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广播电视台:尤立
电视纪录片属于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注重对显示的记录和再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电视纪录片逐渐打破了小众化和高端阶层的传播范围,进入到大众审美消费文化的视野之中,改变了以往纪录片追求真实记录和对社会进行富有思辨性、创作性的处理,尝试将纪实美学与戏剧美学相互渗透,改变纪实叙事的基本策略,从而更好地符合当下大众化的审美理念,提升电视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迎合当代文化消费需求和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
纪录片是一种观察和记录真人真事、运用艺术加工展现的一种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通过采用叙事手法以及真实镜头客观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自然状况等,追求事物表达的真实性,通常不会过多地掺杂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能够给予观看者更多的开放性思考的空间。
纪录片属于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以构建并运用叙事策略为基础,注重对显示社会生活及自然状况等的记录和再现,具有“再现性”的特点。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时间顺序结构,特殊情况也可采用插叙或倒叙的方式进行表达,但是也会有一部分纪录片不太重视时间顺序,反而更加强调镜头的表达及事物的相关性。
纪录片在叙事表达上以时间为序进行表达,更加强调现在进行时时态,注重再现客观存在的形象,不会过多地带入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动机及观点等。纪录片在叙事表达上体现出不动声色,娓娓道来的特点,将主题思想隐匿在声画选择及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通常记录片在表面看来是没有鲜明的主题与目地,但是,在叙事表达及声画形象上都蕴含着比较生动的力量,需要观看者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探索及发现。通过“感性”的声画形象,挖掘观众理性的思考与观念。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了叙事方式、悬念设置、交叉叙事、平行叙事等方面,更加注重故事生活的再现,因此叙事的节奏比较缓慢,将主题蕴含在声画形象之中,激发观众的思考,给予观众更广阔的理解与思考的空间。
纪录片比较重视真实性,对真实生活及客观现象进行记录和再现,生活之美体现在自然美与社会美,通过将自然景物之美用声画镜头表现出来,充分感受自然界的艺术。或用镜头将社会生活再现,充分体现社会之美。纪录片更多的是对我们真实生活与自然界的记录与挖掘,并将其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纪录片对生活及自然的再现,并不完全是复制、刻印,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对其进行相应的艺术加工,表现出对生活及自然美好的热爱以及追求等,结合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于纪录片的艺术审美之中,提升观众的艺术素养及认同感。
为进一步提升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效果,提升审美价值,在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中,通过结合奇观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制作流程,以奇观巨制的方式充分展现纪实影像的艺术魅力。例如在纪录片《中国》的制作上,利用全景视野,构建奇观景象,从春秋时期挖掘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借助于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一幅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大胆启用了“假定性美学”,融汇戏剧舞台的假定性与象征性的手法,构建其鲜明、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通过采用这种奇观化的影像审美策略,从而激发观众无意识的审美感动。这种电视纪录片奇观化审美策略是来自于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是通过数字手段创作出的奇幻影像从而实现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奇观叙事的审美策略充分运用了当前的数字影像技术,超越了镜头再现客观对象的叙事理念,运用摄像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将影像转变为比客观现实更真实的场景及人物。尽管奇观影像下的形象并非真实存在,但更加符合人们的视觉逻辑,从而能够引发人们的视听感受,有更强烈的冲击力与诱惑力。这种叙事美学策略,是在当前科技、文化、媒介及消费等现代文化观念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奇观的叙事美学策略,营造更加宏大的场景,通常在历史纪录片中有更多的应用,使人们能够更充分地体验到来自远古时代的冲击力,如《遗失的金字塔》《秦俑之眼》等,通过制作令人惊叹的奇观景象的叙事结构,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策略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活动,其之所以能够产生美学上的体悟与感知,是因为奇观背后指代和隐喻的某种权利或人物的合法性、权威性以及神秘感。奇观化除了影像画面语言产生的冲击力,还能够通过叙事学的角度链接观众,拉近彼此之间的亲密度。电视纪录片奇观化叙事处理的题材是真实的历史留存或事件,并非虚构,时间段是连续的。在电视纪录片的奇观化叙事上通常以探索揭秘为切入点进行讲述,强调画面造型的艺术效果,会运用到电脑特效,情景再现等叙事手段,这种奇观化的叙事审美策略与当下的文化特征更加相符,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大众对审美的新需求,提升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
当前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在尝试打破所谓生活真实的禁锢,采用更多情境再现、数字虚拟艺术等表现的方法,从而使得纪录片的叙事语言更加的丰富,同时还在尝试不断打破传统纪录片叙事的完成性,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构建其更加立体丰满的叙事空间,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碎片化的叙事审美策略更加注重结构方式与方法,从而充分调动观众的心理积极性,构建叙事空间,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如《王阳明》通过搭建古代与现代两条线索,穿越时空,通过片段的手法,时空交叉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及阴阳心学的影响与价值。开篇以投水“溺水”开始,揭开故事,为塑造王阳明角色为线索,串起了探访、接近、理解这位圣人的过程。碎片化的叙事审美策略与传统的线性叙事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种方式通过人们对季节和对人物故事的好奇等,增加画面的信息量,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其不断丰富叙事空间。
纪录片碎片化的叙事,更像是借助于蒙太奇表现形式的交叉叙事方式,根据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场景、画幅等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一个完整的叙事场景中,插入镜头组形成的影视句子,以人为的方式将叙事场景链阻断,使得原有叙事场景的完成性被打乱,呈现出新的碎片化的故事表现方式,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观众的疑虑以及观看兴趣。碎片化叙事审美策略运用了当代文化视觉化转型中,人们对影视作品解读的多元性以及丰富性,同时结合当下人们对碎片化文化背景的感受,提升人们在观看纪录片的碎片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的碎片化影响,更好地迎合了当前人们在审美快感上的需求,成为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通过一种碎片化、不完整的叙事构建手段,引发观众更多的共鸣,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更像是在玩一种轻松的拼图游戏,随着故事的眼神,不断将完整的故事还原出来,获得更加独特的一种审美体验,提升艺术空间的立体感。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文化品质,同时还具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随着影视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采用高清拍摄、高空拍摄、微观拍摄、慢镜头等方式,使得电视纪录片具有了更好的艺术表现力。在对工艺化色彩追求上,造型元素技术品质及画面质感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叙事空间也得到了相应的延展,同时借助于当前的数字多媒体技术,使得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有了更加新鲜有趣的艺术表达形式,激发观众的创造性及参与性,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意向。在电视纪录片的艺术化叙事审美策略上,主要体现在技术美学的充分应用,使得画面同时具有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对叙事结构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具有更高的要求,能够突破想象力的固有模式,从而使得纪录片承担其描述、揭示、创造的功能,充分地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技术美学,将平常眼光无法看到的世界挖掘出来,提升观众的心理震撼感受。通过对纪录片的工艺化叙事,突破了物质的现实限制,在还原镜头下现实世界的同时,创造出人们想象的空间,扩大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使得纪录片的美学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综上所述,电视记录片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可通过采用奇观化、碎片化及艺术化的叙事审美策略,丰富叙事空间,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追求,来提升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提高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