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师竹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苏北。此时,面对咄咄逼人的国民党顽军,中原局及华中总指挥部凭借黄桥战役胜利的高涨士气,准备一鼓作气拔除顽军韩德勤部在苏北的最后大本营曹甸。按说,黄克诚新来乍到,应该闭口不言。然而,深思之后的黄克诚出于对党的忠诚,还是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贸然对曹甸发起进攻。
可惜,领导没有采纳黄克诚的建议。是年11月,黄克诚奉命率部开赴前线,指挥作战。曹甸周围都是水田,部队进攻受阻。黄克诚当面向陈毅建议:“部队应该暂时撤退。在敌人4 个据点间构筑工事,切断敌人的联系。然后,一一分隔包围,予以歼灭。”陈毅迅速把这个意见汇报上去,但中原局和华中总指挥部认为,“这个战术耗时太长,断不可取。”最终,八路军和新四军伤亡了2000多人,也未能攻下曹甸。
战后,中原局和华中总指挥部认定黄克诚“作战消极”。黄克诚申辩无效,被撤销了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职务,只担任第五纵队政委。1945年,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奔赴东北途经山东,陈毅坦率地向黄克诚致歉:“过去我也有批评错的时候,请你多见谅。”陈毅敢于认错的勇气,让黄克诚对陈毅更加敬佩。
据史料记载,黄克诚一生有10次意义重大的为党为民仗义执言。1959年7月庐山会议上,他直言不讳赞同彭德怀的看法,不因劝说或牢狱之灾的暗示而屈服,坚持捍卫真理,希望党修正错误,真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黄克诚敢于冒犯上级的禀性始终不可撼动。早在1930年,他就痛斥“立三路线”,认为“红军攻打中心城市就是以卵击石,正确的做法就是发展根据地,壮大自身实力”。当时,黄克诚只是一个支队政委,他的观点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勒令写出检查并承认错误。黄克诚不肯屈服,结果受到打击。事后,彭德怀劝他少说话,他说:“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我也不干!”彭德怀不无忧虑地对他说:“你这样下去,就算不被杀头,也迟早会被赶出红军的!”黄克诚毫不退缩:“我有眼有嘴,看见不对的事,为什么不说?我要是不说,就算他们不杀我,我也会被活活憋死!”
不怕被赶,不怕杀头,坚持“我行我素”,一生九起九落,依然铁骨铮铮,黄克诚敢于直言的勇气令人敬佩。即使在仗义执言后屡遭打击,也从不违心屈服,信仰未有丝毫动摇,一生坚持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全在于他忠诚为民的追求所驱,凸显的是共产党人特殊的政治风骨。毛主席曾经说:“在党内,黄克诚是最爱提意见的人,上至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中共中央在他的悼词中说,黄克诚“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黄克诚永远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一位新四军三师的老战士曾经坦言,共产党无论打江山,还是守江山,永远离不开黄师长这样的真汉子。当你听到了群众呼声,看出了问题,是选择明哲保身三缄其口,还是选择为人民利益仗义执言,这分明是检验党员初心、公民良心的一块试金石。
窃以为,当年陈毅向黄克诚当面检讨的事儿值得一些领导干部深思。一个班子也好,一个单位也罢,存在不同声音很正常。只要不是恶意攻击,不是故意拆台,民主集中制中的“七嘴八舌”,总比个人权威下的“一致认为”更有生机活力。包容不同声音,并善于从反对的声音中集思广益,不仅体现了领导者的决策水平,也是领导者胸怀和格局的一个标志。退而言之,有民主集中制摆在那里,你又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什么可怕的呢?
作为单位领头者,对不同声音应当做到有容乃大、静心倾听;作为一般人,则应出以公心、敢于直言。倘若这两方面做到了有机融合并长期坚持,还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你那里落不到实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