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录(甘肃:临夏市城郊镇肖家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科学教师已经明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把探究作为教学核心,不断开发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科学探究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所欠缺的知识点,完善自身不足的教育活动。小学科学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往往都忽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掌握,而注重于“主科”科目的教育教学。而且,基于科学科目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思考探索环节多的特点,教师有时难以把握教材核心,无法将自身的教学框架系统化,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学生往往也对科学知识摸不着头脑,大大降低了自主学习积极性。另外,科学专业教师数量有限,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匆匆上岗,专业并不对口,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欠缺,不能将教材内容精简化,无法掌握教学重难点,因而无法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部分学校科学实验设备简陋,场所狭小,甚至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缩减课外探究学习活动。所有这些,使得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无法落到实处。科学学科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教师需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部分学校并没有规范科学教师的教学制度,非专业的科学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未能利用多媒体设备优化课堂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对长篇的文字类知识提不起兴趣,上课思想开小差,导致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师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工作中,引领学生利用科学设备自主探究科学奥秘,可以增加学生对世界、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科学知识,会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记忆,他们在通过自我动手获得成果的同时,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会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在自我探究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验证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升自己分析和推理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可以感受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探究的价值意义,也在不断探究中扩展自己的思维度,学会多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难免遇到问题,而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文化的核心精神,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科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探究教学手段展开策略分析。
科学本就贴合日常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奇特现象,鼓励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实际入手,从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出发学习和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教师还要结合小学生独有的生理和个性特点,从他们平常的关注点出发,先吸引其注意力,再结合实际讲解科学知识点。学生觉得上课有用了,知识有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教师要牢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科学课本来就是抽象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具象的认识,课堂导入即使再有趣也无法保证课堂内容的顺利展开。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将知识落实于实际,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和反思生活中的奇异现象,通过认真探索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实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叙述的知识形成的原理。这样,科学课也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动手探究的良好习惯,综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对于“科学联系实际,距离贴近生活”教学策略的实施,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科学教材《沉浮与什么原因有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两杯水:一杯纯净水,一杯盐水。再准备一些学生经常用的橡皮、泡沫、石块、粉笔等体积大小相同的物品,并对这些物品进行编号处理。教学中,教师可将这些物品按照编号依次放在纯净水和盐水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在同一杯水中的沉浮程度;或者让学生观察同一个物品在不同水中的沉浮程度,并引发学生思考。这种小实验直观展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物品沉浮受什么因素影响,给学生以启迪,锻炼学生的大脑思维,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最好的导入。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知识的真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动手探究,手脑共用,既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发散看待问题的角度,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回答问题永远没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效,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想着解决,才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究时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会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科学教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选取班级里一位力气大的学生和两位力气小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工具是一根绳子。其中力气小的学生手上涂抹一些白色粉末,最后的比赛结果是两个力气小的学生获胜了。这时所有学生都是你看我、我看你,充满着大大的疑惑。有些学生还会提问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师再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轻松认识到白色粉末在拔河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的奥秘,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学以致用。
科学教育不只是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科学实践不只是教师的实践,更应是学生的实践。但是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其一个人可能无法独立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因而采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展开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学生共同思考和实践直至完成任务,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在组内外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思维锻炼、动手实践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科学知识也内化为了学生的情感与能力。
以《蚂蚁》一课的探究性实验为例。要正确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独自完成实验有困难,这就需要学生的通力合作。多个学生分别完成对蚂蚁身体一部分的观察,然后交流汇总,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察报告,才能更快更迅速地完成课堂实验任务。而且,认识蚂蚁身体结构是一个大的任务,从哪里出发,从哪里入手,对于知识储备一般、没有接触过的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发布任务清单,引导学生从学习出发,先基本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有哪些,再分工合作。而且,有任务要求,才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活跃度才能得到提振,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动手能力有限,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与科学知识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要采取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教材知识,并能对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