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穴隐喻”看真人秀节目的实在性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2022-02-11 07:36:39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陈秀彬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4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幻象柏拉图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数字传媒中心:陈秀彬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关于“真实”与“作秀”的话题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在中文语境下,顾名思义,“真”与“秀”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真人秀”并不是中国本土词汇,它是一个舶来词。真人秀节目起源于欧美,英语词汇是“Reality Show”。“Reality”由词根“real”加上表示具备某种性质的后缀“ity”组成;而词根“real”加上表示各种主义或学术流派的后缀“ism”则构成单词“realism”,在哲学领域它指的是“实在论”。就思想渊源来说,“实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本文将借助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运用对比分析法,尝试运用其理念论对真人秀节目的实在性进行分析。

1.“洞穴隐喻”对理念论的阐述

《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用著名的“洞穴隐喻”对其理念论作了生动精彩的阐述。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格劳孔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场景:“它有一个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受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随后,苏格拉底让格劳孔想象墙后的世界:“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很显然,在这样的洞穴中,被困的囚徒们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墙壁上的阴影,他们会断定这些阴影就是真物本身,会断定墙壁传来的对面路人说话的回声就是阴影发出的,他们不会想到除了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直到有一天,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站了起来转头环视,他才知道自己看到的墙壁上的世界只是墙后木偶投射出的阴影。然后他继续走到洞外,等他逐渐习惯刺眼的太阳,看到阳光照射下的万物,他才知道木偶也不是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模仿。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这种理论认为,只有“理式”或理念才具有充分的存在和实在,个别的东西是没有充分的存在和实在的。很明显,在这个奇特的比喻中,柏拉图分把用洞内和洞外比喻两个世界,地下黑暗的洞穴喻指的现象世界,地上光明的外部喻指的理念世界。前者可见、可感,也称为可见或可感世界;后者可知,也称为可知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洞穴外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它属于可知的理念世界;而洞穴中的存在属于现象世界,它们的存在并不充分。

柏拉图还把现象世界的可感对象分为两种:一个是墙上投射出的阴影和回声,它们代表的是幻象;另一个是墙后举着假人假兽走过的路人以及照亮这些人和物的火光,它们代表的是自然物。综上所述,柏拉图理念论描绘了三种存在,第一个是洞穴中墙上的存在,第二个是洞穴中墙后的存在,第三个是洞穴外的存在。洞穴中被锁住的囚徒观看的只是幻象,洞穴中自由的囚徒观看的是信念,只有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而观看理念的过程就是借助影像进行推理辩证,并获得具有确定性的知识的过程。

2.以“洞穴隐喻”观照真人秀节目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写下充满思辨与智慧的“洞穴隐喻”,其直接目的是要区别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当时的他应该不曾想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普及,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一个个电子影像筑起的精美“洞穴”所包围。

2.1 真人秀“洞穴”

真人秀节目在电子屏幕上所呈现出来的影像世界,就如同洞穴中墙上投射出的阴影,可以划归为柏拉图区分的幻象之列。关于幻象,柏拉图认为这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人们通过幻象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即影像。按柏拉图的说法,诗和艺术作品都属于认识的这一阶段,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诗人和艺人个人想象的产物,不是实际的可感事物,只是可感事物的影像。同理,真人秀节目虽然是电子影像发展下的产物,但从本质来说它仍属于艺术作品,是导演个人想象的作品。关于这样的影像,柏拉图已经发现它的显现是因人而异的,人们通过幻象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这正是观众对真人秀节目评价各不相同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是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到2017年一共推出5季。节目挑选5位明星孩子,由爸爸单独带着一起在外旅行,节目组则拍摄下旅行中发生的一切,然后进行剪辑制作。节目推出后不仅引发了收视热潮,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假话题的讨论。下面是何雨蒙在《电视真人秀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中收集的网友关于《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一些讨论:

“看爸爸去哪儿,感觉太假了 作秀”——冠希哥 Yc 2013-11-13

“大家都叫我看。我也觉得有点假。不看。” ——中性的撒旦 2013-11-13

“每周都看 很有意思 我不知道哪里假 反正孩子的天真可爱是真的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真的 就够了”——Z812 2013-11-13

“那些孩子真的那么天真可爱吗”——兴化宗姓 2013-12-18

“全部都在伪装,一看就知道,前期的排练,后期的制作。一个字—假!”——784256177 2013-12-22

“回复:兴化宗姓:哪个孩子不天真可爱?就算大人们怎么教他/她怎么怎么做节目,也不可能磨灭几岁小孩的童真。”——Z812 2013-11-13

“回复:784256177:节目肯定要做出效果要有亮点才能吸引人,那是电视台要的,那也没办法,如果真实这样我倒心疼这几个孩子,什么都是演出来的,那得多辛苦。”

由上可见,对相同的真人秀节目,观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但你很难说谁对谁错,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在可见可感的现象世界,人们所掌握的只是各自日常生活的经验,而不是普遍的确定性的知识。

2.2 超“真实”的秀

但是为何对真人秀节目,人们对它的实在性的感知还是明显不同于科幻电影呢?首先,从受体也就是观众的角度来说,显然今天的观众早已不是洞穴中的囚徒,只要不是没有认知能力的婴儿,他们都知道屏幕上呈现的节目只是影像,也知道这些影像是由导演编排的摄像机的录制产生的。但是这种知道又有多大的确切性呢?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首次公映《火车进站》等10部电影短片。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火车冲着画面呼啸而来时,有人惊慌失措,四散而逃。面对新生的电影,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精准区分影像与现实,但今天大部分人已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将影像当成现实。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象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也就是说,对影像的熟知已经让人们逐渐失去了疑问的能力,只要是生活中出现过的场景,即使它是影像,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将它当成现实。

其次,从主体也就是导演的角度来说,导演创作的过程就似“洞穴隐喻”中墙后的存在。节目嘉宾就是走过的路人,场景和道具就是举着的各种器物。在“洞穴隐喻”中,墙后存在的人与物是否有人刻意安排,柏拉图没有明确说明。但真人秀节目的整个创作过程,从嘉宾、场地到故事的设置都是导演的精心安排。所不同的是,火光的投射功能被摄像机的实时记录所取代,它在让影像更加“真实”的同时,也无形中为人们区分影像与实在设置了障碍。比如,《爸爸去哪儿》录制过程中,节目组就采取了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手法。而为了捕捉儿童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节目组除了使用常规摄像机外,还用上了便携DVD,甚至是航拍器,机位有时多达40多台。但试想在这么多摄像机面前,参与者的表现还可能是本真的第一反应吗?正如钟大年所说:“纪实不是真实,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而影像不是现实,而是被中介了的现实,在观众和现实世界之间,还存在着创作者、摄像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等因素。”

3.启示

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在家里“看尽天下事”。但是正如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所区分的,人们通过电子媒介看到的只是墙上的影像,所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个体经验的显现,而不是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因此,真人秀节目的实在性是不充分的,但是由于真人秀节目它所表现的内容来源于现实,再加上导演组刻意地追求真实,就容易让人对它的实在性产生疑惑。认识到了这点,也就很好理解为何对真人秀节目的真假问题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

关于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出发点,余纪元认为是“帮助人们解脱精神枷锁,反思自己的生活,活得清楚明白。”面对真人秀节目,在认识到它的实在性不充分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透过影像看到它所弘扬的真善美。时刻保持转头的能力,理性分析影像信息,看到影像后面的真实存在,从而净化心灵,引导灵魂走出洞穴,迎接理念世界,这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幻象柏拉图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大众文艺(2019年24期)2019-12-25 12:05:34
特别篇:幻象前线(下)
特别篇:幻象前线(上)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漂浮之物(2)
海燕(2014年6期)2016-01-22 00:20:33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