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峰
津渡随笔集是一本有趣的书,一本温暖的书。毫无疑问,也是一本向读者揭示大自然生动奥秘的书。作者在《海岛上的“鸟事”》篇中写道:“多年前,我就立志进入自然,期冀能够从中得到些回报,哪怕只是一点领悟……用大自然平静的力量,来缓冲现代生活日益加快的节奏。”进入自然,当然是为了扩展心灵,为了滋养性情,不至于被生存的喧嚣和无奈吞没。不消说,作者希望得到的是精神意义上的回报,这种回报实在不能以实物衡量。
津渡兴趣广泛,认识他的朋友都知道,阅读、写诗、垂钓、喝酒,写得一手好书法,能辨别多数植物。《我身边的鸟儿》并非一本简单记录鸟类行踪的随笔集,作者因鸟而阐发的人生感悟散落其间,形成必要而有效的链接,同样令读者心有戚戚耶焉。这当然是又一种回报。
始于兴趣,成于坚持。历时9年亲身追踪与观测,津渡从鸟类世界中看到的,体悟到的,通过他的文字均已袒露在我们面前。其中有轻盈的一面,也有沉重的一面。有童心谐趣,有对死的缅怀,也有作为生者的刚猛精进。作者从鸟儿身上得到的慰藉同样慰藉着作为读者的我。不管怎么说,那些鸟儿等到了津渡深邃的目光和宽仁的理解,津渡则抵达属于他的又一方柔软之境。“在那一刻,我目睹了生命,是那般脆弱,又是那般的顽强。”在作者眼里,鸟类与人类无异,活着就是在修行。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
作为一名虔诚的旁观者,作者并不去惊动鸟类世界的那份隐秘,只是纯粹地看、观察,把它们的习性细加体察。一开始被它们的优雅轻灵吸引,随着追踪与探索的深入,作者逐漸发现更多鸟类日常的细节。它们生活中的愉悦和艰辛,它们对活动领域的伸张,它们哺育幼鸟的过程,它们偶尔争斗时的紧张感,它们躲避天敌时的细心与忍让,以及它们宁静的死亡,却也与人类生活有诸多契合点。
鸟的轻盈对照现代人囿于种种规则的笨重感才获得非比寻常的意义,但同时,它们的生存也有其困苦繁重的一面,因为生存总是具体的。像人一样,为了活下去,为了延续族群,鸟类也得时时劳作,同雨雪风霜搏斗。每看到这些,感喟与联想一定使作者的脸变得肃穆,他的文字变得沉重,庄严又悲怆:“那么多的生命和我一样,还在滚滚红尘中悲欣交集。有时候,我在坟冢之间穿行,去跟随那些鸟迹,就会想到一生中的忍辱负重。一辈子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勇猛精进,纵横四海,那是生者的态度。明知百年归卧之处,横跨不过一跬,纵行不过两步,也不会责怪天命使然。”
大多数人用目光尾随鸟的踪迹,而诗人津渡,还用善于饮酒的身躯尾随它们,在茂密树林或孤独海岛,依靠以好奇心锻造的孤寂和耐性这两根拐杖的支撑,长时间守候,只为捕捉它们劳作与休憩的一个个瞬间。因为他知道他静候的是美,他的镜头与文字将邂逅某种不为人知的美学。他这样写道:“坦率地说,我更愿意从我笔下涌出美,写下美,宽容并善待这个世界,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使人的内心柔软,带给人们幸福的憧憬和满足。大多数时候我观察鸟,记录鸟,感受鸟,我愿意用心去写,借助我的心力。”也就是说,他愿意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充当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逝水那单向的流动中,他一直坚持着。
作者乐于一次一次背负行囊,去往山野海岛,开展这项耗时又耗力的美学工作,并细致谨慎地记录过程。阅读不光是种消遣,那些个从行文中攫取的间接经验亦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入无穷无尽的自然与鸟儿相互厮磨的画卷,我们因此享受到一道道关于鸟的视觉听觉大餐,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可能还不止,视听大餐里应该还陈列着精神佳肴,因为,所有语言涉及到的,以及留白处,均与心灵有神秘的呼应。
正是有了生活阅历和读写经历的双重积累,作者的文笔方能如此从容自在,既敏锐又精准,感性之内富含理性。津渡成长于湖北农村,成年后定居在浙北钱塘江入海口,因工作需要常年辗转于北京、上海两地,经常出差全国各地。他的观鸟版图随着他漂泊的足迹不断扩大,他的人生经验当然也在逐步深化,当这二者相加,他的观察与他的思考才更有效地焊接,继而产生出流畅且别有意味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