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生物群化石在云南丘北地区的发现及其意义

2022-02-12 13:33黄金元胡世学张启跃周长勇
云南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岭罗平硅质

黄金元,胡世学,文 芠,3,张启跃,周长勇,谢 韬,闵 筱

(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2.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西班牙巴伦西亚 46010;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绝灭事件之后[1,2],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恢复历程[3],化石记录表明三叠纪早期生物已经开始复苏[4],中期完成了生态系统的重建,海洋生物已经全面复苏,其生物构成面貌展现出现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5]。云南发现的罗平生物群正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并处于辐射阶段的典型代表[3,5,6],包含了丰富的、分异度极高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类、棘皮动物、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植物等化石,清晰地展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由底端到顶端完整的构成面貌。2008年罗平生物群报道以来[7],发现了大量属种类型,并建立了众多新属新种[8]。海生爬行类包括鱼龙类(2属3种)、始鳍龙类(5属5种)、海龙类(1属)、龙龟类(2属2种)、原龙类(2属2种)和初龙类(仅发现散落的牙齿);鱼类包括辐鳍鱼亚纲干群的古鳕鱼目、软骨硬鳞鱼次亚纲的龙鱼目和新鳍鱼次亚纲的裂齿鱼目、肋鳞鱼目、卢加诺鱼目、漏卧鱼目、预言鱼目和拱鱼目等9目12科28属32种;节肢类包括肢口纲、倍足纲、软甲纲和甲壳纲在内的4纲5目8科11属13种化石;棘皮类包括海星、海百合、海蛇尾、海参和海胆等,命名了云南海胆1个新属新种(Yunnanechinusluopingensis)[9];双壳类包括双饰褶翅蛤(脊褶蛤)、尖蚌形蛤、三角齿蛤属、棱贝荚蛤、奇异弱海扇和威远偏顶蛤6个属类型[10]。近年来,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环境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发现了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云南暴鱼,其体长34cm,属疣齿鱼科,可能捕食小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显示罗平生物群已经具有了复杂而成熟的食物网结构,也佐证了中三叠世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已完全处于复苏状态[11]。肉食性鳍龙类利齿滇东龙的右后肢大腿从中部被截断,表明该动物可能在活动时遭到更大型捕食者攻击,显示了中三叠世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说明当时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捕食压力[12]。通过分析罗平生物群所处的关岭组二段沉积相特征,表明在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亚期的早期发生了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导致相关沉积环境中水深迅速增加,形成缺氧环境,从而使沉积相为潮坪相的沉积环境迅速转变为台内盆地相,且相对低能的缺氧环境是罗平生物群化石的有利保存条件[13];多重地球化学指标显示罗平生物群主要化石埋藏段处于缺氧状态,与沉积相特征一致,暗示缺氧环境是罗平生物群化石特异埋藏的重要因素[14]。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在滇东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古生物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多个新的化石产地。如泸西地区白水塘和李子箐村关岭组二段中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植物等化石类型[15],研究表明其生物构成面貌与罗平生物群基本一致,拓宽了罗平生物群的地理分布范围,并在该地区新发现了盾鳞化石,显示出罗平生物群中含有软骨鱼类的存在。本文首次报道了云南丘北地区(图1A)中三叠统发现的多处古生物化石点,同样保存有海生爬行类(离散的骨骼)、龙鱼类、辐鳍鱼类(鱼牙齿和鱼鳞片)、棘皮类(海百合)、双壳、腕足(舌形贝类)、腹足、植物碎片等类型。这些化石埋藏点是继罗平和泸西之后的又一中三叠统化石保存地[7,15],为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1 丘北地区地质简况

丘北地区位于弥勒-师宗断裂东侧,大地构造属于丘北-兴义断陷[19],地层分区属东南地层区个旧地层分区,处于个旧地层分区与右江地层分区(富宁)相邻位置[20]。中三叠世位于康滇古陆东南部,扬子台地西南缘,南盘江盆地西缘[16],基本古地理格局从西往东主体由台地相碳酸盐岩向盆地相碎屑岩沉积转变[15,17]。处于南盘江盆地边缘碳酸盐岩台地(图1B),与北部碳酸盐岩台地间存在深的海沟沉积环境,发育深水相标志的放射虫硅质岩[18]。已往中上三叠统采用个旧组,1∶20万弥勒幅区调报告中将其划分为5段[21]。1∶20万元阳、金平、个旧、建水、大鹿马、河口等区调图幅中广泛使用,该组名由孟宪民等(1936)在个旧市郊创名“个旧灰岩”改称而来[22],五个岩性段(T2ga~e)自下而上岩性依次为灰岩、白云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灰岩与碎屑岩互层。“个旧组”广泛分布于南盘江以南个旧-文山一带,不同地区、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云南省岩石地层》、《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提议将个旧组使用局限于南盘江南岸地区[23,24]。近年来,依据“个旧组”的原始定义(一套碳酸盐岩地层,以不夹碎屑岩为特征),认为在碳酸盐岩沉积相区应将个旧组划分为四个岩性段[25,26],并在一段发现牙形石Neogondolellaregale;二段发现Nicoraellagermanica和Nicoraellakockeli;三段发现Neogondolellabifurcata;四段发现Neogondolellaconstricta,从而厘定了个旧组时代为中三叠世Anisian(安尼期)[25]。另外,近期个旧地区的“个旧组”顶底段分别进一步分解出莫贾组(T2m)和卡房组(T1k),分别为中三叠世Anisian期(含双壳类Costatoriaglodfussimanssuyi-Adonellaparadaxica组合)[20]和早三叠世Spathian期(含腹足类化石Polygyrinacf.sichaanensis)[27]。可以看出,个旧组一段地层时代已有不同认识,该段可能存在穿时现象[25,27]。

丘北地区位于南盘江南岸区域,1∶20万丘北幅区调相关地层采用个旧组、拖味组和法郎组[28]。但是,1∶5万师宗幅、泸西幅、隆德幅和舍得幅四幅区调中发现[18],舍得和腻脚乡之间地层从底至顶分别出露蠕虫状灰岩、厚层白云岩或厚层白云岩与杂色泥岩、中薄层状灰岩及含罗平生物群纹层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块状白云岩、浅灰色中厚层状-块状具纹层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含菊石灰黑色炭质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菊石灰绿色薄层状泥岩、砂岩及棕褐色中厚层状砂岩,地层层序基本与南盘江北岸区域泸西、师宗和罗平等地一致,分别对应嘉陵江组三段(T1j3)、关岭组一段(T2gl1)、关岭组二段(T2gl2)、杨柳井组(T2y)、竹杆坡组(T2z)、小凹组(T3x)、赖石科组(T3l)和把南组(T3b),因此本文在描述丘北地区地层分类时未采用个旧组,而采用了黔西地层分类系统[29]。故而,丘北地区发现的含海生爬行类和鱼类等化石所属地层为关岭组二段。

图1 云南丘北地区中三叠统化石产地交通位置图(A)和滇黔桂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岩相古地理图(B),据周长勇等(2015)。

从岩性特征来看,中三叠统由底至顶呈白云岩与碎屑岩-灰岩-白云岩-灰岩组合型式,上覆上三叠统小凹组灰岩与炭质泥岩互层,这与个旧组灰岩-白云岩-灰岩-白云岩-灰岩与细碎屑互层五段结构有明显差异。丘北地区含罗平生物群化石硅质条带灰岩段牙形石显示属于Nicoraellagermanica-N.kockeli组合带(本文),个旧地区个旧组中该组合带出现在二段的白云岩夹少量基性沉凝灰岩中[25],三段含硅质条带薄层泥晶灰岩出现在更高层位的Neogondolellabifurcata带,硅质条带所在层位时代有差异。可以看出,个旧地区个旧组与本区地层仍有很多不明之处。相关地层单元划分沿革对比详见表1。

表1 云南省东南部三叠系中统地层单元划分沿革表

2 丘北地区关岭组二段岩石地层特征

笔者所在团队对丘北地区化石分布层位进行了横向区域追索调查,测制了控制化石层位的仙人井剖面(图2A)。其剖面下部为关岭组一段,岩性以中-薄层状泥质白云岩、中-厚层状砂屑白云岩为主,顶部为薄层状杂色泥岩夹薄层状泥质白云岩。剖面上部以块状白云岩的杨柳井组结束。剖面主体为关岭组二段灰岩沉积,总厚度约31m,以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砂屑灰岩为主。普遍发育硅质结核(图2A),尤其在含化石层出露最为密集(图2D);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中出露生物扰动现象和瘤状特征(图2A,9、12、13、15、17、20和22层),并观察到生物钻孔构造(图2A,17层);剖面测制和后期微体古生物化石处理过程中,发现了介壳类生物碎屑和完整的腹足、介形虫、鱼牙、鱼鳞与牙形石微体化石(图2A);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产出层段主要集中在剖面中上部薄层泥灰岩中,在斗母坡采石场出露特征最清晰,岩层厚度约3m(图2B),具水平层理的纹层结构,且有粒序结构特征(图2C),薄层灰岩间夹多层斑脱岩层(图2E)。该段化石层产海生爬行类(骨骼碎片),龙鱼类,辐鳍鱼类鳞片,双壳类,腹足类和腕足类(舌形贝)动物,以及少量植物茎干等化石(图3)。仙人井实测剖面详细分层记录如下:

云南丘北县北仙人井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实测地层剖面(简称仙人井剖面,图2)

上覆地层:杨柳井组(T2y)

29层:厚层块状白云岩,刀砍纹明显。

1.5m

关岭组二段(T2gl2)

28层:深灰中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底部未见硅质结核,具纹层,顶部硅质条带,较细。

1.1m

27层:浅灰中层砂屑灰岩夹薄层砂屑灰岩,中层厚10cm,薄层3cm,4~5个韵律层组成。

1.1m

26层:浅灰色中层砂屑灰岩,未见硅质结核,顶部深灰色。

0.65m

25层:深灰色薄层砂屑灰岩,底部见硅质结核,单层厚度约5cm。

0.5m

24层:深灰色中层砂屑灰岩,未见硅质结核,单层厚度约20cm。

0.9m

23层:深灰色薄层砂屑灰岩夹页岩,底部有硅质条带,某些硅质结核较大,长约9cm,见化石碎片、鱼化石碎片。

3m

22层:深灰色厚层砂屑灰岩,下部具硅质条带,硅质结核小,长约0.1cm~1cm,上部硅质结核较大,长约5cm~10cm,底部生物扰动现象明显。

1.5m

21层:深灰色纹层状砂屑灰岩,偶见硅质结核,直径2cm左右,生物扰动现象不明显。

2m

20层:深灰色中-薄层砂屑灰岩,层面不平整,中部见硅质条带,生物扰动现象较强。

1.8m

19层:浅灰色厚层砂屑白云岩,略带肉红色,顶部见硅质条带,直径0.5cm~1cm。

0.9m

18层:灰黑色中-薄层砂屑灰岩,层面不平整,底部具硅质结核,顺层产出,有沥青味。

2m

17层:深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垂直虫管发育,虫管为砂屑充填,底部硅质结核稍大,上部呈球粒状。

45cm

16层:浅灰色中层砂屑灰岩,生物扰动现象不明显。

1m

15层:深灰色厚层-块状砂屑灰岩,硅质结核颗粒较小,中上部生物扰动现象明显。

1.5m

14层:深灰色中-薄层砂屑灰岩。未见硅质结核,中部较薄,单层厚度约5cm,底部单层厚10cm,顶部单层厚20cm。

1m

13层:深灰厚层瘤状灰岩。具球粒状硅质结核,偶见生物碎屑,顶部风化呈薄层,单层厚度约3cm。

1.5m

12层:深灰色薄层砂屑灰岩。生物扰动现象明显,中部为生物碎屑灰岩,见microconchid管状化石,且具球粒状硅质结核。

1m

11层:深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风化极其严重。

20cm

10层:深灰色中层砂屑灰岩,未见硅质结核,单层厚度约30cm。

60cm

9层:深灰色薄层砂屑灰岩,底部生物扰动现象明显,未呈瘤状,约50cm,具硅质条带,长20cm。

2m

8层:深灰色薄层瘤状灰岩,生物扰动现象明显,未见硅质结核。

50cm

7层:深灰厚层砂屑灰岩,硅质条带明显,长10cm~20cm,方解石脉发育,单层厚度约3cm。

90cm

6层:深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底部具少量硅质结核,顶部风化呈薄层,中部有两层凝灰岩。

1m

下伏地层:关岭组一段(T2gl1)

5层:肉红色厚层砂屑白云岩,顶部具硅质结核。

1.2m

4层:土黄色中层泥质白云岩,顶部薄层泥质白云岩。

50cm

3层:肉红色-浅灰色厚层砂屑白云岩。

80cm

2层:土黄色中-薄层泥质白云岩,风化严重。

80cm

1层:肉红色中-厚层砂屑白云岩。

1.4m

仙人井剖面及斗母坡采石场发现的化石保存段,岩性沉积特征与罗平和泸西地区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1)罗平和泸西地区关岭组二段厚度达百米[15,29],丘北地区关岭组二段整体厚度较薄,仙人井剖面该段厚度仅31m。罗平地区蕴含化石层段厚度约24m[29],泸西地区厚约80m[15],丘北地区厚约3m。

(2)丘北地区罗平生物群化石层产于三叠纪关岭组二段上部,化石层分布在北至仙人井、南至斗母村、东至八大哨、西至腻脚范围内,其中斗母村附近斗母坡采石场是目前发现保存化石相对较多的地点,化石分布范围窄,面积约10km2。泸西地区化石分布范围面积约150 km2,主要分布在白水塘、李子箐、所梅落和木榻等地,主要化石产地在李子箐村附近,其它地点相对较少。罗平地区化石层分布范围可达200 km2,分布于罗平县罗雄镇大凹子村、九光村、裸可村、上阿来村、上小寨村、箐补董村、勒泥朵和泥卡村等地,其中大凹子和九光村化石出露最为丰富,其它地点零星发育。

(3)罗平地区含化石层段为明显的三段式沉积特征,即“上下化石薄层”中间夹有一至数层代表正常浅海环境下沉积的灰岩[15,30]。分布稳定,可作为罗平周边区域地层的重要对比追索依据;泸西地区三段式结构虽不如罗平地区典型,但总体也表现出上下薄化石层间夹正常浅海环境的灰岩沉积特征,只是比罗平地区灰岩层数更多和厚度更大;丘北地区未见罗平地区典型的三段式沉积,与罗平和泸西地区沉积有明显的差异。斗母村和仙人井村等地含化石层位以薄层泥晶灰岩为主,岩性上大体相当于罗平地区的“下薄层”化石层,但未见罗平地区“上薄层”纹层状泥灰岩。“下薄层”化石层虽发育具纹层理的薄层灰岩,厚度小于罗平和泸西的层厚,但都属于特异埋藏的化石库。研究表明含化石层沉积环境为相对深水、低能、安静的海洋沉积环境,是安尼期派尔逊亚期早期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水深迅速增加的结果,相应的沉积相由潮坪相转变为台内盆地相[13,15]。丘北地区沉积环境与泸西和罗平地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丘北地区水深相对较浅,沉积环境不如泸西和罗平地区好,这可能是丘北地区在化石保存的多样性和精美度方面逊色于罗平和泸西地区的主要原因。

(4)丘北地区含化石层段中发育数层斑脱岩层(斗母坡采石场内发现有3层),罗平和泸西剖面中也发现多层的斑脱岩层,这说明当时整个滇东地区受较为频繁和较广的火山作用影响,是否相关特异埋藏的生物死亡受火山作用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1]。另外,能否通过火山活动情况来与罗平和泸西地区进行层位对比尚不明确,相信下一步测定斑脱岩锆石绝对年龄后可以对比各化石层的时代,从而较为精确地判断相关层位的高低状态。

图2 仙人井剖面岩性柱状图和化石层位分布图(A),斗母坡采石场内含化石层典型沉积岩性特征(B-E)

(5)丘北地区关岭组二段化石层上下层位中含有丰富的硅质结核和硅质条带,与罗平和泸西地区类似,区域上产出稳定,是良好的层位对比标志。

3 地层时代

丘北地区仙人井村附近地层出露良好,层序完整,地层整体出露情况与罗平和泸西地区基本相似,其下部关岭组一段紫红色、土黄色等杂色碎屑岩,上部出露杨柳井组厚层白云岩,化石层产于关岭组二段上部具纹层的薄层灰岩中(图2A)。仙人井剖面微体古生物化石处理中获得一定量的牙形石分子。主要类型:Nicoraellagermanicus(Kozur)(10层),Nicoraellakockeli(Tatge)(18层),Neospathodussp.(6层),Cypridodellacf.conflexa(6层),Diplododellameissneri(Tatge)(9层),Cypridodellaconflexamosher(17层),Enantiognathusdelicatulus(Sweet)(20层),Diplododellamagnidentata(Tatge)(20层)。发现了Nicoraellagermanicus带和Nicoraellakockeli带的带分子牙形石类型,但由于未有精细连续的牙形石产出特征,本文未建立相应的牙形石带,以牙形石产出面貌进行时代讨论。

(1)Nicoraellagermanicus(德国尼古拉刺):Ni.germanicus是Ni.germanicus带的带分子,其时代为中三叠世毕塞妮(Bithynian)亚期。在仙人井剖面出现于第10层。除上述牙形石外,还伴生有腹足、介形虫和大量的鱼类牙齿。德国尼古拉刺还见于我国四川江油、北川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云南罗平关岭组二段。

(2)Nicoraellakockeli(科克尔尼古拉刺):Ni.kockeli是Ni.kockeli带的带分子,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Pelsonian)亚期。在仙人井剖面发现于18层,位于集中产化石层之下,除牙形石外,还伴生有众多的裂齿鱼类(Perleididae)牙齿和腹足类(Marmolatellacf.planoconvexaKittl)化石以及少量的介形虫(Judahellawulongensisxie(武隆犹太介))等微体化石。科克尔尼古拉刺还见于我国四川江油、北川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贵州关岭和云南罗平关岭组二段。

此外,含化石层中还发现了丰富的双壳化石,其中包含双壳类鱼鳞蛤(Daonellasp.)(图3H),这类双壳主要出现在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至拉丁期,部分上延到晚三叠世[32]。结合当前层位中发现的牙形石和双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和生物组合面貌多种特征,认为丘北地区关岭组二段产出化石时代与罗平和泸西地区基本一致[15,29],同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的派尔逊(Pelsonian)亚期。

4 丘北地区化石组合特征

目前丘北地区发现的化石类型主要包括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动物、双壳类、腹足类、腕足类和植物化石等(图3)。丘北化石点尚未发现保存完整的海生爬行类动物,化石均为离散的骨骼化石,其中一件肋骨较大(图3A),长约6cm,宽约0.87cm,呈弯曲状。两件附肢骨骼大小不一,大的呈哑铃型(图3B),两端宽,分别为2.3cm和3.4cm,中间窄,宽度1.4cm,整体长约11.4cm。小的一端破损(图3C),长约1.16cm,最窄处仅有约0.08cm。腹膜肋呈“人字形”(图3D),长约5.35cm。鱼类以龙鱼类为主,是唯一保存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该龙鱼化石被灰泥覆盖,长约11.69cm(图3E),其余仅遗留头部,头长分别为3.30cm(图3F)和7.30cm(图3H),因其关键特征未被识别,故不能鉴定具体属种。双壳化石呈单体和群体保存状态,具有三种类型,一种呈扇形(图3H),壳体保存不完整,缺失小部分,从壳体形状看,应该为半圆形,绞合线长直,壳顶位于绞合线中前位置,壳面为放射脊,宽、平,特征显示为鱼鳞蛤属(Daonellasp.)。一种呈卵形(图3I),壳体横长,壳顶位于中部稍靠前,壳面仅见微弱的同心脊或同心线,特征归属蚌形蛤属(Unionitessp.)。第三种为翼蛤型(图3J),化石多为外模,前耳很小,后耳大,末端尖,三角形,壳面为较密集的同心线,两耳上也分布有同心线,归为珍珠贝属(Pteriasp.)。腹足类化石产出较多(图3K-L),主要分布在岩层面上,呈塔形,塔室最多发育5层,表面纹饰不清,塔高约2.35cm(图3K)。海百合类化石发育密集茎干碎节(图3M-N),碎节长短不一,最长可达4.77cm(图3M)。植物茎干已碳化(图3O),长约9.22cm,宽约1cm。腕足类型单一(图3P-Q),为单个或群体舌形贝类,形态呈长卵形,可见同心状生长纹层,表面相对光滑,大小在5mm~10mm。

丘北地区化石产地中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相对贫乏,上述描述的化石类型在罗平和泸西地区均有发现,但化石种类和丰度较低,且化石保存完整程度也相对较差。罗平和泸西地区化石类型多样,属种丰富,数量巨大,分异度高,保存完整、精美,包括丰富的海生爬行类(包括鱼龙类、幻龙类、原龙类以及初龙类)[12,33,34],鱼类和节肢动物数量巨大、种类多样,经研究命名鱼类化石有7目11科25属28种[11,35,36],节肢动物十足目(4科6属7种)[37,38,39]等足目(1属1种,Fu et al.,2010)、糠虾类(1属2种)[40]、原蟹类(1属1种)[41]和鲎类(1属1种)[42,43]。此外,罗平和泸西地区还产少量菊石化石,丘北地区尚未发现。

图3 丘北地区关岭组二段中典型的罗平生物群化石类型

丘北地区与泸西地区地理上较近,与罗平地区地理上较远,但三者之间生物组合面貌亦有共同点。首先,罗平和泸西地区化石点相同之处最多,均发现了混鱼龙类、幻龙类等海生爬行动物,软骨硬鳞鱼类中龙鱼类(小型中华龙鱼)、新鳍鱼类基干类群肋鳞鱼类(肋鳞鱼属Peltopleurussp.)和冠类群铰齿鱼类(腊山鱼科玉带鱼属Yudaiichthyssp.),节肢动物等足虫(白氏原双节虫-Protamphisopusbaii),囊头虫和十足目棒手龙虾(Koryncheirosluopingensis),这些都是相同属种类型,表明罗平和泸西地区两地间生物群落之间有很强的共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泸西地区发现了少量的软骨鱼类盾鳞化石,属于新鲨类型和弓鲛鱼目,另外发现的十足目泸西伊吉虾,这些都是罗平地区尚未发现的属种类型,表明两地之间生物组合面貌有些许不同。丘北地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海生爬行类、鱼类(龙鱼类)、棘皮动物(海百合类)、双壳类、腹足类、腕足类和植物化石保存逊于罗平和泸西地区,虽尚未进行属种的系统性清理,但是这些化石都是罗平和泸西地区常见的类型,个体大小相当,因此,可以说丘北地区具有和罗平与泸西地区相似物种构成类型。此外,该地区尚未发现罗平和泸西地区已发表过的海生爬行类、鱼类和节肢动物类型,表明它们群落之间动物构成面貌有明显的差别。丘北地区的化石类型丰度、分异度和精美度,均逊色于罗平和泸西地区,可能跟埋藏环境有着紧密关系,这为下一步研究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同一时代不同古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古生物组合面貌、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个体迁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结 论

(1)丘北发现的特异埋藏化石产于关岭组二段中上部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之中,化石产出层位与罗平和泸西地区相当;

(2) 丘北发现的化石类型和组合特征与罗平生物群相似,可归属于罗平生物群的范畴;

(3)从发现的双壳和牙形石属种,以及生物组合特征来看,丘北发现的化石群时代应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Pelsonian)亚期。

(4)丘北发现的化石产地是继罗平和泸西地区之后又一新产地,扩大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其化石类型的相似性为研究罗平生物群地理分布范围和组合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致谢

本文牙形石由云南省地质调查院董致中老师处理并鉴定,双壳化石得到长江大学黄云飞老师鉴定和描述,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关岭罗平硅质
Synchronous detection of multip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erosol by coupled photoacoustic cavity
回到“罗平”
The Battle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硅质结核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综述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罗平记
东昆仑温泉沟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
开磷为关岭县送肥保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