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莉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与交通学院,重庆 40226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阐明了践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方向。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以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德才兼备人才需求的目的。
课程思政是2014年在上海市率先提出的,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理论是协同育人,结构是立体多元,方法是显隐结合,思维是科学创新,关键是挖掘元素,成功是从实际出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深挖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及情感激发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比较多的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的,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培养职业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占比非常大,但是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却不尽如意。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汽车文化为例,当今世界各行业相关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尤其是汽车作为世界工业文明的产物,汽车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但汽修专业的教材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加之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教材,不重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合理安排教学项目、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即做好课程定位,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的教学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但是有些专业课教师不重视教学设计,也不重视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认真, 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当堂课的教学内容。
随着本科高校扩招、生源总量的持续下降及考生观念的转变,现今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生源的短缺。在该形势下,高职院校只能在招生数量上下功夫,致使生源质量出现下降。而且所招收的学生学习起点多样,普通高中生源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常普通高中学生要多一些。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同时也会表现在实训课上进行技能方面学习时较为积极主动,而在理论课的学习方面显得兴趣不浓。面对该情况,高职院校教师感受到巨大的教育压力与教育难度,因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但面对“课程思政”新要求显得适应能力较弱,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思政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是为了在教学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而生硬地引入案例,其与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割裂的,造成专业知识到思政内容的过渡生硬、呆板,不够自然,没有融合为一体。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不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思政形式营造课程思政教学氛围。在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深刻地影响我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的今天,甚至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如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学习园地等传统传播媒介,思政效果可想而知。
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需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特点,构建以专业为依托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根据课程特点,引导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必须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起来。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定的社会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其次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努力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必须培养学生热爱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最后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重视相关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3]。
2.3.1 教师必须有正确“三观”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而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其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一定要加强自身德育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学生创设一个阳光、充满正能量的课堂,引导学生成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2 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作为课程思政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家国情怀及主人翁意识,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动向,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增强把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自觉性。
2.3.3 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必须提升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找到教学与思政的结合点,在课堂上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或专题讲座、走访兄弟院校并进行经验交流增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努力做到课程思政有的放矢。
2.3.4 专业课教师应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因势利导、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做好教学设计极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上应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专业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思政教育环节,注意将思政元素融入全部课程的课堂组织、工单设计、教案制作、PPT展示等方面,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实践课占比较高,因此需要重视实训环节的课程思政。
汽修专业的课程思政必须充分满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思政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规范的学习、增强职业责任心,培养工匠精神。因此科学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选取恰当的思政案例十分重要。根据专业特点,搜集当前汽车行业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分析汽车行业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传播优质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范、职业操作规范,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运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汽车文化课程为例分析思政元素的提取与运用。
汽车文化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础课,也是学校的通识课,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旨在扩展学生的汽车文化知识,培养其专业学习兴趣。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汽车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了解汽车分类、总体构造和性能等基本知识;能够辨识国内外著名汽车公司及旗下汽车品牌;了解汽车造型发展历程、著名的汽车赛事运动、著名汽车展与世界汽车城及汽车未来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及环保意识等,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汽车行业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在汽车的诞生与发展教学中,通过对中国古代车辆制造技术及文化背景等相关内容的分享,让每个汽修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讲解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与发展部分,通过介绍近代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国产汽车品牌的奋斗历史及老一辈汽车人用手工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辆轿车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牢记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精神。通过让学生讨论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重大成就,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介绍中国最新的汽车年产销量数据,组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刻苦学习、坚定信念。
3)在国内外汽车公司及其车标鉴赏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品牌的汽车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所产生的对汽车性能及汽车审美的不同要求,强化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4)在汽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上网搜索和了解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门”事件,通过反面案例敲响诚信的警钟,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汽车尾气对环境的破坏及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借此培养学生环保理念。
5)在汽车未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分析当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并与发达国家、世界知名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明确优势与不足,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以赶超国外先进技术为目标,报效祖国和人民。
通过对于专业课程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精益求进、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主流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与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