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研究

2022-02-12 13:08杨小勇余乾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经济

杨小勇, 余乾申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一、引 言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作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一奋斗目标于2020年底按期完成。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还有很大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随即将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工作重点。在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21年第20期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①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这一论述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那么如何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呢?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在文章中强调: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原则。另一方面还提出了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路,基本要点是:第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第二,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第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这些思路为推进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共同富裕。

国内学者围绕如何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问题,主要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收入分配、“相对贫困”治理、社会保障、实现机制、党的领导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王占阳认为先富与共富不是对立的,先富是走向共富的起点与过程。①王占阳:《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上)》,《南方日报》2012年3月1日。在收入分配方面,江亚洲和郁建兴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第三次分配是重要的有益补充,以社会机制为主导,能够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②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 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在“相对贫困”治理方面,陈燕重点论述了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经验总结,认为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是共同富裕实现亟待解决的问题。③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现路径》,《 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3期。在社会保障方面,何文炯和潘旭华认为,社会保障是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保障,是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④何文炯、潘旭华:《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 江淮论坛》2021年第3期。在实现机制方面,薛宝贵把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划分为总体实现机制与具体实现机制,前者主要表现为通过使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后者主要表现为通过基本制度安排、政府干预机制、先富带动后富机制及培育内生动力机制,从而实现共同富裕。⑤薛宝贵:《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溢出效应及实现机制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12期。在党的领导方面,逢锦聚的研究认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目标一定会实现。⑥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5期。

我们认为,进行如何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应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存在的现实前提,以及在分析形成该现实前提成因的基础上展开。在分析形成该现实前提成因时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经济快速增长,“蛋糕”快速做大为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离不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贡献巨大。它在解决就业、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竞争规律、马太效应等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本增殖逻辑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目的存在冲突。所以,如何把握和处理实现共同富裕与发展民营经济的关系是研究如何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前提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民营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和发展民营经济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如前所述,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是我们提出 “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前提。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

共同富裕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古代,就存在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共同富裕的向往。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共同富裕当成一种政治自觉。毛泽东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69-570页。同时,认为平均分配、消除差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②邓小平:《视察天津时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认为应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括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江泽民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实施协调发展举措来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胡锦涛强调了通过缩小贫富差距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网址: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7/content_41805113.htm。强调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分步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己任,随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懈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共同富裕理论呈现出从均享到分享再到共享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能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富裕。由此可以推论:在共同富裕的内涵上,除了经济上的物质生活要实现富裕,文化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实现富裕,除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富裕,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要富裕,同时还要拥有和享受优美富裕的生态环境生活,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五种生活的富裕一种都不能少,缺少其中任意一种富裕的生活,都不可能是美好生活;在共同富裕的区域覆盖面上,是所有区域的人民群众都实现富裕,而且是缩小了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的富裕,否则会妨碍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共同富裕的城乡覆盖面上,是城市乡村的人民群众都实现富裕,否则会妨碍农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共同富裕人口覆盖面上,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都富裕,否则会妨碍中下等收入阶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在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和程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和同等富裕,而是有先后、有差别、有次序的共同富裕,设想非要追求一个同时进入的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会造成社会无序,最终会妨碍所有人美好生活的实现。

(二)新时代民营经济的价值意蕴

民营经济是一个我国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我国民营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在行业分布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民营经济的发展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民营经济自身充满经济活力,具有灵活特性,所以民营经济广泛分布于社会经济许多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经济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不断满足市场需要,活跃市场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同时扩展了国家税收的来源,增加了国家财富的积累,扩大了就业。从图1可以看出,在2012年,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285 621.5亿元,约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3%,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19 924万人,约占2012年全国就业人员的26.1%。发展到2019年,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361 133.2亿元,约占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6.6%,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员40 524万人,约占2019年全国就业人员的53.7%。

图12012 年至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私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就业人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持续性,造成社会用人需求降低,这种情况与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等因素相叠加,使社会就业矛盾凸显,此时发挥好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民营经济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上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过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未来也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设想的最终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这说明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是沿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围内同样发挥作用。

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力总体上是落后的,结构上存在多层次,这样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不能是马克思设想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说,这样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能是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且与多种所有制并存。

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来说,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合总体落后、结构多层次的生产力,对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较慢;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总体落后、结构多层次的生产力,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以至发展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又出现了不适应发展到现在的总体达到高水平、结构仍然不平衡的生产力的局面了,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通过进行新一轮改革,变革现在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现在的生产力的局面,变革的方向就是要使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协同,这样才能使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现在的生产力,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在现在总体处在高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要使生产关系中的产品分配形式适应现在总体处在高水平、结构仍然不平衡的生产力;民营经济发展是要保留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适合生产力的方面。

(四)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要求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愈加复杂严峻。从国际视角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了高科技封锁和关税壁垒等贸易打压手段,罔顾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准则,主动挑起贸易战,全方位立体性地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使我国国际大循环环境变差,迫切需要发展国内大循环,而发展国内大循环离不开民营经济发展的助力。从国内视角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过去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粗放式发展引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聚焦到民营经济上,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民营经济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要遏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局,我们需要立足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条件将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起来。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致了一些妨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矛盾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增加了社会财富分化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正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民营经济对此贡献巨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在资本增殖逻辑作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体量大、产业覆盖面广的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要求民营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发展,国家为此出台的相关政策部分弱化了民营经济资本无序扩张的社会影响,但是改变不了民营经济资本对利益的追逐。当前存在的发展悖论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但是在分配上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收入分配矛盾日益凸显,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收入分配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企业主手中,大量社会财富逐渐向社会少部分人聚集,造成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产生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总体存在扩大的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在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此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举措,使我国基尼系数到2015年降到0.462,但此后又有所提升,到2018年时达到0.468,虽然在2019年降为0.465,但还是略高于2015年。

图2 2012年至2019年中国基尼系数(GINI)

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构成,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分配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对偏高的基尼系数影响力不大;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外资经济的利润主要被外商占有,外商不是中国公民,其收入不参与中国基尼系数的测算;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民营经济的收入分配主要由民营企业主决定,一些民营企业主凭借资本话语权将实现的收入朝着民营企业主倾斜的方向进行分配,造成收入分配悬殊的结果。显然,民营经济中一些民营企业差距较大的收入分配对我国偏高的基尼系数的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主个人利益的扩张增加了共同富裕实现的阶层结构矛盾

共同富裕的实现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图景?马克思在经典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此进行了描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6-787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到:“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0页。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必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财富的极大丰沛,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人的个人利益的获得和个人财富的增长。虽然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充沛,但不能自发实现满足共同富裕要求的所有人的个人利益和个人财富的增长。这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可将生产力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提升期和发达期。在生产力发展初始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符合迫切提高生产力的要求,将民营经济的收入分配偏向企业主有利于民营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产生出更大的社会生产力,提升了经济效率,但是弱化了分配公平。进入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提升阶段,正处于利益分配的调整期和利益格局的分化期,呈现出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利益分配的不均化,个人利益的碎片化,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主个人利益过分扩张和共同富裕实现间的矛盾加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19年平均工资为53 604元。②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s://www.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10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董事长2019年税前平均收入为523.40899万元(见表1),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19年平均工资的97.6倍。其中伊利实业集团董事长2019年的收入最高,达到1 934.4699万元,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19年平均工资的360.9倍。

表12019 年10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董事长税前收入

由于一些民营经济企业主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占有了大量社会资源,导致出现利益垄断,以至于多数社会个体占有的社会财富和资源相对量越来越少,阻碍了利益分配的均衡流动,使利益格局趋于固化,加剧了妨碍共同富裕实现的阶层结构矛盾。

(三)民营经济发展增加了妨碍共同富裕实现的区域结构性矛盾

回顾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高效率和高速度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一些民营企业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片面追求高增长,使大量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使社会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失衡失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区域结构性矛盾,与共同富裕需要达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要求存在匹配失帧和结构反差问题,阻碍了落后地区人民群众走向富裕的进程。比如,党中央为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期,一些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放在开发西部人民群众的发展能力上,而是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放在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上,结果吸引来了一些东部发达地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主的资本,这样开发的利益大多要按照资本的逻辑被这些民营企业主占有,西部人民群众分享的西部大开发的成果非常有限。本来,西部大开发应当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来开发,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应该落实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上,体现为西部大开发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西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要求西部大开发主要依靠西部人民群众自己来开发。在西部大开发前期,西部人民群众还不具备自己进行全面开发的能力时,西部大开发前期的工作重点就应放在开发西部人民群众的开发能力、发展能力上。由于一些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期没有将开发的重点放在开发西部人民群众的发展能力上,而是放在通过招商引资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上,使这些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没有发挥其在缩小东西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上的应有作用,反而给东部发达地区的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主创造了资本增殖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群体间财富分化的区域结构性矛盾。

(四)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本增殖逻辑助推了一些错误价值观与共同富裕实现应有的价值取向的矛盾

民营经济受资本增殖的原始驱动,广泛活跃于社会各个产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消费热点,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部分消费需求,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同时趁机裹挟着华丽的外衣,悄无声息地通过消费方式的输入进行思想渗透,引发了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与共同富裕的实现不相符的错误价值观,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了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认同和统一。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认同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呢?追本溯源,从共同富裕的价值评判标准着手研究,可以发现公平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利益共识和价值基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主体的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增长的社会财富激发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占有欲望,在社会财富创造力大涨的同时滋生了“拜金主义”“仇富心理”等与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评判标准背道而驰的错误价值观。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共识,破坏了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基础。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罔顾国家法律法规,无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大肆干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加速了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利益的分化,激化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共同富裕实现间的价值矛盾。

四、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统一性

(一)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引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成长于烽火硝烟中,执政于百废待兴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领导者,带领中华儿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探寻,可以发现,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征程,从此民营经济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在我们党的深切关怀下,从政策、营商环境上给予了民营经济较大的支持,使民营经济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和重要的社会生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将非公有制经济(其中主要的是民营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过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股国有企业,使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服务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方针和政治宣言,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民营经济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共同富裕必将得到高水平的实现。

(二)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统一于改革开放实践

改革开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必须找到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要建立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探索,找到了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就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说,发现适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是单一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同时,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我党通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不断适合经济基础,使体现为经济基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主与其他人民群众一样拥有相应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主越来越具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具有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动心和责任心。

开放是为了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方法是让以产品、资本为主的各种要素“引进来,走出去”。我国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参与“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其中民营经济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很大发展。

我国民营经济真正的腾飞始于改革开放,它破除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束缚,使民营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整体的高速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我们党一直秉持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民营经济是这一实现前提的重要创造者之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创造这一实现前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高度凝练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心和行动指南。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更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该如何发展时代之问的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梦是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构成的四维立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内在规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赋予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力量。

国富民强和民族振兴实现的前提必然是经济力量的强大,民营经济能够凭借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集聚起有力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不断激发市场经济活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人民幸福就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每个公民既是独立的参与个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个人与民族、国家共同组成了命运共同体,民营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员工都是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员工这一部分人创造了实现幸福的就业创收前提。

实现社会和谐要求将人民放在中心位置,大力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将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和丰富,除了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丰盈,使个人能够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增量已经大于公有制经济,为实现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现实观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使命。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要的从业者均来自于广大劳动人民,正是他们的辛劳付出赋予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使民营经济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有了进行二次创业的原始资本。民营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主和员工都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只是民营企业主是人民群众中先富裕起来的部分,他们先富裕起来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当然,当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要引导民营企业主带动民营企业员工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主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有天然区别,民营企业主虽然是民营企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但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也是民营企业的劳动者,也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因为他们在企业从事的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同样,民营企业的员工也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工人有天然区别,虽然他们受雇于民营企业,商品的价值主要靠他们的劳动去创造,但他们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来自农村的员工拥有分到的承包地的使用权)。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和员工的关系与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和员工都有企业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共同主人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民营企业里能发展成利益共同体,能使他们团结起来,把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使员工也走向富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理念,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时的立场,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时立足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与西方经济学立足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不同,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呈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对民营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发展契机。只有民营经济紧跟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民营经济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这条发展主线,民营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二者将在共同富裕高水平实现与民营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达成互相依赖的关系

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落实在新时代党中央实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战略上,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落实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上,体现为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发展能力和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因此,高水平共同富裕应主要通过使人民群众树立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志气、具有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智慧和能力来实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志气、智慧和能力实现的共同富裕,才会成为可持续的永久的水平不断提升的共同富裕。一旦人民群众有了实现高水平富裕的志气、智慧和能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沿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路径奔向富裕,他们创业的经济形式将主要采取民营经济的形式,从而带来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见,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高水平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条件。同样,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实现将成为民营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生产力水平、经济总量、产品总体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巨量的产品要实现“从商品向货币的惊险跳跃”,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这个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只有靠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来创造,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就处于较低水平,民营企业生产的越来越大的巨量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部实现,民营经济就不能实现长远发展。正如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当生产的产品过多,而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收入进行消费,就会造成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引发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由于共同富裕的高水平实现与民营经济的高度发展具有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的关系,所以,不论是立足于共同富裕的高水平实现,还是立足于民营经济的高度发展都在客观上要求实现二者的协同。

五、助推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政策建议

(一)创造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条件

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存在冲突性,又存在统一性。当二者的冲突性大于一致性时,实现二者协同的难度较大;当一致性大于冲突性时,实现二者协同的难度较小。当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二者的冲突性大于一致性;当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非常发达时,二者的一致性大于冲突性。所以,实现共同富裕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当这个首要条件还不具备时,就难以实现共同富裕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协同,我们就只能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目标,表达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此时的近期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近期目标的实现还要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重要手段。随着这一近期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实现由冲突性大于一致性向一致性大于冲突性的转化,我国已经进入历史上最接近创造促成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首要条件的时期。但是创造这个首要条件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创造和改善这个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首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如一些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但它们没有也永远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永远谈不上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应表达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协同。我国在创造好了促成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首要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创造其他必要条件,其他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条件,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网址: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27/content_41805113.htm。这些条件我们已经具备,但今后也需要不断完善。就第一个“毫不动摇”来说,我们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容易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科技领域寻求突破;要通过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通过深化、完善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探寻新形势下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新的实现形式。就第二个“毫不动摇”来说,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工商、税收、融资、科技创新支持等方面给予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要从税收、融资等方面给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力度更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要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解决企业的“负外部性”问题。

(二)建立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协同的机制

共同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展开主线,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实现基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因此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进而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高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距离共同富裕实现所需要达到的生产力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向相统一,使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分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要求相统一,所以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协同机制,用机制来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的协同。第一,要确立公平高效的协同标准,规范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统一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二,要从宏观政策、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方面建立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机制,给予民营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第三,要建立民营经济财富分配偏离共同富裕的警示机制,使民营企业主认识到:民营经济财富分配偏离共同富裕目标,就会对民营经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障碍;第四,要破除社会上共同富裕观的偏差,消解不同社会群体扭曲的财富观,使人们既认识到当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条件限度,又要认识到财富收入适当差异的合理性。

(三)扩大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间的命运共同体

扩大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间命运共同体的体量对于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现实,大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将成为破除群体利益障碍,回应群体利益诉求,打通群体利益联结,规范群体利益选择的重要方法。扩大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以利益共同体的扩大为契机,这对群体利益矛盾进行纾解,对群体利益结构进行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民营经济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背后,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一些民营企业以追求资本增殖为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合理分配利益的义务等,形成了利益固化,与广大劳动者构成了利益分化。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求社会财富全民共享,破除利益固化和劳资对立,推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进行破局就是要实现二者间利益共同体体量的扩大,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扩大二者间利益共同体体量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使公有制经济驾驭的资本大幅度扩大,动员社会更多的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另一方面,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规模没有扩大到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出来之前,能吸引大量的民营资本参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分享规模效应的成果,从而使一部分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得到发展壮大。此外,我们要正视当前利益差别的存在,肯定当前适度的利益差别的合理性,进而从社会财富的分配着手,加强利益分配机制的规范和利益公平分配的引导,使全体人民达成利益共识,形成利益认同,进而形成利益自觉,使共同富裕的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利益共同体不断壮大的条件下达到协同。

(四)优化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机制

在分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必须优化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成果共享机制。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定,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执政规律的不断探索,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加深了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对民营经济发展作用的把握,对共享发展的认识。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予以成果共享的激励,才能激发人民群众更大的创造力,取得民营经济更大的发展成就,逐步提高整体的社会生产力,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达生产力要求。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从分配本身来说,必须扭转贫富分化的资本逻辑取向,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价值取向,扩大员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占有份额,实现利润共享,提升消费能力,纾解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在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做到发展成果共享,使人民在参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富裕共识,鼓足干劲不断创造新的成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因此成果共享要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使共同富裕的分步实现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实现从低到高,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共享。要以改善民生为重要着力点,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共享的机制障碍,兼顾社会财富分配的效率与公平,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共享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发展成果持续壮大和发展成果永续共享,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与民营经济发展达到协同的最终标志。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经济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