仪式、乐舞等营造的浓厚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人的思想、精神和心灵都得到熏陶和感染。
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情况,借鉴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涵养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探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采用综合创新的方法,抛弃其中的等级糟粕和过时的繁缛仪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推动、社会引导、家庭感化和个人自觉等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从而促进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国家作为推动价值观培育的首要主体,在促进传统礼仪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方面,应发挥制度保障、教育引领和传播宣传作用。一是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阐发、转化创造、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常规制度,为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涵养核心价值观提供根本保障。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现代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公民进行礼仪文化、礼仪规范教育,使人们知荣辱、明是非、懂礼仪、守礼节,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友善、讲秩序、讲道德,达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三是传播宣传。文化艺术、新闻传媒、网络文化以及公益广告,对人们的礼仪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国家可在制度上鼓励和规范各单位借助影视、歌舞、文学等文化艺术产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塑造美好心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良好礼仪素养;利用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宣传体现优秀传统礼仪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
社会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在促进传统礼仪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环境熏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传统礼典仪式、礼仪风俗、传统节假日的庆祝仪式中。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仪式活动、节假日活动、群众性庆祝活动,通过隆重庄严仪式的感染、优美高雅歌舞音乐的熏陶、浓厚节日气氛的渲染,增加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修养,使人们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二是文化艺术作品感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小说、戏曲、说唱等艺术作品进行创作改编,形成大家喜欢阅读的通俗读物、大众读物和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使大家在阅读欣赏中感悟经典的魅力,感知价值观的精神力量。三是社会规范制约。借鉴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优良的礼仪制度和礼仪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强化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人们的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从而促使人们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家庭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在促使传统礼义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②宋涛主编:《中华传世家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3页。人在年少时,性情未定,可塑性很大,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大好时机。一是启蒙教育。孩童价值观念开始萌芽,因而是培育的关键时期。但要取得良好的培育效果,必须根据孩童的特点,因材施教。首先,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为蒙童的日常衣食起居及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及行为规范等;其次,家长应有意识地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循循善诱,以事明理,积极引导孩童敬父母、尊长辈、明是非、别善恶、懂礼仪、知敬让,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发挥蒙养教材的作用。《三字经》《弟子规》《蒙养礼》等蒙养教材在中国古代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前,要更好地发挥蒙养教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注重对传统的优秀蒙养教材的传承利用,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蒙养教材进行创新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蒙养童书。二是发挥家风家规的作用。中国人素来重视通过家训、家风来教育子孙后代,如《童蒙须知》《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这些家训、家教主要规定了子孙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读书习文方面细致而又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当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对我国传统家风家规进行扬弃,赋予家训文化以鲜活的时代内容,从而更好发挥其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国家推动、社会引导、家庭教育的目标皆指向个体,即为了促使个人在学习领会礼仪精神、遵循礼仪规范的基础上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个人的态度、觉悟程度及参与度,决定了这一任务能否完成。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支持、鼓励、引导个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研究、体验和领悟,提高主观认识和思想觉悟,使其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弘扬之中,并自觉遵循礼仪规范和礼仪仪式,从而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此外,需要针对个体对象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并有所侧重,从而提高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首先,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学生应是核心价值培育的重要对象。学校应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管理服务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次,领导干部是社会的表率,他们的举止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故应加强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健全制度、完善法律,规范、引导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增强他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和价值观的积极性,深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三,知识分子是国家社会的灵魂,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通过理论引领、学术支撑、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措施,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四,广大人民群众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对象。要综合运用工作单位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的影视传媒、网络平台、社团组织、公益组织等,以及国家的管理服务、政策制定、法制保障等各种途径,加强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