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李德斌,罗在全,何姗,姜生伟,宋玉双
(1.东北林草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3122; 2.辽宁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3122;3.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辽宁 沈阳 110000;4.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3122)
灾害是由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森林生物灾害系统中,灾害风险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孕灾环境的稳定性。笔者参照《森林生物灾害学》关于灾害风险分析的方法[1],通过对比原产地与国内发生区的成灾情况,对比国内同属种间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对东北地区红脂大小蠹灾害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由于红脂大小蠹入侵东北地区的时间较短,相关的基础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目前还难以开展灾害风险定量分析。
本文的东北地区是指自然区划意义上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东北地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也是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主体分布区,更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分析红脂大小蠹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扩散趋势和灾害风险意义重大。
大小蠹属DendroctonusErichson 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小蠹亚科Scotytinae,该属共有19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可引发重要的森林生物灾害,我国有3种大小蠹属害虫。华山松大小蠹D.armandi是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秦岭与大巴山地区,主要危害华山松Pinusarmandii;云杉大小蠹D.micans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是我国北方地区本土种,主要危害云杉;红脂大小蠹D.valens是我国的外来入侵种[2-3],原产北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期入侵我国,90年代末期在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南、河北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等地造成较为严重的生物灾害,2017年进入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只有2种大小蠹害虫。其中,云杉大小蠹20世纪60年代在黑龙江林区大发生,红脂大小蠹是东北地区成灾危害的新记录种。2017年,在辽宁和内蒙古相邻的地区同时发现红脂大小蠹灾害,标志着其已经入侵东北地区。此后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朝阳县、北票市、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双塔区、龙城区,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新邱区、太平区、清河门区,葫芦岛市的建昌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宁城县、洪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通辽市的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等地发生危害。2018年累计发生面积1.56万hm2,侵害松树33.8万株,致死松树2.4万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4]。
致灾因子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本身的自然属性,其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以及致灾类型是评价危害性的主要方面[1]。
2.1.1 寄主植物种类
云杉大小蠹主要危害云杉属Abies和冷杉属Picea针叶树,也可危害落叶松属Larix和松属Pinus针叶树,近年来在青海海拔3 200~4 200 m的玛可河林区有危害川西云杉Picealikiangensisvar.balfouriana的成灾记录[5]。华山松大小蠹主要危害华山松,偶尔危害油松Pinustabuliformis。
红脂大小蠹在原产地美国可危害20多种松属植物、多种云杉属以及黄杉属Pseudotsuga和冷杉属植物,也可危害落叶松属植物。红脂大小蠹在入侵地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油松、白皮松Pinusbungeana,偶见侵害华山松和云杉[2-3]。红脂大小蠹入侵东北地区后除危害油松外,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是新的受害寄主植物[5]。目前,尚未发现红脂大小蠹侵害红松Pinuskoraiensis和落叶松Larixspp.。
东北地区寒温带针叶林以樟子松和落叶松为主体,中温带针阔混交林以红松阔叶林为主体,同时还广泛分布油松,局部地区分布赤松Pinusdensiflora、长白松Pinussylvestrifomis、兴凯湖松Pinustakahasii、偃松Pinuspumila等针叶树。红脂大小蠹在北美洲可以侵害单维管束松亚属Subgen.Strobus五针松组Sect.Strobus的北美乔松Pinusstrobus、糖松Pinuslambertiana、加州山松Pinusmonticola等松树种类,表明其对松属中不同亚属和组的选择性不强,一旦进入东北腹地侵害我国五针松组的红松和油松组Scet.Pinus的赤松、长白松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红脂大小蠹一旦侵害这些重要的针叶树种,将会对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1.2 生活史
华山松大小蠹的代数因海拔高度而不同,海拔1 700 m以下1 a 2代,2 150 m以上1 a 1代,1 700~2 150 m则2 a 3代,主要以幼虫越冬,也有以蛹和成虫越冬的[6]。华山松大小蠹每一世代有效积温约为495.5 ℃,发育起点温度9.6 ℃。
云杉大小蠹在青海玛可河林区1 a 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被害木树皮下越冬。4月底至 5月中旬为危害始期(成虫扬飞期),6—7月为危害盛期,8月中旬为危害末期[4]。
红脂大小蠹在原产地美国通常1 a 1代,在较温暖地区可能存在部分第2代,在较寒冷的北方地区有时2~3 a 1代[2-3]。
红脂大小蠹在入侵地山西省生活史因地理位置略有差异。在东南部的晋城市1 a 可发生2代,在中部的榆次区和吕梁地区1 a 1代。在吕梁主要以成虫(占65%)、老熟幼虫(占28%)、2~3龄幼虫(7%)在树干基部(占越冬虫总量的25%)和根部(占越冬幼虫总量的75%)越冬。在北部的忻州市1 a 1代,在根部可安全越冬,世代较为整齐[3]。红脂大小蠹在河北省中部的任丘市1 a 1代或2 a3代[3]。
红脂大小蠹进入东北地区后,在辽宁省朝阳县1 a 1代,以幼虫、蛹和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受害松树的干基部和根部,越冬成虫可以由根部直接钻出土表转移扩散危害[7]。在内蒙古奈曼旗1 a 1代,以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在树干根基部越冬;成虫在5月中下旬有1个扬飞高峰期[8]。
由此判断,红脂大小蠹一旦入侵东北腹地,其生活史会以1 a 1代为主,甚至出现2 a 1代情况,会以老龄幼虫越冬为主,越冬部位会更趋于干基部和根部,世代重叠现象会有所减轻。生活史的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更加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
2.1.3 繁殖特征
云杉大小蠹的繁殖能力极强,在青海玛可河林区幼虫的虫口密度可达3.5~4.0头/cm2[4]。华山松大小蠹在秦巴山区雌成虫的产卵量在20~100粒,平均约为50粒[6]。
红脂大小蠹在山西,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02,每雌产卵量最少35粒,最多223粒,平均100粒左右,繁殖率很高[3]。卵在伐桩、伐木、衰弱木上孵化率可达96%以上,在健康木上孵化率在10%~90%。幼虫在干基部越冬死亡率极高,在根部能够越过寒冷的冬季。
红脂大小蠹在东北地区成虫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的越冬存活率等关于种群变动研究还有待开展。
2.2.1 耐寒性
大小蠹属的种类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红脂大小蠹在北美洲最北可分布到加拿大的西北地区(Northwest Territories),表明本身具有较强的耐寒性。红脂大小蠹的危害行为一般在树干距地面30 cm左右处钻蛀后顺木质部向根部发展,作为适应低温的反应,越是寒冷地方,侵入根部的种群数量越大,侵入的深度越深。
山西省管涔山林业局位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是山西省最寒冷地区之一,年最低气温可达-30 ℃,红脂大小蠹所在的根部为冻土层,证明其耐低温能力较强。也有观察表明,在气温达到-18 ℃时,红脂大小蠹在干部无法越冬,但在根部能够正常越冬,并成为翌年扩散危害的主要虫源[3]。
有研究发现,红脂大小蠹在赤峰越冬幼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8.34±0.26)℃和(-18.59±0.63)℃,但冰点差异显著,分别为(-10.17±0.36)℃和(-15.90±0.70)℃[9]。表明幼虫和成虫均有较强的耐寒性。
2.2.2 自然扩散能力
红脂大小蠹在北美洲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美国的观察在早春能够飞行10 km,加拿大的资料记载可飞行16 km[2]。国内在山西省曾进行实地调查,在一片距发生红脂大小蠹灾害20.3 km的孤立林分确认遭受侵害(中间无任何松林连接),由此判断其飞行能力极强[3]。未见关于东北地区红脂大小蠹自然扩散能力的研究报道。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迁飞距离可达10 km,但在林间扩散距离为20~30 m,成虫借助风力可扩散500~1 000 m。
对比国内外的记载,红脂大小蠹不仅主动扩散能力较强,还可以通过附着在其他载体上,如寄主植物、鸟类、兽类和交通工具等远距离扩散。
在陕西,红脂大小蠹种群在林间分布型是个体群,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加强。其自然集群可划分为Ⅰ型即新建群体、Ⅱ型即增长危害期群体、Ⅲ型即扩散危害期群体[10]。在辽宁,红脂大小蠹侵入孔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并以虫源树为中心向周围扩散[11]。
2.2.3 适生区
红脂大小蠹在原产地美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在15°~55°N地区都能生存[2]。入侵我国后经过30多年的扩散,目前发生范围最北为42°N(奈曼旗),最东为122°E(彰武县)。
红脂大小蠹入侵我国的初期,依据其在北美洲的分布纬度,判断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较广,其中核心分布区覆盖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的部分地区,核心分布区之外为边缘区[3]。近年来,利用我国历史气候数据(1981—2010年)和未来气候数据(2011—2040年),以CLIMEX软件和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资料为理论依据,预测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域集中在我国南方和华北地区,高度适生区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将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增[12]。基于Maxnet最大熵理论预测,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范围主要在30°~45°N,100°~125°E,高适生区主要为山西、陕西、北京、辽宁、河北等地;今后的扩散趋势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包括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份。在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范围有所缩小,但在东北地区范围增大[13]。
这些预测的结论虽然不尽一致,但对其在东北地区的生存可能和扩散风险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推断,红脂大小蠹由目前集中在东北西部地区向北扩展进入大兴安岭林区,向东扩展进入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风险是存在的,东北地区应全面加强监测预警,严密防范红脂大小蠹的悄然进入。
大小蠹类害虫的危害均属于渐进毁林型森林生物灾害[1],即致灾因子侵害后,树木短期内不会死亡,表现为生长逐渐衰弱,在连续受害2~3 a后个别单株出现死亡。在致灾因子种群密度持续加大、孕灾环境有利于致灾因子,或有其他致灾因子参与的情况下单株死亡的数量逐年增多,整个林分渐趋毁灭。
华山松大小蠹是一种典型的先锋虫种,对健康华山松具有强烈的选择趋向,其危害为其它小蠹虫、天牛及象甲的侵害创造有利条件[6]。华山松大小蠹幼虫危害部位从树干基部到上部1~10 m均有,多集中在树干7~8 m处,危害部位相对较高。
云杉大小蠹多数选择在衰弱树、新伐倒的湿材和抚育不久的枝条上寄生,种群数量较大时也会侵袭健康树,主要危害树干基部。危害严重时可致树木枯死,直接威胁云杉林安全[4]。
在北美洲,红脂大小蠹属次期性害虫,常与本属其它更具侵略性的种类共同危害,并在先锋种之后入侵,偶尔也会侵害活树。在北美洲的大小蠹属害虫中,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性不及某些危害松属的种类,在与它们竞争时,常采取回避方式,如入侵同一株树,它的蛀孔位置多居于树干下端的边缘处,钻入树干的时间也迟于强势种类。
红脂大小蠹入侵我国后,由于缺少同属的种间竞争压力,种群数量上升很快,危害比原产地更为严重,可在局部地区成灾。成虫多在干基部70 cm以下部位侵袭产卵,最高1.8 m,幼虫集中在干基部危害,危害部位相对较低。山西省的调查表明,红脂大小蠹集中群居危害,使寄主树一般在2 a内死亡。其子代从“中心树”向周围扩散危害,呈现出由单株死亡向小块状几株死亡过渡,最后大块状几十株死亡的现象[3]。通辽市通过对100株树连续3 a 观察,其中50株受害树3 a 后受害率达到84%(致死率20%),有8株自我恢复健康;50株未受害株3 a 后受害率达到48%(致死率6%)。可见在红脂大小蠹发生林地,虽有少数受害树能够自我恢复健康,但其扩散蔓延速度较快,致死率达到 20%,危害性极大[8]。
承灾体的脆弱性取决于松林的组成和结构、松林的生长状况和松林的经营情况,其相关质量特征指标是评价脆弱性的主要依据[1]。
3.1.1 松林的起源
华山松大小蠹主要危害华山松天然林,历史上曾在1932年大暴发,使得广泛分布于秦岭和大巴山的华山松纯林大量毁灭,代之以次生的油松林[3]。云杉大小蠹主要危害云杉天然林,近年在青海的局部地区发生[4]。
红脂大小蠹在原产地主要发生在天然林,入侵我国后主要危害人工林,但也有危害天然林的记录,如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黑里河保护区已有油松天然林发生[14]。红脂大小蠹对人工林的危害更加严重,致死株率相对较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松树天然林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针叶树人工林面积较多的地区。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15],东北地区樟子松、油松、红松、赤松的天然林面积为24.1万,11.6万,5.9万,3.4万hm2;东北地区樟子松、油松、红松、赤松、黑松的人工林面积为45.9万,68.5万,30.9万,1.2万,3.5万hm2。这些针叶林可为红脂大小蠹发生危害提供巨大的潜在承灾体资源。
3.1.2 松林的类型及组成
红脂大小蠹在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发生危害以人工纯林的受害严重,混交林一般不成灾。红脂大小蠹属喜光性害虫。综合各地的调查结果,林分郁闭度与危害程度呈负相关关系,郁闭度在0.7以上,生长旺盛的林分,受害很轻或不受害;郁闭度在0.3~0.4时受害最为严重。林分坡向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是阳坡重于阴坡。林分坡位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是坡度较平缓林分受害较重,下坡位和林缘的受害最重,上坡位次之,山脊和中坡位最轻。林分海拔高度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是海拔1 270~1 420 m的油松最易受害。林分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是径级大的相对稀疏优势树受害严重[3,7-8]。
3.1.3 松林的龄组结构
红脂大小蠹在山西主要危害30 a 生以上胸径10 cm以上的油松林,过熟林和成熟林受害最重,近熟林次之,幼龄林一般不受害[3]。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东北地区针叶林的过熟林和成熟林以及近熟林的比例较高,其中红松天然林中3个龄组占72.5%,樟子松、油松、赤松、黑松的人工林中3个龄组占比分别为21.6%、59.3%、70.1%、77.3%。从这些针叶林的龄组结构看,一旦红脂大小蠹入侵东北腹地,有利于灾害发生的承灾体面积巨大,必将造成重大经济和生态损失。
松林生长状况与灾害的发生危害关系在各地的表现较为一致,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树木生长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树势一旦衰弱,都有利于红脂大小蠹侵害。
东北林区天然林比重较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加大了保护力度,特别是对天然林全面禁伐后,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东北林区人工林中针叶林占比较大,树种相对单一,造林纯林化、龄组同一化、结构单层化的趋势明显,加之成林后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及地力控制常常不到位,严重影响林分质量和生长。红脂大小蠹一旦进入东北腹地,极易定居下来,待孕灾环境有利时暴发成灾。
松林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采伐、抚育等措施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新鲜伐桩上流出的大量松脂含有挥发性的萜烯类化学物质,对红脂大小蠹成虫有较强的引诱能力,并有利于害虫种群的增殖繁衍。新鲜的伐桩和伐木是林区环境中主要的虫源基地。对松林的抚育、采伐、采脂等措施使用不当都可能导致其暴发成灾。内蒙古调查发现大苗移植区域和大苗采挖区及周边林分被害株率达10%左右,间伐迹地被害株率达20%~30%。
红脂大小蠹入侵之前的经营措施是防范其入侵,应加大对松林内濒死树、衰弱树、过火树的清理,降低伐桩高度,清除枝丫等残余物,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提高松林生长势,提升松林整体抗性。红脂大小蠹一旦入侵,在防控措施上应减少大面积采伐,及时彻底清除林内新鲜伐桩、衰弱树、过火树及濒死树,清除作业应在害虫休眠期和成虫羽化前完成。
森林生物灾害的孕灾环境极其复杂,既有天敌、竞争者等生物组分,也有温度、湿度、风、土壤等非生物组分。这些组分的变化影响着孕灾环境的稳定,也关系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1]。
4.1.1 天敌
综合各地的调查结果,红脂大小蠹的捕食性天敌有鞘翅目的郭公虫、扁谷盗、阎甲、颚甲、步甲、隐翅虫等,半翅目的猎蝽等,膜翅目的日本弓背蚁等,蛇蛉目的蛇蛉等;寄生性天敌有膜翅目的茧蜂、金小蜂、肿腿蜂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绿僵菌等;鸟类有大斑啄木鸟等[3,16]。综合分析各地的调查数据,我国尚未发现本土高效的天敌种类。我国曾引进大唼蜡甲Rhizophagusgrandis开展生物防治试验,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尚未大面积推广[3]。
缺少高效天敌是由于红脂大小蠹兼有钻蛀害虫和外来入侵生物的特点所决定的,自然的天敌系统在入侵后的较短时间难以形成。因此,红脂大小蠹一旦扩散到新的地区很容易定居,待孕灾环境有利时酿成较大灾情。
4.1.2 伴生菌
伴生菌(associated fungi)是指由大小蠹携带、传播到寄主植物体内并对寄主植物产生不利影响的真菌。在植物-大小蠹-伴生菌系统中,伴生菌对于削弱寄主树木抗性、协助大小蠹侵害起着重要作用。小蠹虫和真菌之间的共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的生态学现象,是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华山松大小蠹能够携带穿孔细帚霉Leptographiumterebantis和小线嘴壳Ophiostomaminus等真菌,二者在利用寄主树木营养成分上表现出分化与协作。共生菌通过合成、分泌纤维素酶和漆酶,不仅有效克服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结构抗性,而且为华山松大小蠹提供了间接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营养的途径,也使华山松大小蠹与共生菌的互惠共生关系更加密切[6]。
在红脂大小蠹伴生菌区系研究中,国内首次发现了能够引起松林衰退症的长喙壳真菌Leptographiumprocerum,推测其可能是由红脂大小蠹从北美洲携带进入我国,并定殖蔓延。同时还获得了L.alethinum、L.koreanum、L.truncatum。鉴于长喙壳真菌与红脂大小蠹发生危害的紧密关系,以及对松树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表明其在降低油松的抗性及其生长势上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伴生菌协同红脂大小蠹,以及异常气候条件诱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松树死亡[17]。
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L.procerm既参与化学信息物质介导的种间互作,还建立了营养共生的关系。最新的研究表明,红脂大小蠹伴生细菌挥发物改变了L.procerum对葡萄糖的优先利用,而选择利用了松醇,从而为红脂大小蠹幼虫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葡萄糖,减少了昆虫、真菌和细菌三者对共同的营养资源的竞争,形成一种新的共生机制[18]。红脂大小蠹的伴生真菌Ophiostomaminus在生长过程中与其幼虫竞争糖从而对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菌挥发物在调节糖分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生细菌所产生的挥发物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调节红脂大小蠹幼虫-微生物体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间接有利于红脂大小蠹幼虫的生长发育[19]。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红脂大小蠹与伴生菌互作的理论基础。
东北地区应及早关注伴生菌的作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没有发生红脂大小蠹的地方可以开展主要树种树体内真菌区系研究,一旦发生红脂大小蠹灾害,应加强大小蠹-伴生菌系统研究。
4.1.3 竞争者
一般认为,大小蠹属的害虫起源于北美洲,其中17种分布在北美洲,约半数危害松属植物,因而同属内以松树为寄主的种类之间竞争相当激烈,致灾性强于红脂大小蠹者至少有3~4种,所以在北美洲红脂大小蠹算不上最危险的种类[3]。红脂大小蠹入侵我国之后,摆脱了原产地竞争对手,同时作为入侵害虫,其自然天敌系统尚未形成,加之其自身对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的广泛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暴发成灾。
1965年在黑龙江林区,云杉大小蠹与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伴随发生,造成鱼鳞云杉Piceajezoensisvar.microsperma林大面积枯死。在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华山松大小蠹往往与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混合发生,不仅加重了危害程度,也增加了防控难度。在陕西秦岭林区,华山松上共有19种小蠹虫,其中能构成竞争和共存的小蠹虫11种,在秦岭小蠹虫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首先是由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华山松[6]。
在东北林区,同属的云杉大小蠹主要危害云杉,很少危害松树,一般不会与红脂大小蠹构成竞争关系。其他小蠹虫或天牛类害虫多数不在树干基部危害,很少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如果食叶害虫、枝梢害虫等其他致灾因子引发的生物灾害,导致松树生长衰弱,则有利于红脂大小蠹的发生或加重危害程度。
孕灾环境的非生物组分包括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环境污染和其它森林灾害[1]。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红脂大小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美国大量进口松原木进入我国山西等地,种群一直处在较小规模的潜伏阶段,未发现明显的危害状况。1997年以后,山西省持续干旱、高温,加之连续2 a 的暖冬天气,全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持续干旱、高温和暖冬一方面适合红脂大小蠹的生存与繁殖,另一方面造成油松树势衰弱,为大发生创造了条件[3]。1998年红脂大小蠹灾害开始呈现暴发状态。
红脂大小蠹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高温干旱气候有利于灾害发生,在冬季温暖的年份红脂大小蠹危害较重,湿度增大尤其是连续降雨可能影响其幼虫和卵的发育,成虫的扬飞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湿度呈负相关。红脂大小蠹在温差较大情况下生存概率较高,这与其主要在北方扩散和繁殖的生活习性相符[20]。
红脂大小蠹入侵东北地区后,初步的观察表明,春夏季天气干旱少雨,红脂大小蠹容易成灾;春夏季多雨时树脂多、流动快,成虫、卵、幼虫等大多被溺死,有利于树体恢复健康[8]。
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红脂大小蠹发生的环境原因之一。森林火灾等灾害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极大,如红脂大小蠹在火烧迹地发生严重,有虫株率可高达90%以上。
致灾因子红脂大小蠹在原产地总体上属次期性害虫,一般侵害生长衰弱或被其他小蠹虫侵害的大树,只在一定条件下侵害健康的大树。红脂大小蠹入侵我国后危害性明显增强,已由次期性害虫上升为危害健康树和轻度衰弱树的初期性害虫。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松树资源,不仅松林面积大、分布广,且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比例偏大,部分人工林的质量一般,承灾体的脆弱性普遍存在,是红脂大小蠹灾害的潜在寄主资源。
东北地区处于寒温带和中温带,年均温度和年最低温度较低,虽可以减缓红脂大小蠹向北自然扩散的速度,但不足以阻止其向北自然扩散,加之灾害性天气和灾害事件的频繁出现,孕灾环境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有利于红脂大小蠹灾害的发生。
目前,红脂大小蠹已侵害东北的局部地区,进一步向东北腹地扩散的灾害风险较大。因此,应加强灾害发生区的减灾控灾工作,同时做好更广大未发生区特别是一些重点林区的防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