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励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妊娠恶阻早期可出现倦怠、头晕、呕吐、恶心等症状,西医以维持新陈代谢、体液平衡为治疗原则,虽可缓解病症,但整体疗效欠佳,故学者提议运用中医技术[1]。从中医角度分析,妊娠恶阻属于“阻病”、“恶阻”范畴,由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通过中药内服能够发挥和胃降逆、养血柔肝、清肝胆热、养血柔肝等优势,配合穴位敷贴可调节全身经络之气及五脏六腑气血,具有简便廉效、安全等优势[2]。本文探索中药内服及穴位敷贴辅助在妊娠恶阻肝胃不和患者中作用性,如下文报告。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妊娠恶阻肝胃不和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单双号随机化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此次试验均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完成。观察组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1~40岁,平均(30.58±6.11)岁;孕期7~16周,平均(11.48±2.71)周;体重54~74 kg,平均(62.86±6.35)kg。对照组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0~41岁,平均(30.69±6.45)岁;孕期6~15周,平均(11.51±2.55)周;体重53~75 kg,平均(62.57±6.44)kg。两组患者对比各项资料(孕期、体重、年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获取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补充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对于营养不良者,补充脂肪乳、氨基酸;对于低钾者,补充氯化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药内服以抑肝和胃饮治疗,基础配方:黄芩9 g、钩藤15 g、竹茹6 g、陈皮6 g、黄连5 g、苏叶5 g、生姜3片,300 mL水煎煮服用,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穴位敷贴:贴敷药方包括:炒白术15 g、竹茹15 g、法半夏15 g、党参15 g、陈皮10 g、紫苏梗10 g、砂仁10 g,以姜汁为药引,制成膏状,药垫厚度0.3 cm,大小0.5 cm×0.5 cm,敷贴于双足三里、双内关、中脘、胃俞,1次/d,每次用纸胶布固定好,维持4 h。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 d。
1.3 观察指标
恶心呕吐症状积分按照恶心、呕吐程度进行评判,各项严重程度按照0~3分标记,最高分6分,若分数越高,代表恶心、呕吐症状越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显效[4]:能够正常进食,呕吐症状消失;有效:仍存在胃脘痛,食欲欠佳,但呕吐、恶心感明显改善;无效:恶心、呕吐等症状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对比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对比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例
研究发现,中医在妊娠恶阻中具有显著优势。从中医角度分析,妊娠恶阻是由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通过中药方剂君臣佐、中医经典经络腧穴理论、中医脏腑理论、中医五行学说等指导下,疗效明显[3]。中药内服本次选择了抑肝和胃饮,其包含黄芩、钩藤、竹茹、陈皮、黄连、苏叶、生姜等药材,其中生姜具有和胃止咳功效;陈皮具有和胃、止吐功效;黄连具有抑肝功效;苏叶具有理气安胎功效;诸药合用,可发挥安胎、止吐、和胃、补肾等功效。穴位贴敷可发挥穴、药两个方面作用,通过调节经络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作用,敷贴于双足三里、双内关、中脘、胃俞穴,能够调节肝经气血,发挥平抑肝阳、梳理肝气、调理脾胃等优势[4]。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医理疗在妊娠恶阻患者中作用性,本次将呕吐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作为重点评估治疗。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症状消失<3 d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内服、穴位敷贴辅助治疗能够促使病情康复。主要是因穴位敷贴,能够将药效经气输注于体表部位,达到防治疾病和调整脏腑作用,穴位敷贴疗法秉持了经络学说的理论依据,能够通过刺激穴位直接、间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穴位敷贴联合中药内服,可相互激发、相互协调,更好将药效作用于体内,并分布于各个部位,更好发挥药效。此外,本次结果还显示了,观察组各时间段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能够加速恶心、呕吐等症状恢复。主要是因皮肤作为经络系统最外层,直接决定了药物渗透方向、速率,本次通过穴位敷贴能够激发经气,通过调节脏腑系统和经络,达到治疗目的;中药内服可发挥通降胃气、梳理胃肠气机、降逆止痛等功效,两者联合运用更好促使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敷贴辅助治疗能够调节经络、脏腑气血,达到梳理胃肠气机作用,运用于妊娠恶阻肝胃不和患者中效果显著。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不足以证实,故需后期扩大样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