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兰人生

2022-02-10 21:13王兆胜
名作欣赏 2022年2期

20世纪80年代,我上大学时认识了孙晓琳。緣由是,她是我的学长、挚友刘同光的女朋友。还是个大孩子的我,常担任他们二位的信使。不过,那时,我对孙晓琳知之不多,只知道她的姓,数学专业,父亲是大学教授,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再就是记住了她的笑,那种优雅温润的书卷气息。如让我说说,当年我对孙晓琳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字“兰”、两个字“如兰”、四个字“气质如兰”,像开在幽静山谷中的一株秀雅的兰花。

在之后的日子里,因为与同光兄的手足情意经久弥深,也一直与孙晓琳有机缘见面。在我看来,她也是一直将我当兄弟——自己的小弟弟看待的。

当年,同光兄大学毕业后回烟台工作,家在济南的孙晓琳随他同行,后在烟台结婚生子,像磐石般安定下来。当我们欢聚时,同光几次说到,有件事因为我而对不住孙晓琳,他说:“因为一大早到车站接你,我将你嫂子送到医院临产,等我回到医院,你嫂子已经生了。开始我被误解,当得知是接兆胜,你嫂子毫无怨言。”当我向嫂子(我一直这么称呼孙晓琳)道歉,她总是笑而不言。

对于我,孙晓琳与同光一样喜爱和关心。对于我的每一点进步,他们都发自内心地高兴,也成为我人生的引路人与前进动力。在我的印象中,孙晓琳好学、虚心、正直、天然,是追求精神生活和艺术人生的,没有时下的世俗气、虚荣心和富贵心。在她身上,既有中国现代女性的自强自立、个性追求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又不失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从容、民胞物与和自然天成。

不过,以上这些认识和理解,以往都是感性的。然而,这次拿到孙晓琳教授这本书稿,既加深了我对她的理性认知,又弥补了以前我对她认识的不足。原来,在刘同光身后、幕后,还有一个更加全面、完整、丰富、多才多艺的孙晓琳。

我没想到,孙晓琳教授出了这么多成果,而且在学科、专业、职场上的跨越这样大,这无疑是个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知识场域。从她的学科专业上说,有逻辑性很强的数学论文,也有关于高职教育和教学经验的文章,还有作为班主任进行管理的思考。除此之外,中医、书画、小说、诗词、摄影等都成为孙晓琳笔下的研讨对象。在本书中,还有孙晓琳写给儿子的家书,其谆谆教诲与细心叮咛都贯穿在字里行间,其情态与爱心不可谓不动人。

在孙晓琳所有文章的后面,都有一个“大我”,这是其精神风骨之所在。这主要包括美好的德行、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质、清明的静洁、博大的爱心等。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孙晓琳有这样的话:“梦萝,相信你会认同这样的人才观:胸怀豁达,情感高尚是成就人生的必要因素;一个人的品行和情感表现对自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学业更重要。”其实,这也是作者品评书画和人物的关键,不论是写刘德璞、宋殿香的宽厚达观,还是赞赏名中医蔡英奇的“悬壶济世,温润而泽”,抑或是谈桑溪的宁静淡远,以及赞美孙其峰的虚怀若谷等,都是如此。作者这样赞美宋殿香:“其父为国捐躯,为新中国成立立下功勋。父亲赤胆忠心的豪情、英勇无畏的气概,在他心底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母亲凝视温良、心灵手巧、积善行德、誉满四乡,在他幼小心灵里播下淳朴、仁慈、崇义向善的种子。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资源,一脉相承的家族文化熏陶,渗入骨髓的先辈厚德秉承,加之独特的生活历练,铸就了他隐忍坚毅、担当奉献之品格,赋予了他悲天悯人、博施济众之情怀。”这样的文字有历史感、文化感、时代感,更贯通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脊梁担当,是有丈夫气的自我表达和真情外现。

在本书中,我更关注作者的艺术论,特别是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与点萃。可能是因为数学出身,孙晓琳在论艺时往往比较注重严谨性、细节化、精密处,所以有密不透针之感;但另一面,她与同光二人夫妻唱和,耳濡目染,其表述和文字又不呆板生涩,处处透出灵动和浪漫,有风吹云动、光照花影之妙。如在《彩笔写人生才情铸书魂》中,她赞赏宋殿香的人品高格,也写到其书法的线条、用墨,还这样概括其书法结构:“先生是一位注重作品结体的书家。他的书法作品结体恢弘清遒,气度典雅端庄,精熟老到,笔墨生涩沉郁,点画苍茫大气,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创作无雕琢之痕,笔意苍老遒劲,字多逆笔入纸,中锋行笔,犹如‘太极之高手’,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字字连属,笔笔映照,笔意绵紧,韵致丰富,机趣弥生,意之所至,别具高致。其结体生动,以‘奇’为胜,章法经营疏朗大度,简远古朴,豪迈宕逸,耐人寻味。其作品气象自然流美,格调高雅俊逸,令人清晰地感受到书写者风雅倜傥之气质。”这样的点评,用词谴句丰富生动、结构绵密周详、情理兼备、气象万千,没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与对书法艺术的深切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

书中也有不少地方是写刘同光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其他人和著述难以比拟的。因为夫妻间的相与相知,是通过艺术的枝叶与根脉相牵相通相连,以一种具有知音感的话语表达出来的。透过孙晓琳的《刘同光论》,可深入体会同光不为人知的内在精神脉动;当然,通过刘同光的书画人生这面镜子,也可映照作为妻子、教授、艺术同好者的孙晓琳的审美境界品质。例如,在《不让须眉誉沪上躬耕池砚拳拳心》一文中,孙晓琳写到烟台五人到上海参加“王莲芬诗书画艺术展”,其中对于同光的描绘可谓精彩纷呈。王莲芬诗书画艺术展在上海的“枇杷园”举行,同光除了参加各种活动,利用空闲时间甚至废寝忘食到园子里画枇杷,三天竟画了230幅写生稿,创作五首赠和诗。于是,孙晓琳有这样的深情表达:“刘同光情系枇杷园,从中品出好滋味,读出好文章,酿造出芬芳的劳动果实,将愿景变成现实,实现了一次崭新的艺术跨越,也用行动诠释了执着刻苦的意义和价值。”这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充满自豪感、满足感、钦佩感的称许,以文化情怀、艺术感悟和人生理想书写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世界。在孙晓琳的文集中,还有《刘同光的诗文书画情怀》《耕于泉上乐于泉园》《遇思入咏着手成韵》《幽兰在山谷只为馨香重》《情韵的轨迹》等都是专写同光的,只看题目就有一种入心醉人的感知,一种作为艺术人生知音的音符在闪动。

刘同光喜画花鸟,尤爱梅兰竹菊。在同光所画的兰草中,难道不深含着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浸润在内心深处的审美追求?

我认为,在刘同光所画的所有兰草中,妻子孙晓琳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一丛,最别样的那一枝,她绽放在幽静的乡间、山谷,也开放在文化艺术的崇山峻岭,还有同光兄的心中。

作为同光多年的老友、知音,我也以结识孙晓琳教授为荣,并感谢她的关心、鼓励与称扬。

以此为序!

2021.9.21于北京沐石斋

作者:王兆胜,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编辑:张玲玲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