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我一度以为王奕是学哲学的,后来才知道她是中文系毕业,热爱哲学,其对哲学的偏爱从小说中轻易得见,克尔凯郭尔的悲剧情结在小说中反复渗透萦回。
隐而不显的“死亡”在小说中浮出水面,它借由冯遇洲妻子变成植物人后的身体变得具象又迫切,“躺在房子深处的那个女人像个陷阱”,把悬置的虚无拉进了生活中。主人公冯遇洲既是克尔凯郭尔式的悲剧人物,又是克尔凯郭尔所创造的“信仰骑士”,他的生活充满了孤独、恐惧、战栗、悲观、绝望,是一种为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存在。但同时他又追逐悲剧,沉浸悲剧,例如文中提到的“有时悲剧就是源于你对它隐秘的渴望”,“生而为人,不体验一把恐惧与绝望,不学会与之共处,什么‘我应该,我愿意,我是’,又能说明什么?”
婚后,冯遇洲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但灰雾般若隐若现的情绪一直相伴,他出现了强烈的不安感,“一旦被哲学选中,生命就会发生变化,本质显露,孤独是其权杖,不需要什么装饰”,“他甚至觉得在尘世中如此舒服并非正途,而是心灵的迷途”。某种意义上看,冯遇洲既是这种悲剧情结的殉道者,也是克尔凯郭尔式的孤独的英雄主义的殉道者,悲剧是他对自己的生存最本质的体验。
此外,冯遇洲身上体现着最深层面上的人类的孤独,处于一种“绝对的隔绝”之中。与其做伴的是妻子不曾衰老的、苍白的躯体,他愛她,唤醒她,同时又摇她、骂她,用唾沫吐她,在爱与报复中反复挣扎。但那张脸“仿佛僵死的面具”,那副躯体依然“像鱼一般哑”,这种极端的情节设置某种意义上也呼应着克尔凯郭尔的纯粹的“孤独”——方得此“孤独”,才能找到只属于他自己的纯粹性。
然而,人性的复杂之处就在于精神与肉体的不和谐,灵魂与肉体的紧张对抗。直到遇到学生陈文心,这个青春洋溢、才情逼人的女孩,冯遇洲再次陷入对不幸与苦难的怀疑,“克尔凯郭尔错了,他不仅自己错了,还试图诱导我怀疑生活,结果你瞧,既渴望深刻,又诅咒痛苦,两头都不搭,什么都是半成品”。多年的压抑,对于绝望的沉湎与挣扎,必然引向某种充满暴力的结局。结尾之处,作者灵光乍现,一只猫从妻子身上跳脱而出,宛如妻子的化身,借着杀猫,将妻子“杀死”。我们都清楚,这种杀害在他头脑里已经演绎了无数次了,同时我们还从其处境中推演出来,他以后还会继续这种“杀害”。作者在最终又抛出了一个真相:很多痛苦正是由无辜者制造的,而他们并不自知。这似乎也在强调着人类共同的悲剧根源,以及某种既定事实般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