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2022-02-11 04:19:34刘苓霜沈丽萍
河北中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凝血瘀活血

毛 艺 刘苓霜 沈丽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六科,上海 200030)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约1808万例,死亡病例约956万例,而中国分别约占其中23.7%和30%[1]。中医学认为,癥瘕积聚的发生与血瘀相关,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医学发现多数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表现,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将肿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学对肿瘤血瘀证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 “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取疾病“留而不去”之意。《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并提及其治则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至真要大论》)。肿瘤患者病变部位多有包块,《灵枢·五变》有:“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可见活血化瘀法消除肿块。朱丹溪认为积聚痞块是由痰饮、血瘀而成,治疗当“淬火、清痰、行死血块去,必用大补、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疡科心得集》云:“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难经本义》云:“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血证论》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综上可见,历代医家认识到肿瘤与“瘀血”联系密切。肿瘤的形成与血脉瘀滞、瘀血内存有关,瘀血既是肿瘤的病因之一,血瘀成积又是肿瘤的病机,血瘀既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种病理产物。《医宗必读·积聚》记载“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肿瘤患者本有气血亏虚,气虚不能行血,血虚不能载气,气血不畅,则瘀滞更甚。

1.2 现代医家对肿瘤血瘀证的认识和经验 国医大师刘嘉湘主张“因虚受邪说”,认为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依据,邪毒外侵是形成肿瘤的条件,人体正气不足,邪毒趁虚而入,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血瘀,日久形成肿瘤[2]。肿瘤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变错综复杂,血瘀证可在肿瘤的各个时期体现。国医大师刘嘉湘认为“见瘀不拘于活血,化瘀重在辨证”,提倡“治病求本”,对正接受化疗或正气亏虚甚者,慎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临床治疗肺癌血证与瘀证并见时,善用益气药,气虚则血行不畅而见血瘀,益气既能摄血,又能化瘀,托毒,意在缓攻,此乃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3]。国医大师张学文常道“癌毒与血瘀不可分”,正气虚损是内在发病因素,邪毒、痰湿、瘀血是病理因素,痰瘀毒交夹,胶固凝结,留而不去,日久则积生于内,发为恶性肿瘤,当“屡攻屡补,以平为期”[4]。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首创以虫类药物治疗血瘀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前人治疗肿瘤的经验上,结合自身运用虫类药的独特经验总结“扶正消癥方”,认为治疗肿瘤当“消癥荡邪治其标”,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搜剔疏利,易被人体吸收和起效,适量使用水蛭、穿山甲等活血化瘀之品,可取得立竿见影之效[5]。王笑民教授临床治疗肿瘤常将蜈蚣、全蝎配伍使用,以开气血凝聚之处,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土鳖虫、炮穿山甲配伍治疗妇科肿瘤有瘀血阻滞者;水蛭、川芎相须为用治疗瘀血明显而无出血倾向实证者[6]。李灿东教授认为,瘀血阻滞易致局部痞块疼痛,又易夹热夹湿,故运用丹参、莪术、川芎以疏通局部瘀阻,消痞散结,缓解疼痛,防生他疾[7]。孙桂芝认为抗癌治疗中,活血化瘀法的选用是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然过多的应用活血破瘀药,会伤正气,不宜长期使用单味活血药,而应结合益气扶正、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多种药物合理配伍使用[8]。刘培民认为肿瘤初期,病机以邪实为主,可用活血化瘀、行气化瘀、清热祛湿化瘀之法,以遏制肿瘤生长为目的。中晚期肿瘤正虚邪盛,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且病情错综复杂,应结合患者情况运用益气化瘀、温阳化瘀、养血化瘀等方法,调节气血阴阳,扶助正气,同时需顾护脾胃之气[9]。贾英杰认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瘀滞,经络受阻,积久发为癌瘤,癌瘤形成后,阻碍经络通道,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进一步加重气血瘀滞,形成恶性循环。故临床中强调血瘀证辨证准确性,构建血瘀证治疗的立体模式。在辨证中尤其重视观察舌象变化,以舌质变化判断患者气血瘀滞情况,以舌苔变化判断病情进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将舌质分为淡黯、黯红、紫黯、瘀点、瘀斑等,除此之外,血瘀证患者临床常见爪甲紫黯、面色晦黯、痛有定处、肌肤甲错等表现。治疗中求“活血而不动血”,慎用虫类破血药如土鳖虫、虻虫,代之以活血行气药,如川芎、莪术、姜黄、郁金、鸡血藤、牡丹皮等[10]。陈军平认为,肿瘤患者出现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黯,则说明有瘀血存在。舌上瘀斑颜色由深变浅或范围缩小,舌下脉络由紫粗曲张逐渐变浅变细则提示瘀血减轻;反之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还需考虑兼夹证。瘀血伴出血可用活血止血药物,如茜草、大蓟、小蓟、三七等;瘀血伴血虚可用活血养血药物,如鸡血藤、红景天、当归等;瘀血伴疼痛可用活血行气药物,如延胡索、乳香、没药等;骨转移者,选用骨碎补、鸡血藤、苏木等补肾通络,活血止痛[11]。张霄峰认为,脾气血瘀证候在大肠癌患者中十分常见,根据大肠癌病因病机特点,可细分为3个证型:脾气血瘀兼湿热证、脾虚兼瘀毒蕴结证、脾肾亏虚兼血瘀证,临床善用张锡纯自拟理冲汤治疗,提出益气活血药物及用量比例是益气活血法的关键[12]。钱丽燕等[13]认为,活血化瘀法应辨证运用,在肿瘤转移的不同环节,血瘀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有血瘀证的肿瘤患者应结合四诊、根据不同血瘀亚型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清热活血、散寒祛瘀、益气活血、行气活血等治则。在对血瘀亚型的研究中,发现对热毒血瘀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应谨慎运用活血化瘀法。

2 肿瘤血瘀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肿瘤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性 现代研究发现血栓前状态(PTS)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PTS又称血液高凝状态(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肿瘤细胞自身可产生并分泌促凝血蛋白、纤维蛋白溶解蛋白及炎症细胞因子。恶性肿瘤细胞与人体内正常细胞发生相互作用时,可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使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血液。肿瘤细胞巨噬细胞发生反应后,可激活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启动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与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降低纤溶系统的降解功能,这些机制都促进了高凝状态的形成[14]。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常处于高黏滞状态,表现为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红细胞流动性、聚集性和变形性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血液高凝状态与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血瘀既与肿瘤的病因密切相关,又是肿瘤重要的病理产物,并贯穿于肿瘤的发生、增殖、浸润和转移不同的病理阶段[15]。富琦等[16]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多数患者合并有血瘀证,其中,肺癌分期越晚,高凝血状态越重,FIB、D-二聚体(D-D)升高越明显;血瘀证与凝血指标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存在相关性。刘永惠等[15]通过对肿瘤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发现,肿瘤血瘀证患者FIB含量增高明显、血小板功能紊乱(聚集、黏附功能亢进),并且FIB分子量大,形态是链状的,结构不对称,易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从而认为血液中FIB增高是血液黏度增高的根本因素,发现肿瘤血瘀证的实质就是血液凝固-纤溶-血小板功能紊乱。恶性实体瘤中,病理性肿块存在,不断浸润生长,压迫周围血管,可造成血流改变,严重者也可造成血栓。陈美云等[17]回顾性研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及血瘀证与肿瘤预后有关,血瘀证与凝血异常存在相关性,提示血瘀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高度相关,改善恶性肿瘤血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对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长期卧床、活动量显著减少可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手术、放化疗、中心静脉置管及药物治疗等也均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加重血液高凝状态。

2.2 肿瘤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 肿瘤转移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步骤且极其复杂的过程,超过80%的肿瘤患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8]。血瘀证患者伴有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形成的干湿质量及长度增加,FIB增高等病理变化。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局部缺血缺氧、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过程也与血瘀证相关。肿瘤血瘀证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在血液高凝状态下,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三者形成的癌栓可包裹原发肿瘤细胞,有助于肿瘤细胞躲避集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微循环障碍时,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有利于癌细胞从血管轴心向管壁迁移,恶性肿瘤细胞停留在管壁上,当有出血、糜烂、增生现象存在时,增加了向组织侵袭的机会,从而发生远处转移和扩散[13]。血栓形成与肿瘤的进展及肿瘤血管生成密切关联,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特征。肿瘤新生血管具有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反应性低、增长迅速等特点,不仅可以为肿瘤细胞提供氧气,还可以递送有助于肿瘤细胞穿透和扩散的蛋白酶和细胞因子,肿瘤细胞极易穿透血管壁进入血液,向远处转移,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转移提供一条捷径[19]。现代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血小板的活化以及其释放反应,血小板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肿瘤预后不良相关。血小板增多或聚集有利于血栓形成,而血栓的形成又会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血小板运输和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中最重要的蛋白之一,肿瘤血管生成与血小板密切相关。同时,恶性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亢进与肿瘤从发病到转移呈正相关,并随肿瘤转移血瘀证尤其突出[20]。

3 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活血化瘀治疗肿瘤临床疗效研究

3.1.1 改善肿瘤相关症状 孙书贤等[21]临床研究发现利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刘如瀚[22]用具有活血止痛之功的手拈散加味(药物组成:延胡索、香附、没药、五灵脂等)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国医大师刘嘉湘[23]自制蟾酥膏(药物组成: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外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其可有效缓解癌性疼痛,无毒副反应和成瘾性,对比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药疗效无显著差异。姚世勇[24]应用鳖甲煎丸辨证加减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达92.59%。

3.1.2 控制瘤灶 王笑民等[25]临床采用固本消瘤胶囊(药物组成:西洋参、冬虫夏草、全蝎、水蛭等)治疗晚期NSCLC,并观察病灶变化,结果提示固本消瘤胶囊有一定控制瘤灶作用。赵宁宁等[26]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虫丸治疗原发性肝癌15例,经过治疗,患者肝脏肿块缩小,缩小率为(14.72±11.26)%,血清甲胎蛋白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无副作用,说明大黄虫丸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白慧萍[27]观察桂枝茯苓胶囊配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及对肌瘤体积影响,对比单纯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肌瘤体积缩小更明显。

3.1.3 与放化疗联用增效减毒 活血化瘀方药配合放化疗治疗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王笑民等[25]认为化疗是加重和导致癌症患者血瘀证和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晚期NSCLC患者,在化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中药(药物组成:西洋参、冬虫夏草、全蝎、水蛭等)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徐力等[28]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联合DP方案化疗治疗卵巢癌,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更年期指数及体力状况等方面优于单纯化疗。梅有益[29]观察鳖甲煎丸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作用,发现鳖甲煎丸可通过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有效避免或降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型放疗同步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孙鹏[30]临床研究发现,大黄虫丸配合化疗治疗胰腺癌血瘀证对临床症状和病灶大小改善明显优于单一化疗治疗,且明显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3.1.4 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翁宁榕[31]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下瘀合剂(药物组成:丹参、桃仁、王不留行、土鳖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51例,并借助体外血栓形成仪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栓长度、质量的变化,以及与病情、血瘀证关系,研究结果提示下瘀合剂能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对预防癌转移和复发,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益。韩俊庆等[32]用活血化瘀型中成药复春片(药物组成:乳香、没药、郁金等)合并放疗治疗鼻咽癌,发现服用复春片组患者肿瘤血行转移率(36.7%)高于对照组(10.0%),因此活血化瘀类药物究竟是抑制还是加速肿瘤转移,是临床上尚有争议的问题。

4 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肿瘤机制研究

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活性成分是抗肿瘤药物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提取成分的分子机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有了不少新的发现,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降低黏附预防转移、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肿瘤微环境乏氧状态以及抑制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作用等[33]。

4.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 肿瘤细胞凋亡减少、分化障碍是其有别于正常细胞的重要特征,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的作用。Wu Z等[34-35]研究发现,紫草素能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阻断细胞周期进展,其可能机制是药物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53和半胱天冬酶(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王汝兴等[36]实验研究表明,紫草素可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影响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基因(Bax)表达水平有关。另有研究发现,紫草素可诱导HL-60肿瘤细胞分化[37]。庄莹莹等[38]研究表明,丹参能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田甜等[39]发现,川芎、鸡血藤、苏木、水蛭4种活血化瘀药在肿瘤早、中、晚期均有抑瘤作用,在肿瘤早期抑瘤作用显著,抑瘤作用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现代实验研究发现,桂枝茯苓丸在体内或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移植性肿瘤均有抑制作用[40-41],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42]。此外,鸡血藤具有抗肿瘤作用,体现在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方面[43]。

4.2 降低黏附预防转移 侵袭转移是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活血化瘀方药具有降低肿瘤细胞黏附能力以减少侵袭转移的作用。程旸等[44]实验研究显示,鳖甲煎丸含药血清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可以降低HepG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性,且与鳖甲煎丸浓度相关。林洪生等[45]实验结果表明,川芎嗪对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肿瘤转移的可能性。孙婧等[46]研究发现,丹参可抑制SMMC-7721与SMMC-7721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的黏附,并对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的肝内和远处转移复发有防治作用。刘声等[47]发现活血药可以抑制肿瘤免疫耐受,从而对肿瘤转移有一定抑制作用,活血药配伍益气药具有更好的效果。

4.3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改善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纤溶、抗凝、抗血栓、消除微循环障碍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发挥抗转移作用。郑展等[48]实验研究发现,和模型组比较,重楼+水蛭组的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且肺转移率显著降低。提示重楼配伍水蛭能显著降低小鼠肺癌模型的肺转移发生率,其机制与改善血黏度有关。苏丽瑛[49]研究发现,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血液中FIB、D-D水平,丹参粉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血液中FIB水平,二者均能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王征等[50]认为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小板功能活化是肿瘤化疗疗效降低及高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发现化疗合并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可提升化疗治疗有效率,且治疗前后比较发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黏附功能明显下降。张红等[5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肿瘤常规治疗方案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可明显降低中晚期NSCLC患者血液中FIB和D-D含量,有效改善中晚期NSCLC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孔祥东等[52]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能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来阻碍癌细胞的转移,红花黄色素有延长体外凝血时间、裂解血凝块的功效,有较强的裂解血栓的作用。

4.4 改善肿瘤微环境乏氧状态及抑制血管生成 肿瘤微环境状态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乏氧状态是恶性肿瘤微环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肿瘤生长速度超过氧和营养供应的速度,实体肿瘤组织就会存在缺氧区域,其程度与肿瘤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乏氧状态可促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新生,导致能量代谢改变及耐药发生,且肿瘤血管生成又可能为肿瘤细胞转移提供一条捷径。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可以阻止肿瘤生长,控制肿瘤转移。

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改善组织瘀血状态、纠正微循环障碍来减轻细胞的乏氧状态,进而抑制肿瘤的转移[53]。郭少贤等[54]研究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麝香酮干预的乳腺癌组织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提示麝香酮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酮可干预肿瘤组织和普通组织的乏氧—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乏氧这个恶性循环过程,减小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累积的缺血组织的范围[55]。另有研究显示,丹参素抑制NSCLC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改变肿瘤乏氧晚期阶段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56]。唐春兰等[57]实验研究发现,姜黄素可直接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下调VEGF表达,减少细胞VEGF水平,抑制MMP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病理性血管生成。黄鸿娜等[58]研究发现,鳖甲煎丸通过降低肝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MP-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环氧合酶-2(COX-2)、VEGF的表达,改变肿瘤生长微环境,抑制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4.5 免疫调节作用 人体的物理屏障是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击破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成为了防御的屏障。生物细胞突变为恶性肿瘤细胞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肿瘤相关抗原、调控机体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肿瘤细胞也能通过多种途径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应答。

自然杀伤(NK)细胞含有大量的细胞毒性蛋白(颗粒酶),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被NK细胞杀死的肿瘤细胞释放相关抗原,促进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作用。张婷婷[59]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下外周血中免疫抑制因子TGF-β1含量增多,TGF-β1破坏NKG2DL-NKG2D信号轴,影响β-Smad2/3蛋白表达及入核,抑制NK细胞脱颗粒环节关键信号通路PI3K-ERK1/2-PLC γ2活化及NK细胞脱颗粒标志物CD107a表达,进而影响NK细胞抗肿瘤细胞毒性杀伤介质释放,丹参素可从机体固有免疫角度逆转TGF-β1对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恢复机体免疫,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在体动物实验发现,姜黄素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的产生、抑制COX-2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诱导,其机制与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平衡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调节淋巴细胞介导相关[60]。有研究报道,黄芪-当归药组提取物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对抗放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61]。血清IL-4由辅助型T细胞2(Th2)分泌,主要介导体液免疫,能够调节淋巴细胞的分泌和宿主免疫功能。TNF-α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坏死、血管生成、免疫细胞活化等多种反应。汪悦等[62]发现川芎嗪可能通过刺激IL-4和TNF-α分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且具有一定增强化疗效果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血瘀证可贯穿肿瘤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抗肿瘤治疗中,活血化瘀法的选用是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然单用活血化瘀治疗肿瘤攻伐太过,应辨证论治,配伍使用,扶正祛邪相结合。现代研究发现,肿瘤血瘀证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可能促进肿瘤转移。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肿瘤有一定控制瘤灶效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配合放化疗治疗肿瘤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抑杀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黏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善肿瘤细胞乏氧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目前,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亟待解决:①尽管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瘀证普遍存在,肿瘤患者血瘀证的形成与恶性肿瘤的进展有关,但是具体致病机制不明。②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少,循证研究证据不足,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观察。③活血化瘀药物是否促进肿瘤转移临床上尚有争议。我们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可能与药物的选择、使用时机、剂量等因素相关。肿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研究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应当更加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高凝血瘀活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8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