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文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通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0)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的日益完善,环境管理工作现状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实际的环境管理工作中,排污许可制度的作用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效果。为了有效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我国正在逐步扩大排污许可制度的覆盖范围。但是,排污许可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各大企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但是也对各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加强环境管理,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同时,各地方部门也开始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将这一制度纳入部门环境管理工作体系当中[1]。2015年国家再次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上,强调“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明确了其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方面的作用,决定将企业排污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同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对“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进行了强调,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排污许可制,并将这一制度应用到所有存在固定污染源的企业管理方面,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
排污许可制的实施目的,是将排污许可制度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并利用这一制度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增强企业的环境管理意识,明确企业的环境管理责任。图1为环境管理责任划分机制。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将环境统计工作、环境监察工作、环境监测工作、总量控制工作以及环境标准、排污收费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希望可以借此加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图1 环境管理责任划分机制
在排污许可制的实施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排污监督管理体系,并借助各部门的努力,提高企业排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这一制度的实施,强调在政府部门的依证管理下,引导企业进行守法、守规的进行污染排放,自觉约束污染排放行为,做到“按证排污”。为了约束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模式,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不合理排污行为。如果企业的排污行为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就需要由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环境管理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
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企业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可以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便利条件。首先,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企业会对自身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排污责任予以明确,并在“环保优先”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排污许可申报内容与制度要求,合理排放污染物,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保证。否则,企业将会因为违背排污许可制度的相关内容,而面临相关政府部门的惩罚,并因此遭受较大的损失[2]。其次,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企业的治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即从传统的被动式末端治理,转变为现代化的主动式前端防范。最后,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正在逐步落实。企业会直接将自身应当完成的环境保护任务、环境保护职责,以及企业内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对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责任予以明确。这些都将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创造便利条件。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将排污许可制度体现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就要做到“自证守法,按证排污”。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如果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并出现了故意违规排污、违法排污等问题,轻则被警告、停产整顿、罚款;重则被相关部门追究就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对防污治污政策进行自觉地遵守和实施,才能够提高内部的环境管理成效。首先,企业要在排污许可制速度的指导下,进行环境管理的申报。如果申报过程中出现漏报问题,企业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其次,在排污申报环节,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类型、无污染排放量,以及污染物排放位置等要素进行明确,确保顺利获得排污许可。
在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当中,国内的各大企业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即在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相关要求下,构建生态环保的管理模式。首先,企业要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并对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优化,寻找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生产原料,加强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为环境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其次,企业要对自身的特点、经营性质以及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规章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员工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对企业员工的环保行为进行规范,对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实现企业内部现有资源与能源的节约。最后,企业还需要站在全局角度分析问题,将排污许可制度予以全面的落实,并不断扩大这一制度在企业内部的应用范围,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时间比较短,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研究理论体系也不够成熟。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国内企业只有树立“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的理念,对环境成本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才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会计的建设水平。首先,各大媒体机构要利用自身的渠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引导企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的理念[4]。同时,企业自身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环境成本管理方法,丰富自身的环境成本管理经验,构建环境会计核算制度。其次,企业研究人员要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环境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意识到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再次,企业要对内部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职责予以明确,并将管理会计与环境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同时,提高污染防治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最后,对环境信息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以指标、制度以及公众收益程度等为参考,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背景下,谷内企业要想在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加强环境管理,就需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加强各生产要素的管理,并对具体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各生产环节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此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另外,工业企业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生产原料、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应项之外,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策略,也会对污染物排放目标的实现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这类企业必须要以排污许可制度的相关要求为参考,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首先,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污染防治设施运维机制进行完善,提高企业内部各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力度,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予以积极地处理与解决。其次,在对污染防治设施运维机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对现阶段环境管理工作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污染防止设施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将专业设施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在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中,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客观反映,还可以帮助核发与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污染排放信息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例如,企业的生产工艺原理、污染物排放量、生产设备运行情况,以及污染治理措施等。进而在此基础上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与排污许可制度的管理结合在一起[5]。鉴于此,企业在遵循排污许可制细化管理原则的基础上,环境管理工作表现出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将相对完善、系统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提供给存在污染排放现象的企业,为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创造便利条件。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对自身应当履行的环境管理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还可以有效简化环境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环境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可以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细化,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更好地落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将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融合,我国开始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创设联动一体化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排污许可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判定。如果企业在排污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方面遇见问题,相关部门就应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企业减少日常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总量,规避环境风险。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对排污许可制的综合性审核予以重点强调,提高排污权交易效率,将企业削减排污量的积极性激发出来。针对新建项目的排污指标管理,也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备案,并对行政许可规程进行优化,确保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企业在完成项目建设之后,正式开始项目运行之前,需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许可申请表的填写和提交,并成功通过审核,获取排污许可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要将排污许可制度与企业的污染源产出环节、企业经营环节进行充分的融合,将环境管理措施加以落实[6]。另外,我国各大生态环境部门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审批目录,各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应当结合当地的环境管理情况,对这一审批目录进行补充和审核,并借此对垂直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制度的扁平化落实提供保证。对此,建议由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由省级监管部门、市级负责部门、县级核发部门共同负责排污许可证的核发,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提供保证。图2为排污许可制审批与核发体系。
图2 排污许可制审批与核发体系
综上所述,排污许可制的实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企业应当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严格按照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相关要求,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通过管理模式的构建、环境成本管理、污染防治设施运维机制的完善、排污许可制细化管理原则的落实,以及联动一体机制的创建,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