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羽 温春林 孙悦 小盗
苏小卫 这条路很长
金鸡荣誉墙 1996年,编剧《赢家》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
1999年,编剧《那山那人那狗》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
2002年,编剧《生活秀》获金鸡奖最佳编剧
2003年,编剧《暖》获金鸡奖最佳编剧
2009年,编剧《沂蒙六姐妹》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
2011年,编剧《唐山大地震》获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
做编剧的不能天天想着像坐高铁,又快又舒适,从这儿到那儿一下就到了,我们要像修高铁的,它是非常难的,所有的困难和艰苦都是常态。 ——苏小卫
六次提名金鸡奖最佳编剧,连续两年蝉联金鸡奖最佳编剧,八次改编文学作品的苏小卫是文学和电影之间最好的桥梁,没有之一。她的姿态是谦逊的,表示能改编自己仰慕的作家的作品很幸运;她的工作是漫长的,坚持编剧全程参与电影创作,直至最后一刻;她的态度是积极的,抱着对得起作品的目标迎接编剧过程中每一次艰难的挑战。她是金牌编剧,也是领奖时认为自己只是代表这部作品、代表没得奖的其他编剧的获奖者。
苏小卫自述
创作电影的种子埋得很早
金鸡奖在所有电影人心中都特别神圣,电影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成果,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完成一部电影。我一直觉得获得单项金鸡奖,我就只是这部影片或剧组所有人的一个代表,荣誉属于这部作品。
我年轻时其实都不太了解电影专业。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学中文,还当过高中语文老师。但对剧本的写作方式,我了解的比较早。上中学时,就读《莎士比亚》,那是对剧本最早的认识,觉得挺有意思。 这颗种子埋的很早,它需要一个条件,才能发芽、结果。和霍建起合作,对我来说,是一个让种子成长的机会。
《赢家》获得最佳编剧提名,我当时很高兴,因为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第一次有剧本拍成电影。金鸡奖是专家的肯定,能提名就是评委会对你的肯定。如果得奖,就说明多数评委对你肯定。第一部作品便接受业内专家检阅,作为一个年轻人当然是特别期待,也特别忐忑。
对我来说,提名就很高兴,同时提名的编剧老师得奖我也会高兴,但那一年的最佳编剧是空缺。对我可能是一个提醒,这条路很长,不那么容易上到山顶,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吧。
我的第一座金鸡奖杯是改编池莉老师的中篇小说《生活秀》,对我意义非凡,能改编文学作品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领奖我还是挺紧张的,我对自己说,我就只是一个代表,既代表这部电影剧组所有的人,也代表提名的编剧,或者说更多的编剧。我必须得有勇气站在这儿,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奖。
我一直热爱创作。作为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创作上的事,我都会放在心上。不是说你得了奖从此就会写剧本,还都能写好,其实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写作很难的,但写好故事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幕后花絮
《赢家》的剧本通过熟人递给了演员邵兵。据邵兵后来说,他那天正在游泳,趴在游泳池边上看完了这个剧本。出来以后,就给霍建起导演打电话,说要拍这部戏。邵兵的反馈对第一次写剧本的苏小卫也是一种创作上的肯定。
编剧跟得越久,创作完整性保留得越好
在我当编剧的过程中,有八部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我作为一个阅读者,有机会改编我仰慕的作家的作品,很幸运。《暖》改编自莫言老师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我之前读过,也感谢莫言老师对创作给予这么大的支持和帮助。
我当时遇到很大的瓶颈,不知道怎么结尾。后来有次和莫言老师一起讨论,我说结尾翻不上去了。莫言老师当时没说话,过了两天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想出来一个结尾,可以是哑巴让井河把暖带走。这对我就像点燃一盏灯似的,我就会写这个结尾了。莫言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作品是我的儿子,电影就是我儿子的儿子,我觉得特别对,这就是电影和文学的关系。
作为编剧,我改编过一些文学作品,也在想改编者和原作到底是什么关系? 首先是学习,改编者对原作的解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电影化的过程,要把小说变成一部电影;此外,比较重要的是有取舍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特别需要努力的事。
我觉得重视编剧、创作,怎么重视都不过分。电影从文字、从剧本开始,虽然剧本不是电影,就像建筑图纸不是建筑一样,但剧本决定这部电影的内涵。我们总说有很好的演员、导演、团队,也不缺资金,但还有一环更需要重视,就是创作。虽然创作单项奖是编剧在拿,但创作不是编剧一个人完成的,它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前期准备就是一个环节,要给编剧更多时间,比如看書、下生活、还有剧本修改的时间,包括片子拍完后,参与后期给片子提意见。也有人说剪辑台上写剧本,就是指后期改动。编剧在与不在,对电影有很大影响,生产一部电影,编剧从头到尾都应该在场。
拍《唐山大地震》时,冯小刚导演很重视编剧。拍摄过程中需要修改,他自己也可以写,但他一定会打电话来说有一场戏要改,你写一下。有时候接完电话我也发愁,但也对自己说一定要写,用不上也要写。这说明导演在听你的意见,需要你的参与。
后期看样片、提意见,我一般都参加,我提的不一定对,导演可以不用,但我觉得这是个过程。一般剧组结束的大合影里,很少有编剧在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编剧不可能跟全程,但我的切身感受是编剧跟得越久,创作的完整性保留得越好。我说的可能太理想化,编剧应该参与到最后一刻的创作。
对于年轻编剧来说,我觉得就是要认真、投入,把每一个创作机会捧在手里。千万不要觉得就是为完成一件事,另外还要虚心学习。
其实,得奖并不是金鸡奖最核心的意义,每次参加金鸡奖或者金鸡百花电影节,我最感动的就是电影人和观众面对面的一个仪式、一次交流。就是因为观众对电影的爱,才促使电影人不断去创作好的作品。
寄语金鸡奖
苏小卫
“金鸡四十,创作丰收。我期待更多年轻人在金鸡奖的激励下,在今后的日子里,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