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集美工业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支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实现人才的贯通培养。当前,全国范围内已逐步在中职学校推行高职分类招生考试,福建等沿海各省已全面推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福建省中职生升入高等院校的人数占比已达95%以上。各中职学校正在探索以升学和就业双重导向的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模具专业为例,模具在制造业中被称之为工业之母,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能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确立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其中,实训教学是提高技能的重要培养模式,是各中职学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最直接的手段。基于产教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各中职学校中已经较为成熟。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从面向就业正在逐步向更基础的教育类型转变。面对政策的变化与新的需求,出现了只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而忽视技能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沿用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定位不清,不能满足新定位与新需求。
为此,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如何在保持专业的教育特色与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实训教学的改革,摸索一套适合本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加快构建与高职院校相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力。
1.1.1 学生的学情
根据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观察记录,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等问题,但他们个人意识强,思维跳跃,动手操作能力强。这部分学生通过中考的普职分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中考失利带给他们挫败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普遍缺乏信心,难以沉下心来专心学习;同时,他们心智不够成熟,对当前选择的专业认知不足。因此,单纯的应试教育并不适合中职学生。为发挥中职学生的长板,专业技能训练能让他们的手和脑有充分释放的空间,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和专业自信。
1.1.2 就读专业发生变化
以福建省为例,对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的111 名学生为样本作相关调查,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样本中97.3%的学生选择在中职毕业后继续升学。对升学后的学生再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在升入高等学校后,有73%以上学生的专业发生了变化,见表1。
表1 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后的就读专业变化
面对中高职衔接培养中专业的变化,中职阶段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考虑衔接作用,目前过于细化的专业课程或技能训练的方式不仅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1.2.1 中高职衔接不足,基础性不够明显
中职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方面既有连贯性和递进性,也有层次上的差异性[1]。现实中,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制定各自专业教学计划时相对独立,未对中高职衔接专业进行整体布局与设计,导致部分课程重复且没有层次与递进关系。据问卷显示,65%以上的学生反映高职院校出现了与中职学校重复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及适应性方面是否有层次与区别,各学校做法不一。面对新定位,中职学校还未能及时主动改变和适应,尚未构建体系化的“基础+专业”教学框架[1]。
1.2.2 实训教学模式陈旧
现有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通常有2 种。第1 种是简单以工种划分进行的实训,如钳工实训,教学中教师操作示范,学生重复训练;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专业综合素养[2]。第2 种是通过模拟实际生产项目,将不同工种的实训模块进行重构与整合,初步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的实训教学,这种模式以模拟实际生产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2],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在升学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还需进一步改革优化。
以上分析表明,以应试为主或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着力推进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建设与高职院校有连贯性与递进性的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应对策略。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是高职或本科的基础教育,实训课程体系应该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应该呈现“认知和能力递进”的阶梯路径,学生在中职、高职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综合能力,但中职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更强调基础能力的夯实[3]。因此,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中,中职学校需考虑减少直接对接专业岗位的相关内容,而增设基础性的训练,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基础扎实,为后续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能力、钳工、计算机CAD 等技能的实操能力。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专业课实训以认知和培养职业素养为核心,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中职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首要任务。中职学生未成年,心智不够成熟,对未来的就业岗位前沿认知不足,意志不够坚定。构建好的专业底层能力,是学生行稳致远的保障。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学应注重构建与专业相匹配的底层专业素养,在课程中有机融入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等相关的核心价值观。如,针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可以融入爱国敬业、7S 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劳动育人等思政元素。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设计的实训教学中需植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学生专业选择的理想信念,树立职业和专业岗位自信,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
在中高职衔接培养中,虽然中职学校的角色处于更基础的地位,但是仍然有其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凸显其基础性,也要保留专业特色。因此,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实训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具有简单技能,也要坚持产教融合,让学生对专业对应的产业和岗位有一定的认知。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部分[4]。面对学生专业发生的变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训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建立在企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瞄准中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和核心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实训课程体系[3]。
试点学校的模具专业把实训教学优化为“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实训”,实训任务基于模具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机械制图”“Auto-CAD”“钳工基础”“模具制造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构,把高职分类考试内容、模具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和劳动育人等内容贯穿在实训中。学生在项目技能训练中需完成基本的模具零件图、计算机CAD 零件图、三维建模、模具认知制造、钳工基础训练等实训内容。
以福建省的中职学校为例,中高职的衔接分为2条路线。第1 条是“3+2”模式,学生读完中职三年后直接进入合作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最后只拿高职院校的文凭;第2 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后升学的模式。其中,参加高职分类招考模式的学生会参加两次考试,第一次是理论基础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半年后参加第二次考试:专业技能测试,模具专业的技能测试大纲内容为机械制图。根据这两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训教学安排时间有略微不同,但教学基本策略一致。
为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与高职阶段的技能知识实现递进,助力高职分类技能测试,将“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一次理论基础考试之后、技能测试之前,为期5~6 周,同时由3 名专业教师分组协同指导。实训地点安排在理实一体化的模具实训基地,如图1 所示。
图1 实训场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实训”课程将表2 中的中高职衔接内容贯穿其中。在实训课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针对模具企业实际的冲压产品,每个小组需了解模具零件的设计,完成模具零件设计图、计算机CAD 二维和三维制图、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钳工等岗位任务。最终,完成整套模具零件的零件图和基本完成模具制造工艺的加工流程。针对学生中高职的衔接与未来就业,经过试点学校两学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模具实训教学安排简明表见表2。
表2 模具实训教学安排
实训最后,各小组汇报展示本组的实训过程及小组协作情况。成绩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打分等多维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如图2 所示。
图2 模具实训教学评价内容
在试点学校通过近两学年的实践教学,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具专业实训教学项目降低了专业技能训练难度,注重夯实基础与高职衔接,相较于单一工种或单纯以就业为主导的实训模式,内容上以设计模具零件图纸及其应用加工为主,与高职招考对接,同时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实训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规范性和职业素养等底层能力。
通过对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回访、记录表明,实训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提升了自身的参与感与职业使命感。在清晰的学习目标下,以团队的形式协作,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工作流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训练上得到有效提高。根据试点学校模具专业2019 级学生成绩数据显示,高职分类技能考试的平均成绩相较上一年度提升约10%,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式的中高职衔接的实训模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整合,学生的基础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更加扎实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实训教学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在中高职一体化培育的大环境下,试点学校模具专业与时俱进,探究新时代下中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的策略与模式,对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发现中职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索实训教学的新模式。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与内容应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实现能力递进关系,同时在专业大类中有一定的贯通性;在中职的实训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注重夯实技能基础,坚持产教融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实训教学,以就业和升学为双重导向。试点学校的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以企业工作项目引领,内容涵盖高职分类招生考试大纲、模具制造基本技能、岗位要求、课程思政、职业素养等要素,安排在理实一体化的模具车间进行。通过教学实践,该模式下的实训教学内容契合高职招考大纲要求,与高职教学内容实现知识递进,夯实了学生的技能基础,同时与专业岗位要求相适应。此外,试点学校正在针对实训教学改革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开发方面不断努力,促使教材和教法与时俱进。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应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凸显其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实现能力递进关系;同时,瞄准职业岗位,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树立职业自信,为中国制造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