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息论的历史街区改造思维与策略

2022-02-12 06:51冒亚龙冯婧陈建华2
重庆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同构全息肌理

冒亚龙,冯婧,陈建华2,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1;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1;3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0 引言

近年来,城市更新存量不断被挖掘,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不断增多,但历史街区改造受到市场的冲击,出现了同质化和商业化的现象,城市文化特色成为改造建设的重点。国内外对历史街区的研究经历了从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历史城区的发展历程,并不断通过条款和实践确立下来,但改造后,空间活力不足、与周边环境存在矛盾的问题仍然存在,复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关系都对街区建筑产生着冲击。如何梳理建筑空间体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从局部微小空间窥见整体街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街区建筑是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当地空间格局、文化脉络、技术和材料等信息。全息论从一种新视角关注整体和部分之间信息的相互联系,强调整体性、系统性,为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方法。

1 全息胚建筑

1.1 全息论及全息胚

20世纪80年代,王存臻、严春友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中论述了全息的概念: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包含相同的信息,或者说部分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1]。全息论的核心是系统在时间、空间和过程上构成了宇宙间各种事务的关系。全息论包括三大定律:(1)部分是整体的缩影;(2)现实是历史的积汇;(3)个体演化过程是类的演化过程的重演。全息的内涵可归结为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和全息相关[2]。

全息胚的“胚”一词表明,全息胚是一个发育单位,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许多的发育阶段。发育和生长全息胚存在不同的层级,部分全息胚个体包含整体或者其它部分的信息,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存在着全息对应关系[3]。

1.2 全息论的建筑化转换

在建筑设计中,全息理念是指组成建筑的整体和部分以一种统一的形式反映其外在动因,这里“统一的形式”即为全息元(全息胚)。区别于分形理论,全息论不仅是指一种几何形式,还可以是一种空间形态、逻辑关系或者是它们的混合体等。同时,全息论与系统论不同的是,前者更多强调部分即整体,每个部分也具有整体性,部分的特性是自身所带有的;后者强调部分是由整体所决定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建筑全息胚与其周边部分有明确的边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的单元。因此全息胚建筑是一种模式,也是建筑系统的“源”,它具有三个特征:首先,建筑系统具有同源性,是按照容器的不同性质进行分层的结构,即建筑大系统是由诸多小系统组成的,小系统又是由很多更小的系统组成……以此类推。历史街区的最小使用功能空间为“建筑单体”,就是“胚”,若干“胚”根据功能要求生成院-落空间,院-落空间组合形成历史街巷,纵横的数条街巷组成历史街区,它们之间存在上一层级含下一层级的逻辑关联;其次,全息胚建筑具有“生长”的特征,“生长”逻辑遵循同构,同源必同构,不仅是时间、物质和空间,更包括精神等全息同构。因此,不同层级或者同一层级的全息胚建筑具有自相似的特征,这种自相似性不仅包括形态上的自相似,还包括逻辑上的自相似;另外,全息性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空间-时间全息,物质-精神全息,个体-类全息等。

2 基于全息论的历史街区改造思维

基于全息论的历史街区改造思维,是通过分析全息胚建筑具有的特征形成的新的视角和理论。

2.1 全息相似的历史街区改造思维

全息相似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似,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在空间构成、形态、结构、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存在自相似。此外,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也存在上述的相似性。

2.1.1 建筑空间相似

在历史街巷中,存在从空间节点到区域肌理的相似。区域空间在生长演变过程中,在空间集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全息重构的规律,从基本空间形态不断向上一层级和下一层级演化,呈现出空间格局的相似[4]。从建筑肌理来看,黑色建筑和白色空间所形成的图像呈现相似关系,表现为“重复”关系,从一个基本原型(全息胚)自我“复制”和“生长”。空间的自相似通过长期演化产生丰富的空间形式,且都保留了肌理底端要素——院落,存在“同源”。

2.1.2 时空文化相似

在时间维度上,历史街区的改造活化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演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全息元都包含着当时的文化空间的信息。单一空间模型“院-落”(全息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单体建筑的演变方式发生改变,即遵循异质同构的方式,变化的是实体建筑,不变的是构成的方式,总体的肌理在本质上也不会变化,或者说存在相似或者一致。另一种时空演变方式是院-落内部格局存在微变化,会产生新的肌理,“类四合院”为相似性类肌理,这种演变总是以全息胚为基础,具有延续性,体现时空的统一性和自相似性。上海田子坊弄堂的演变体现了纵向时间维度上的相似,每个时间节点建筑单体可能存在异质的改造,或者院落空间存在“遗传”性的演变[5],但街区的总体构成演变和更新存在相似性,同时,也传递出当时的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习性的变化等信息(图1)。

图1 上海田子坊区域建筑肌理布局演变

2.2 历史街区系统全息改造思维

全息论视野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院-落组成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存在全息对应的关系,具有全息性,这种关系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院落作为街区构建的基本单元(为实体全息元),与整体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信息交流,彼此之间全息同构,显现出物质形态的多种内在价值。而在实体之内存在超越物质功能的精神内涵,空间具有了场所精神,反应街区中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人文要素。对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全息就是客观物理环境对城市文脉的全息,通过外在形态,结合地域,获得对区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全息印象。因此,可以通过地缘同构和文脉传承进行分析,加强传统与现代场所信息的融合。

全息控制是全息论的一种手段和策略,指通过控制部分达到控制整体的目的,并通过该部分对整体的辐射作用,达到改善整体状况、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都市针灸(Urban Acupuncture)”的更新方式就是通过小规模的介入和关键节点的处理,对街区现状进行修补,达到活化整体空间系统,传承历史文脉和提升空间品质的作用。

3 全息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3.1 历史街区全息重构的更新策略

3.1.1 同源

全息论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以尺度层级选取全息胚,通过多级、层次性的分析来确定地域系统的全息联系,从而建立全息历史街区空间体系规律。全息胚为历史街区发展演变的“原型”,通过分析原型的更新变化特征,对单一全息胚进行微改造,可避免大拆大建,起到对整体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这种方式具有全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利用部分对整体的全息性,实现对整体价值的认同。

3.1.2 同构

历史街区的保护办法中,经常使用异质同构的方式进行街区修补,异质是建筑形式不同,同构是院落空间相同,通过材料、风格、色彩等形式的异构,调节局部构件和建筑单体,使之能够自我调节,这种更新方式就是对全息在时间维度上相似性的利用[6]。另外,通过对部分院落演变过程中相似度的评价,可以辨别是否进行保护或者拆除,并采取对应的改造方式。

3.2 历史街区形之全息的更新策略

3.2.1 肌理的延续

历史街区肌理演变遵循全息性关系,何依提出的相似性类肌理概念就是对街区肌理时间全息性的表述[7]。其中,原型演化为类型(图2),更新演化不会对肌理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对肌理的保护性更新,首先要判断类肌理的相似度,其次,将演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原型为基础避免异型的突变。

图2 四合院与相似性类四合院

3.2.2 空间的对话

根据城市形态学理论,将历史街区分成点、线、面三种空间层次,对应节点、街巷和庭院三种类型空间。三种空间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以特有的场所精神得到“统一”,这种“统一”即为全息元,同时,全息元要反映其内容,与内容全息对应,使得场所精神与物质载体相统一。因此,对内容的更新改造要与场所文脉全息对应,联系院落与街巷的内外空间,即节点、街巷、庭院三种空间相互融合统一,共同映射出文化街区的历史感和地域性。

3.2.3 细部的融合

除节点、街巷、庭院之外,构成历史街区的还有建筑局部、构建装饰这些细部,质感和材料对于场所整体氛围的营造也具有重要影响,细部之中包含场所信息。在上海嘉定西大街古建筑群中,白墙、灰瓦、木格栅和周边河道相呼应,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有机整体,提升了整体文化氛围。对民居的修复需从建筑细部理解建筑属性,如建筑构件按照时代进行细分:宋、清时期的梁架和椽,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券、廊等西方构件,现代的框架和型钢等现代结构,以及21世纪富有嘉定特色的格栅、穿孔板等多元化构件,每种构件都传递着不同的场所信息,因此,在西大街的改造中,应结合不同空间特性对应不同的建筑构件。

3.3 历史街区意之全息的更新策略

3.3.1 文脉的传承

历史街区具有历史感和地域性,这种特性都是街区在历时状态的前后承续中沉淀下来的,为文化全息[8]。在历史街区建筑中,可以从时间角度对全息元进行演化推理,通过全息元发展过程来探究问题。历史街区建筑是历史发展的物质载体,一方面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历史建筑的发展变化,在文化方面总结出变化规律,遵循规律进一步推演出更新改造的方式和策略。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针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在环境要素的考量中衡量其在原场所中的文脉价值,将环境文脉和场所发展方向全息对应。其次,可以通过对传统符号的更新、材料和技术的革新延续来传承街区文脉。传统符号可以是空间符号、传统器物、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对传统符号的运用也是多种形式的。对于传统材料和技术,可以用新材料、新技术对传统材料和技术进行解读,或用传统材料和技术演绎新形式,这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信息融合。

3.3.2 人性的回归

历史文化街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聚集地,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空间,应注重结合自身功能对城市场所精神和文脉进行全息营造。在建设中再现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置入社区活动、增加区域公共空间,提升公共设施质量,梳理线性空间,进行节点营造,强化街区空间文化体验网络,使得无论是现有居民还是外来人群,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4 结论

本文从全息思维视角出发,以历史街区全息元关联和全息策略为核心,利用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三种关系推理、分析历史街区整体建筑体系特征和全息属性,具体从街区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文脉传承三个方面分析了内在全息逻辑。更新改造策略的关键在于全息元全息性的运用:从历史街区具有同源、同构的特点出发,提出针对全息元微改造和异质同构的策略;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关注文化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之间的传递,从时间维度传承文化信息,为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片来源:

图1:左琰.上海弄堂工厂的历史兴衰与街区再生[J].中国园林,2013(7):23-28.;

图2:何依,邓巍.历史街区建筑肌理的原型与类型研究[J].城市规划,2014(8):57-62.。

猜你喜欢
同构全息肌理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运用同构法解题的步骤
全息“魔镜”在身边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