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娟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3个层面作出了新的部署,即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与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这八字指标体现出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敬业价值观的培养。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文尝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为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非常重视敬业精神。“敬”在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敬,肃也。”其是认真严肃的意思。在我国封建儒家伦理中,敬业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道德修养。《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即君子要尊敬他人,在他人面前不能冒冒失失,与他人相处要恭敬虔诚、谦卑礼貌。“敬”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无需借助任何的外力督促。二是指临事执业应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论语》中记载的“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然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敬其事而后其食”等,都是对这一含义的阐释。古人认为,只有先持守“恭敬、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可能完成侍奉尊长、孝顺长辈、谋划事业等其他一切事务[1]。汉代戴圣《礼记·学记》中提出:“三年视敬业乐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说:“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朱熹这句话的意思是钻研学业,并与周围群体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学业、事业兢兢业业,毫不懈怠。汉语中的精粹——成语,也大量描述敬业精神的内容,例如居敬行简、恪尽职守、锲而不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敬业”精神的推崇和褒奖,尤其强调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这几个方面的精神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敬业精神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规范。8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做过一次演讲,题目为《敬业与乐业》,其中对什么是敬业和为什么需要敬业进行过阐述。梁启超认为“敬”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在今天,我们认为所谓敬业,就是工作个体不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具备恪守岗位职责的职业操守,对本职工作充满无比的忠诚与极大的热忱,本着对自己、他人及社会高度负责的意识,以坚定明确的目标、纯正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持之以恒的决心、认真细致的态度,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表现出尽职尽责、忘我工作、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由此可知,敬业精神是每位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是从业人员个人成才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巨大力量。因此,小到个人事业的成败,大到国家民族的兴衰,都需要每一个职业人发挥自身的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且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将来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他们将奋斗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管理等各条战线,是最有朝气的一个青年群体。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和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2]。高职院校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朝正确的方向趋于成熟稳定,他们热情善良正直,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关心社会时事新闻和焦点事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敬业精神建设上还存在着若干问题。
在择业时,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功利心理过重。他们认为,竞选班委、学生会等“领导职位”也好,参加各种协会和志愿者活动也好,不过是可以为将来的简历增加亮点,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助一臂之力。选择就业的单位时他们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轻诺寡信,频繁毁约和跳槽的现象时有出现。在招聘时,一些来自西部地区条件较为艰苦的企业几乎无人问津,而面对东中部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大家都蜂拥而至。他们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知和定位,一味强调就业的单位必须是知名企业,地理位置不能偏僻,外出交通要便利,待遇福利要全面优厚,工作任务要简单轻松,职位升迁要迅速容易等,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的不良倾向,很少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依托的行业背景都较为具体明确,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定向走势也比较清晰。但不少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仅仅看中行业的就业形势良好、工作社会地位较高、福利待遇优厚等条件,并没有考量自己的志向和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入学后,不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训练得过且过,对本专业所依托的相关行业背景积淀和发展态势知之甚少,不明晰自己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岗位缺乏最起码的认知,不清楚自己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就业之后,不少人认为已经“船到码头车到站”了,由于缺乏对本职工作应有的热忱和激情,他们不去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把从事的职业仅仅看作是赚钱以及满足生存的一种手段,认为工作就是一种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每天只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上班,因而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心浮气躁,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过于平淡琐碎,每天都是机械地重复,毫无新意,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常心。有的不肯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幻想一下子成就一番大事业,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肯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业务,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导致自己的职业技能难以精专,职场之路越走越窄,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有的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观念淡薄,不能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制度和章程。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无法在工作中和同事密切配合、协同合作。有的抗压能力欠缺,一旦遭遇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有的在工作时拈轻怕重,斤斤计较,在脏活苦活累活前往后缩,或者干脆敷衍了事,“娇”“骄”二气十足,没有责任担当意识、任劳任怨实干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还有的患得患失,畏手畏脚,不是积极提升自己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是存有“等靠要”等依赖心理,缺乏开拓进取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和勇气,导致自己的事业原地踏步,找不到突破口。
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输送着一批批专业技能人才,这些未来活跃在各行各业一线的工作者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高低水准,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敬业精神缺失,不仅会成为学生本人职场生涯的拦路虎,也会成为国家民族发展振兴的绊脚石[3]。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积极倡导学生的敬业精神,而且要努力敦促学生去实践固化敬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为官之人讲究“清正廉洁”,杏坛同仁信奉“诲人不倦”,梨园子弟推崇“德艺双馨”,商界人士认同“货真价实”,杏林界追求“救死扶伤”,这些“敬业观”在时代精神的浸润下历久弥新,都是涵养和启示当代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极为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要探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基。
1)发挥课堂主战场优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收集撷取敬业精神培育素材,将敬业精神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中去。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 各学科教师应根据各学科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在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华夏传统文化中去努力发掘和认真选择相契合的文化精粹,以辅助培育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从独具魅力的晋商文化中撷取了不少关于敬业精神的培育素材。晋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坚持“诚信至上、以义制利”的经商原则,在思政课堂上,老师们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信用制度匮乏的封建时代晋商何以获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可,培养学生树立讲究诚信、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在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堂上通过介绍晋商超前科学的股份制、掌柜制等经营模式和创新的委托代理、两权分离、期权激励等财务会计管理体系,鼓励学生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在就业指导课堂上通过播放《乔家大院》等影视资料,讲述清朝时期的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怀抱着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情怀,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激励学生要富有家国情怀以及面对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的职业品质;在语文课堂上,借用韩愈的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讲述韩愈为了替朝廷去除政治弊端,冒死进谏的故事,勉励学生要忠于职守,要具备为国家为社稷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各学科知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使学生不仅接受了相关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受到精神的洗礼、正能量的鼓励和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大地丰富了各门课程的教育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
2)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平台,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共同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
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同学们的敬业精神毕竟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正是实现“知行合一”的良好契机。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乃至敬业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要在实践中完成。只有身处真实的企业情境中,同学们才能够真正了解所处行业的发展态势,亲身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动手锻炼专业技能,认同劳动光荣、吃苦耐劳的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担当意识,促使自己去用心思考体会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精神对本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因而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校方和企业双向同力,建设合理可行的专业实习体系,科学设计敬业精神的实习教育体系,确保敬业精神培育要贯穿于专业实习的全过程,使敬业精神教育更加具体、生动。除专业实习外,还可以举办各类形式生动、内容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养老院志愿者服务、行业杰出代表专访、贫困学生勤工助学、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敬业精神,逐步升华对敬业精神的体验感受,并内化稳定为敬业价值观。
下面仍然以笔者所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来说明。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定心茶叶为实习基地。在实习中,同学们拜重庆市手工制茶非遗传人陈树福老师傅为师,学习在300摄氏度高温的铁锅中手工制茶焖抛抖洒的全套工艺,并尝试与形形色色的茶叶客户直接对接销售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傅“终一生做一事”的匠人之心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极大地感染了同学们。当手指被高温灼伤起水泡时,钻心痛楚磨炼的是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当严格按照杀青、揉捻、理条、做型和干燥的炒茶工序完成炒茶时,训练的是同学们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心;当与刁钻精明的客户沟通交流时,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了积极心态和坚强意志是营销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当亲手制作的“巴南银针”和抹茶鲜奶的香甜在舌尖绽放时,同学们体会到的是劳动后的愉悦和对职业的强烈自豪感;而当工作之余聆听我国的制茶历史和茶圣陆羽焙茶饮茶的逸闻典故时,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相较于课堂上较为空洞的说教,实习实践对同学们敬业精神的培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敬业精神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敬业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培育学生敬业精神的主战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介质,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敬业精神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职业情操、提升职业道德、升华职业修养。因此,建议高职院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系统规划校园景观建设,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校史景观等,如行业杰出人物塑像、体现专业特色的文化走廊、宣传企业先进集体的宣传栏等,这些都是在无形中培育学生敬业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物质建设,努力营造出与行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间接地接触行业和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其次,应集中力量围绕“敬业精神”这个核心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借助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各类型社团,鼓励学生们积极举办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借此加强对学生的敬业精神的训练培养。例如举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比赛、邀请行业杰出人物办讲座、开展工匠精神主题征文、举办传统节日相关的辩论赛等,把敬业教育和传统文化融于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并关心行业发展,提升职业荣誉感,增强时代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不断拓宽高职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的渠道和空间,更多地借用网络一类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校园和企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代表、杰出贡献校友的事例进行宣传,弘扬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树立起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勉求实的良好风气[6]。通过以上举措,营造出温暖和谐、健康奋发的敬业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7]”中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健康积极的敬业精神的深远意义。现阶段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时代,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开发并熟练驾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德育素材,用于培育高职院校学生以爱岗忠业、勤勉尽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敬业精神并最终固定为敬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