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时代画卷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初探

2022-02-10 07:53贾慧芬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太行山八路军美术作品

贾慧芬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一、“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核心概念界定

“红色题材”通常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艺术家创作的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典型性作品。通过艺术作品描绘、记录和反映近现代的革命斗争实践、政治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红色题材”也可称“红色经典”。

本文所涉及的“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是指自抗日战争时期起,至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家创作的反映太行山区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革命精神的美术作品,主要类型有版画、油画、国画和雕塑。

二、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土壤

(一)太行地貌特征

苏轼曾在诗里感慨:“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月先黄昏”,太行山作为中国东部的一道脊梁,地跨京、冀、晋、豫四省市,地形险要,绝壁长崖,以高大险峻著称。丰富的地层岩使太行山在不同的高度、段落给人以不同的观感和体验。尤其在太行山中段,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的水平方向的多级断崖石墙是太行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景观。与南方奇秀的山体不同,太行山具有北方山脉的刚劲和雄伟气势,加之降水丰沛、植被丰茂,尤其南太行水资源富足,河流水系穿山而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自古便是美术家写生、取景的对象。

(二)太行人文传统

太行山在地理学上被誉为“华夏龙脊”,在人类学上被称为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史前时期的太行山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意象,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中国人在这里探索文明起源的奥秘,自古便在这里孕育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太行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山麓两侧古都、古城、古代驿站和村落密集,悠久的历史加之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古代建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文物古迹资源极为丰富。这样历史厚重、博大精深的太行山脉,孕育了勤劳智慧、坚忍不拔、自力更生、拼搏进取,具有开拓精神的太行人民,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红旗渠工程”“挂壁公路”“太行山隧道”,厚重的水土滋养,铸就了太行山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

(三)太行红色文化

太行山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一直移动在太行山间,八路军在太行山脉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全面的游击战,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现代的飞机大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人民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支援奉献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铸就了恒久永续的太行精神。太行山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成为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母题,通过艺术作品来再现和重塑这段伟大历史。

三、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及内容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抗战时期创作的美术作品,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美术作品。抗日战争时期的美术作品以木刻版画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油画、国画、雕塑等类型都有。

(一)抗战时期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以木刻版画为主。因为这是作为华北抗战重要支撑点和战争枢纽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思想都落后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木刻版画因其自身强大的复制能力便于在解放区开展抗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加之战争时期条件艰苦,物资严重短缺,木刻版画材料和工具艺术家能自己找到,且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因此木刻版画便成为敌后战场宣传工作主要的艺术形式。从革命指导中心——延安输送到太行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促进了太行山地区木刻版画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反映根据地建设的木刻连环画小册子,如胡一川创作的《太行山下》,彦涵创作的《张大成》等,刀法生动,线条明朗;还有在中国传统套色木版年画基础创新而来的“新年画”,这类型作品有罗工柳创作的《积极养鸡,增加生产》,彦涵创作的《春耕大吉,努力生产》等,这类题材都是为了鼓励太行根据地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支持抗战的作品;还有反映抗战必胜信念,以鼓舞人心,鼓励军、民联合抗敌的题材,如彦涵的《保卫家乡》,胡一川的《军民合作》。此外,还有“门画”形式的作品,如彦涵的《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借鉴了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将老百姓家的“门神”变成了守护他们的八路军和民兵,这部分作品充分展示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军民合作的新气象。

(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油画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太行山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美术作品以油画为主。创作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反映太行山中的革命事件、游击战争、革命英雄人物和军民关系这四类。

孙浩的《平型关大捷》(如图1所示)、王铁牛的《夜袭阳明堡机场》这两幅作品表现的就是太行山上的重要战役。在作品《平型关大捷》中,画家以低视角描绘了八路军和日寇短兵相接和肉搏的场面,很好地将平行关大捷的战斗特点和细节呈现了出来,场面宏大,构图巧妙,笔触奔放,将八路军在战争中的恢宏气势和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王铁牛的《夜袭阳明堡机场》藏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描绘的是八路军在山西代县袭击日军飞机场的经典战斗场面,用画笔向观者再现了震惊全国的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画家将突击队轰炸飞机后燃起熊熊大火的场面进行描绘,将艰巨、激烈的战斗氛围渲染了出来,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图1 《平型关大捷》孙浩 油画 407×640cm 藏于中国美术馆

以革命英雄为创作题材的油画作品有张文新的《巍巍太行》、龚森浩和龚南轲父子共同创作的《太行浩气》,这两幅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抗日英雄左权将军。《巍巍太行》这幅作品以太行山为背景,以画面左上方站在山坡草丛中手拿望远镜观察敌情的左权将军为重点描绘对象,其他八路军身体姿态各异,布局合理,呈圆弧形在草丛中分散开,展现了一幅左权将军带领士兵观察地形、了解敌情,研究和部署战役的场景;《太行浩气》则以宏伟、雄壮的太行山体为背景,用直挺、硬朗的笔触将左权将军“愿拼热血为吾华”的千古浩气描绘于画面上。

以太行山区游击战争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如罗工柳的名作《地道战》。画面描绘了在抗战时期,太行山区的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抗击敌人的场景。画面中的场景和人物安排十分考究,笔触厚重、沉稳,色调温暖,通过朴实的油画艺术语言,再现了太行山区人民用智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故事。

反映军民关系的油画作品有阎祥田的《铁流太行魂》。这幅作品现藏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品以巨大的尺幅和层叠、丰富的画面内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太行山根据地敌后军民鱼水情深,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民族力量。

(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国画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画的形式展现太行山红色题材的美术作品相对油画来说数量较少,但在表现手法方面却有全新的突破。表现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以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作为创作内容,另一种是将太行山赋予“民族脊梁”的隐喻,通过图像传递红色精神,使太行山具有特殊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

以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作为创作内容的中国画作品,如艺术家杨力舟、王迎春创作的《太行铁壁》(如图2所示)、《太行烽火》、《太行浩气传千古》等。《太行铁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作品用传统的绘画语言和现代的表现技法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52位军民男女。这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也有无名将士和普通民众。艺术家将人物的身体姿态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使众多人物与太行山势相融合,将人群化作高大的太行山体,达到了一种刚强、挺拔、坚不可摧的浮雕式艺术效果。《太行烽火》更是一幅表现手法非常新颖、独特的中国画作品,这幅作品打破红色题材美术作品较为单一化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六条屏的样式,以及当代艺术家常用的拼贴手法,打破时空限制,突破单一视点,从左至右,完整有序,在画面中依次呈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个史诗般的历史故事。这幅作品打破了红色题材作品常规的画面叙事结构,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塑造民族形象,是一幅具有独创价值的经典美术作品。杨力舟、王迎春创作的《太行浩气传千古》则是一幅以革命英雄人物的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的描绘对象是朱德总司令,背景是险峻高大的太行山。

图2 《太行铁壁》杨力舟、王迎春 中国画190×178cm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将太行山赋予“民族脊梁”和“红色精神”的国画作品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很早便有画家将太行山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五代时期的荆浩,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家范宽、郭熙、李唐都有太行山题材的名作留世。这部分古代画家主要是通过笔墨语言“师造化”,表现太行山作为北方名山独特的山体面貌。新中国成立以后,一部分中国画家笔下的太行山不再是单纯的“师造化”,而是将太行山赋予了“民族脊梁”的隐喻,艺术家通过绘画传递红色精神,太行山成为特殊的红色文化符号,艺术家用独创的具体的艺术语言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比如,贾又福的作品《太行丰碑》,画家自己曾提到过这幅作品“旨在通过描绘高高矗立的太行山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明,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四)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雕塑作品

2009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扩建需要而组织创作的的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是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太行山》现坐落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院内中轴线上,由雕塑家李象群主持创作,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下辖三师的主要将领,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曾经长期战斗、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高级指挥员、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八路军将领左权,共11人,气势十分宏大,是目前国内表现领袖人物方面人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组雕。人物布局合理,站姿挺拔,形象鲜明,却又气质各异,生动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风采。另外,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的墙壁上还有一部分用太行红花岗岩雕刻而成的主题浮雕,生动诠释了八路军抗战的艰苦历程,场面壮观。

四、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再现价值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以反映太行山地区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的叙述和赞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方式。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是图像化了的太行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实价值。艺术家在查阅、参考大量历史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二度创作,用艺术语言再现和重塑历史,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它虽然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本身已经成为历史资源,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实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行人民在太行山区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图像资料,它既是对太行山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人物的赞颂,也是对太行精神的传达与歌颂,通过作品的传播,能够发挥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

(二)精神传承价值

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不是对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具体的画面内容传达红色革命精神,引导人们通过观看作品,去了解那段革命历史故事,了解先辈舍生取义、艰苦奋斗、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深化当代人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太行精神,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五、结语

太行山红色题材的美术作品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承载着丰富而真实的历史信息,是太行人民在艰苦卓绝伟大抗战中的真实写照,同时又是艺术家对这段历史的高度提炼,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将太行精神永驻人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献意义和艺术意义。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研究太行山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一方面对激发新时代美术工作者挖掘和创新创作方式,延伸和拓展当代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宣传太行山的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对大众进行党史学习和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太行山八路军美术作品
《太行山写生》
太行山(外二首)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太行山上忆当年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