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式音乐剧属于环境戏剧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深受观众的欢迎,环境式音乐剧与传统音乐剧的表演方式不同,观众能够与表演者无限接近,这为音乐剧的表演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可能,在演员、观众的互动中能够擦出有趣的火花,让音乐剧的表演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在20 世纪初期,有声电影和电视相继出现,给传统戏剧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剧场工作者们也开始寻求转型,开拓新的表演艺术空间。在早期,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在19 世纪80 到90 年代,音乐剧在英国、美国出现,其与轻歌剧、歌剧、轻喜剧、娱乐商业、戏剧等都有着深刻渊源,具有复杂性、多样化的特征,著名的音乐剧作家奥斯卡·小哈姆斯坦在谈及音乐剧的概念时说道:“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其中,只有一个元素是音乐剧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音乐!”这是音乐大师对音乐剧基因的判断,小哈姆斯坦的话抓住了音乐剧的根本要义——音乐必不可少,音乐不是附属品。在20 世纪60 年代,音乐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演变为独特的演绎风格,成为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音乐戏剧,在20 世纪20 到30 年代,音乐剧的发展进入了顶峰,又得到了持续性的发展,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在1968 年,“环境戏剧”诞生,环境戏剧为戏剧表演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也让艺术创作者有了新的选择。环境戏剧有几个特征:一是实现了演员、观众、剧场元素之间的交流;二是拓展了表演空间,所有音乐剧的空间都能够作为表演区域来使用;三是活动可以在多类型的场地中举行;四是活动焦点变得更为多元;五是各类剧场元素更加丰富,不需要为了彰显演员的表演而压抑剧场元素;六是对脚本的要求不高,脚本可有可无。环境式音乐剧是环境戏剧的组成和分支,也保留了环境戏剧的特征,当然,环境式音乐剧与音乐剧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也是以戏剧、音乐、舞蹈作为核心,并辅以其他的艺术呈现形式,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表演环境,与演员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这大大促进了音乐剧本土化进程的发展。
环境式音乐剧的发展开创了长线演出这一先河,从市场反映来看,观众对环境式音乐剧都比较认可,这类音乐剧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不管是在专业场地,还是在咖啡厅、书店、酒吧等商业场地中均可进行。
从表演层面来看,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真实和虚构之间变得模糊,表演也有了突破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演员表演不再单一,是通过情境、情绪来展现。环境式音乐剧汇集了演员、观众环境、空间三方的能量,可从多种角度来展现戏剧情境,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
首先,观众与环境空间的直接沟通让环境式音乐剧的演出场域与传统的音乐剧有了明显不同,打破了观众和表演区域之间的隔阂。与以往的舞台设计也不同,环境式音乐剧的舞台设计非常丰富、奇妙,观众在进入这一环境后,便会产生观看表演的积极性。另外,环境式音乐剧中还有一系列的新奇装置,可根据音乐剧情节的走向来变幻环境空间,以《灯塔》为例,这部环境式音乐剧为观众呈现出了真实的20 世纪40 年代英格兰海滩,通过灯光、音效、布景以及气味的合理搭配,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进入表演场地后,观众可以看到细细的白沙,紧接着可以看到灯塔、破船和栈桥,而观众的座席也是采用长凳和酒桶的方式来呈现,非常新颖。在演出时,会用水雾+声光+风电的方式让观众感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此时,场上的表演空间变成了漫天星海,这种环境氛围非常真实。《灯塔》的表演时间有110 分钟,在这110 分钟内,每一分钟的环境和场地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让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与演员们一起来思考。
其次,在环境式音乐剧中,演员和观众之间实现了零距离互动,环境式音乐剧中营造的戏剧空间往往是开放性的空间,这无疑会对演员、观众的关系产生影响。在传统的舞台中,演员和观众之间会被隔开,在表演时,演员、观众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众只能被动接收表演,而环境式音乐剧的塑造则与之不同,改变了传统框架的束缚,表演区和观众席之间无限融合,观众能够直接接触到演员,很好地拉近了表演者和观者之间的距离,当然,这对演员的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员必须要精准把握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和观众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简单的碰撞,比如语言上的交流、眼神上的对视等,这又能够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表演环境,观众也自然成为环境式音乐剧的重要组成。
以《阿波罗尼亚》的表演为例,整个场景采用了小酒馆的呈现形式,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如同老友一般,双方一起畅饮、聊天。在座位区域的设置上,有打赏位、跳车位和划水位,而演员也需要近距离地在观众面前打斗,因此,演员在表演时既要有戏剧冲突,也要掌握好尺度,不能伤害观众。进入表演现场之后,可以看到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强烈互动,这让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平等关系,演员对观众而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能够参与到与演员的互动中,让观众成为表演的一个部分,这种超近距离的表演也获得了观众的高度好评。
1.表演焦点的灵活性
在任何戏剧表演中,都会存在一个观众的集中点,这就是表演焦点,在各类表演焦点中,演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环境式音乐剧的舞台呈现方式与传统的舞台具有显著不同,表演焦点可以灵活转换,表演区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比如,在《特拉尔菲的男孩》中,通道并没有设置遮挡,通过处理,直接呈现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能够灵活地调整焦点,以表现相同空间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多元焦点的展现让现场氛围不断发生着变化,观众的观看兴趣高涨。另外,在传统的戏剧表演中,演员一般是站在舞台中央,而《特拉尔菲的男孩》则不同,演员可能处在舞台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出现在观众席中,这是环境式音乐剧表演的最大亮点,多焦点的转换和呈现打破了以往的单焦点呈现方式,这也让演员有了更多的即兴表演机会。当然,不管是环境式音乐剧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剧,对于演员的专业功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作为演员,要能够呈现出角色在各个阶段的变化,还要主动与戏剧、舞蹈和音乐融于一体,关注表演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并通过肢体语言以及眼神变化来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
2.表演方式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音乐剧表演中,观众并不会对演员的表演过程产生影响,环境式音乐剧中,观众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可能会影响表演的进程,这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戏剧效果。比如,在《危险游戏》这一环境式音乐剧中,描述了一桩离奇的案件,整个氛围非常紧张,在某场演出中,有名观众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大家纷纷朝着他望去,此时,演员们就开始进行了即兴创作,他们走到观众面前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案发时的目击者,在观众的共同参与下,进一步强化了情感交流,共同助推戏剧情节的发展。
在环境式音乐剧的发展下,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产生了变化,目前,很多的环境式音乐剧是在街头上演,其表演场所是不固定的,有时,天气不同,环境式音乐剧的表现也会发生变化。另外,环境式音乐剧对于演员的整体把控能力也有着更高要求,在演出时,演员是不能背台的,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环境空间中,为了达成最优的表演效果,演员需要具备提前预知的能力,主动与观众进行互动,与此同时,也要说服观众改变传统的观看形式,主动参与到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中。
环境式音乐剧中场地的选择方法非常多,作为创作者,需要有全局视角,环境式音乐剧应当是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融合表达,在环境空间的设置上要做到因地制宜,使环境与音乐剧内容之间相得益彰,并且通过环境来表现本土文化。在一部优秀的环境式音乐剧中,环境空间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愿岁月可回首》这部音乐剧中,其场景设置为20 世纪50 年代的中国,利用灯光、舞美等切换场景,通过演员的服饰变化、音乐配合,很好地完成了表演,也将观众拉入到20 世纪50 年代的特定情境中。
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空间是不规则的,表演焦点也常常会发生变化,这种调度处理往往需要延伸到观众区域,这就要求演员对于多点位调度有深刻理解。在音乐剧的创编阶段,编者就要对点、线、面及其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通过几何图形的方式将演员的多点位调度联系起来。演员在排练时,需要借助舞美艺术来丰富画面,让整个音乐剧的表演更具层次、更加完整,具体来看,演员应当协调好同一空间中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画面关系,让视觉焦点能够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演员肢体动作将各个画面连接起来,在视觉上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意境和气势,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态性。
在环境式音乐剧中,观众对于演员的互动性也有着更高要求,环境式音乐剧的观众一般为年轻观众,他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也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习惯,要吸引此类观众的注意着实不易,那么,在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中,演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鼓励观众主动与演员互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反应是不可控的,如果演员能够把握好观众的反应,就能够为音乐剧的表现增加新元素,如果演员对这一方面把握不好,那么就可能导致表演冷场,因此,在作品的排演阶段,就要提前预知观众的反应。作为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在排演过程中与其他演员和台下观众进行互动训练,提前预知到真实演出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观众的互动无外乎两个表现,不配合或者过分配合,大多数情况下观众都是不配合的,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了传统音乐剧的呈现形式,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下面看,多数观众并不愿意参与互动,此时,演员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当然,演员应当把握好互动主动权,为观众抛出互动主题,及时让音乐剧的表演进入正确走向,避免偏离主题。
环境式音乐剧并非简单的歌舞叙事,在音乐剧的表现中,台词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演员通过台词来表现角色、与观众互动,并且带动音乐剧情节的发展,因此,演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台词能力,这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性格都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演员,在排练时要先了解音乐剧的规定情境和时代背景,接下来就是要分析角色,寻找到角色在环境式音乐剧中的舞台行动和最高任务,明确各个角色的关系。最后就是要应用语言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技巧挖掘人物的潜台词,分析人物语言与行动,将语言行动和歌舞行动之间结合起来,并配合与观众的互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另外,在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中,经常会对台词进行角色化的塑造,台词的作用是规定情境、服务角色,演员在扮演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角色时,对于台词的要求也各有差异。以环境式音乐剧《西区故事》为例,描写了帮派——“鲨鱼帮”,演员在表演时会在其中贯穿当地的口音,这样,观众就能够从台词的语调和语气变化中区分出哪些人是“鲨鱼帮”。
舞蹈艺术也是环境式音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环境式音乐剧中,舞蹈编导的艺术造诣、对舞蹈艺术和音乐剧关系的理解甚至会决定整部环境式音乐剧的成败,环境式音乐剧中舞蹈的呈现不仅要注重肢体美,还要利用舞蹈来展现艺术张力。在环境式音乐剧中,有多种舞蹈类型,有的舞蹈是为了表现色彩,这类舞蹈与剧情无关,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视觉体验,增加浪漫主义情调,即使去除了舞蹈,也不会对音乐剧的剧情发展产生影响。还有的舞蹈是为了塑造角色,这类舞蹈是通过舞蹈的呈现方式来展现角色的情绪情感、描述性格。有时不同的角色即便是采用相同舞步,呈现的状态也各有差异。以环境式音乐剧《猫》为例,舞蹈编导抓住猫的行为特点,结合舞蹈来创作出独特的“猫舞”,在全剧中有33 只猫,演员们通过肢体动作的表现为观众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猫,在表演时,为了区分出猫的差异,演员们需要细致地刻画角色,尽管每只猫的动作特征和体态大致相似,但是有着细微的差异,从这种差异中,深刻展现出栩栩如生的角色。在环境式音乐剧中,还有一种舞蹈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通过肢体动作的表现来表现剧情,并且将冲突和情感连接起来,发挥出舞蹈的叙事作用。如果动作无法表达内心情感,演员可以使用歌唱的形式来辅助,演员们在呈现这类舞蹈时,应当高度重视场景和剧情的转变。
在环境式音乐剧中,是以戏剧作为本体,而音乐则是其中的重要元素,是升华内心情感、塑造角色、推动剧情发展的重点,演员在演唱时,要忠于塑造的角色。一部环境式音乐剧的发展往往从故事开始、故事发生、矛盾产生、解决矛盾到最终结局,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演员的表演情绪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不同的情绪中,演员的演唱状态也要具有差异,演员需要把握好演唱的每一个词汇、语句甚至于呼吸和标点符号。比如,在饰演同一个角色时,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演唱音色必然是不同的,演唱同一段旋律时,不同演员也需要做出对应的艺术处理。
总之,环境式音乐剧中的演唱会由于空间、时间、情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最终服务于剧情的发展。
环境式音乐剧中的演唱形式非常多,具体是采用哪一种演唱方式,用哪一种音色来呈现,需要根据环境式音乐剧的风格、角色塑造要求和作品内容来展现,当处于不同的演出环境时,演员也需要对演唱的音量来做出调整。环境式音乐剧的表演舞台非常多,在大剧场、中剧场和小剧场中,观看表演的观众人数是不同的,这也需要演员根据剧场环境来调整音量,将音色和音量统一起来,服务于角色本身的塑造。从演唱技术来看,包括真声、混声、假声,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地丰富音乐剧中的角色塑造,一般情况下,环境式音乐剧中的演唱技术是以美声和通俗演唱方法为主,有时,演员还需要“炫技”,适当地“炫技”能够吸引观众的主动互动,作为演员,也需要根据环境式音乐剧剧情的变化和不同角色的要求来灵活表现,找到最适合的诠释音色。
环境式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剧类型,在国内外的戏剧市场中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环境式音乐剧既有一般音乐剧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之处。通过符合流行趋势的剧情塑造、新旧交替的剧目风格,准确把握住了当代年轻都市人群的心理,让环境式音乐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推广。要展现出最佳的表演效果,就需要对灯光、演员、表演、座位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就当前我国环境式音乐剧的发展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此类音乐剧在整个戏剧市场中的份额占比也不高,现有的剧目多为引进剧目,翻译的歌词无法做到通俗易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式音乐剧的发展,在下一阶段,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进行优化,让环境式音乐剧能够在音乐、舞蹈、台词、表演的配合下得到普及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