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青,于莎莎,徐 泉,周 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读书不思考,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之道,要善于读书和思考,将学习与思考二者结合起来。“课程思政”是指将德育融入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强调将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有机结合,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张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以思政教育为辅,把握好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两者之间的“度”,可以让专业课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1]。“思政元素”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是基于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因此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改进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3]是全国高教十三五精品规划教材,该教材详细阐述了生物质能转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科学性,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和了解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系统学习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为以后学生进行生物质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以结合思想、回顾历史及了解现状的方式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在讲授《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课程时,把握并遵循教育的规律,寻找专业知识和新时代思政理念的结合点,以此来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综合素质。
本课程中,在讲述“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时,可以结合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的定义即采用热解技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使生物油中的各种高附加值成分或相关平台化合物得到最大化富集,来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可以实现多种产物的综合最优利用,这好比当今时代,需要我们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一个人,纵使出类拔萃,如果不善于跟周围的人沟通、协作,他就不会在成功的路上走很远,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与他人合作、互相协调、互帮互助来实现共赢。可见,该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的思考及兴趣,号召学生们为解决目前所存在的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生态环境效益问题出谋划策,同时该课程教学将生物质专业知识与合作精神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合作观念,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回顾历史渊源及名人轶事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情怀。比如,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介绍沼气资源及其历史来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本课程中,在讲述“生物质生化转化”时,通过讲述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沼气事业发展的重视来引入生物质厌氧发酵工艺技术即沼气发酵技术。沼气资源是使用门槛最低、对现存条件改变要求最低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安徽等地视察农村沼气时指出:“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做肥料。要大力发展,要好好推广。”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四川省视察农村沼气时指出:“沼气池的建设要搞‘三化’,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湖南省考察农村沼气时指出:“农村发展沼气也很重要,一可以方便农民生活,二可以改善生态环境。”2003年至2004年,胡锦涛同志分别在江西赣州、河南梁园区及河北张家口考察和了解了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同志在读了《人民日报》1974年1月8日的沼气报道后,萌生了到四川省学习办沼气的想法,便赴四川学习农村发展沼气技术。回到梁家河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井,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的问题[4]。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沼气事业的发展。
以叙述名人故事的形式引入生物质生化转化部分的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沼气发酵技术,增强学生对沼气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这种方式有助于弘扬名人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情怀。
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通过阐述课程知识的现实意义来实现。以了解现状的形式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进入该课程学习前时,不仅可以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增加学生想要为国家添砖加瓦的责任感。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农村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而作为可再生资源之一的生物质能具有储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及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建立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孙小洁将发展生物质能的意义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发展生物质能可以保障国家的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其次,发展生物质能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后,发展生物质能可以促进在县域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5]。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解决中国将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及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出重大贡献。
通过介绍生物质能对碳减排、碳中和的贡献来引入该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一起讨论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学习生物质能的转化原理与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高度的提升。
随着化石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利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物质能的了解和认识,若将生物质专业知识和新时代思政理念相结合,可以实现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结合思想、回顾历史及了解现状的形式来进行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做到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思政教育为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达到良好的教育育人效果,从而有助于培养出一批国家所需的兼具高专业技能和高思想品质的人才,同时,这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