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国
在汴河和濉河交汇处有个青阳古镇,镇上西大街就是姚家染坊所在地,搁现在就是印染厂。古代上层士人的服装均以红紫黄等颜色来显赫荣华富贵,而工商、皂隶、屠沽、贩夫、农民多穿白衣,则现寒酸卑贱,那白衣,无异于囚徒穿上的囚衣。即便到了清末民初,这种现象还很普遍。
到了民国、抗战时期,姚家第六代掌门人姚公安,把这个百年老店规模已经扩大了一倍。底层人多想把白布改变一下颜色,因为白布不仅表示地位低下,也与死丧有关,白幡孝带那就是白色恐怖。于是姚家染坊的大锅一直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白的进去,黑的出来,一院子挂满布匹,乌压压飘飘荡荡。
1939年,青阳地区来了新四军,军队不仅步调一致,服装颜色也要一致,而且必须有利于野外掩蔽。那时部队能搞到白粗布已经万幸,这白布给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还能混过一个冬季,放在淮北大地就是给敌人做靶子,即便没有办法做成迷彩,也得把白布染一下,好与田野、夜色相协调。当时新四军是灰蓝的军装,这颜料已经不是古代那样,靠植物果皮枝叶或矿物质提取,现在已经有了化学染料,容易着色还不易掉色。
成千上万的军人来到洪泽湖西岸,不仅生存是个问题,军装染色也是个问题。眼看来这里快两年了,穿来的军装都破得不能再穿。当地组织闻讯来报,说青阳有个姚家染坊可担当此任。于是新四军四师九旅供给部一个叫刘茂生(音)的人来到姚家染坊。姚老板耳朵有点聋,“姚聋子”满大街男女老少皆知,还把染坊说成是“姚聋子染坊”,俗话说一聋三分痴,人们都不同他一般见识。但刘茂生一席话说得姚公安耳聪目明,这可是大买卖。于是,部队常在深夜里把布匹用船装来,夜里洗染。姚公安感觉不对劲,为什么非要晚上?原来镇上有日伪军上千人,4个城门日夜把守,这些布小鬼子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姚公安明白事理,很快知道这是给新四军干事,打小日本,也就不说二话,就算杀头也在所不辞。为了满足印染军装需要,部队还通过地下交通线从扬州买来化学染料,指导老姚配方,下料。这样一来,布料颜色更贴近大自然,效率也大大提高。天色微明便用打鱼船把布料折叠封闭,运往洪泽湖边的龙集新四军服装厂。由于老姚给外人印象就是“一聋三分痴”,小鬼子也以为这样的人不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也就对他没有什么戒备。这样,直到投降,日军也没发现这里是新四军地下印染厂,后来还成为中共的情报站。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印染纺织工业也在长足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姚家染坊就完成了使命。然而,它毕竟是泗洪县青阳镇工业的一个历史记忆,更难能可贵的还是一个“红色”染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