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众视角解读海权的一次成功尝试

2022-02-10 21:19张洁
世界知识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权变局哥伦布

张洁

全球视角下的长时段海洋史,是国内海洋主题出版物中薄弱的一环。如果再加上面向的读者群要广泛和可读性强这一条件,这类著作更是少之又少。与当下这类著作的匮乏比照,公众对于海洋话题的关注度却越来越高:中国航母和其他新型海军舰艇的建造、列装等新闻,一直是媒体和网络热点;以中国海军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外中国公民、企业的电影题材,屡创票房新高。这些现象表明,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公众对中国参与海洋事务的兴趣越来越浓。面对公众的这种需求,中国研究海洋的专家学者,有必要在“供给侧”下力气,“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海洋研究著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变局5000年》的出版,可以说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海洋变局5000年》一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轴,梳理了全球自文明时代起与海洋共生互动的5000年。海洋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空间。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等几大文明开始,海洋就是不同民族、文明之间贸易与交流的通道。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海洋又成为各国霸权争夺的战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海洋大国的兴衰。

人类与海洋互动的数千年,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驾驭和利用海洋的数千年。《海洋变局5000年》一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人类利用海洋的工具——船舰的演化过程做了直观生动的描述和展示。在书中,古埃及纸莎草编制船、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现代核动力航母、潜艇,科学技术影响海洋变革的脉络一一呈现。

除了科技这条线索之外,海权概念的演进是作者撰写本书的另一条脉络。海权概念的提出始于近代,但海权的实践伴随着主要海洋文明的兴起。希腊城邦与波斯的海战、罗马与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缠斗,无一不是海权的争夺。进入近代以来,海权争夺更是大国兴替的主导力量。从葡萄牙、西班牙对全球海洋划线分治,到荷兰、英国先后主导海洋事务,再到美国称霸全球,这一过程中,海权的概念被清晰化,并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

说到这里,自然会引入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历史上,中华文明缺乏重视海洋的传统。在农耕文化主导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海洋从未成为历代政府关注的重点。但即便如此,古代中国凭借先进的生产力,依然长期是造船和航海大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87年,明朝郑和就已经率领比哥伦布探险规模大得多的船队,开始七下西洋的远航。但近现代中国与海洋的联系,在此后戛然而止。

在前言里,作者特别引用了梁启超一句被很多人反复提及的论断:“哥伦布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即达·伽马——作者注)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论断,也就是作者特别指出的“郑和七下西洋不但没有成为中国崛起的契机,反而揭幕了近代中国的由兴而衰。”每每读至此,令人不禁掩书感叹历史之造化弄人。而后再随着作者富有感情的笔触回顾甲午海战之惨烈,更令人颇感扼腕之痛。

从中国海权建设的视角出发,是本书立论的基础。作者指出,海权理论尽管源自国外,但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文明成果。近代中国之衰落,海权不被重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以史为鉴,尤其是在“当海洋不再成为阻隔而是将世界连成一体的时候,国家需要有着眼于全球的战略思维。”

《海洋变局5000年》可读性非常强。尽管作者把“海权”作为核心概念(而“海权”一词更多地出现在学术著作里),但作者有意识地回避了让普通读者敬而远之的专业语境,而是通过清晰的结构、通俗的语言、翔实的资料和图片,巧妙地把“海权”概念放在一般读者所能理解的背景下呈现。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清晰地指出,本书是写给青年的,通过此书,让青年懂得海权在大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此中意义,正如作者在前言里特别指出的:“21世纪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应当怎样对待海洋,怎样正确认识和运用海权,国家不可等闲,国民亦不可等闲。”

猜你喜欢
海权变局哥伦布
楼市新变局
中国,在变局之中开新局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外币清算变局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
哥伦布与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