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微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

2022-02-10 05:42朱小琴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种子科学探究

◇朱小琴(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小学科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的、进阶的科学学习和躬行实践才能实现。“生态微景”是由动植物、土壤和水体、容器及配件构成的有主题的微型景观,其特点是材料易选、操作方便、适合创新。以“生态微景”为切入点,设计与课堂相配合的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过程。“生态微景”项目能促进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任务驱动就是以任务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意义的任务,既能指向科学探究的目标,也能驱动学生积极投入。“生态微景”任务要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科课程目标提出,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材为教学提供了统一的素材、统一的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地方资源、季节特点等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对教材进行适切的处理加工、拓展延伸。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用种子繁殖》一课,学生在了解了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之后,对龙眼、火龙果、猕猴桃等水果种子的萌发特别感兴趣。“火龙果的种子能长出新苗吗?”“猕猴桃的种子是果肉里面黑色的小粒吗?”……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们提出巧造“水果种子变森林”的“生态微景”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平时随便乱扔的水果种子,开展有意义的探究。

(二)紧扣学生兴趣爱好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校园中经常可见,学生对一条小蜗牛进行围观、对一个蚂蚁窝长时间观察、为一条毛毛虫“变身记”争论不休……“生态微景”任务的提出,要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昆虫”单元,为了更好地完成“能通过饲养昆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等单元目标,我们提出巧造“我为昆虫安个家”“生态微景”任务,引导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昆虫安个家,在饲养、观察、研究昆虫的过程中完成单元目标。

(三)紧贴时代关注热点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为了让学生从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生态微景”任务的提出还可以紧贴时代热点。如,近年来,人们一直被PM 2.5的问题困扰,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学结束后,学生认识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要自己动手,巧造心中的“生态微景”,用来装扮教室、装扮居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为了让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环境、关爱环境的行动中来,学生还发出了“百千万绿色大行动”“生态微景”倡议,邀请身边的学生、教师、家长一起参与到绿色大行动中来。

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动手之前先动脑”“一个好的作品来自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制订既不是学生异想天开的幻想,也不是没有创意的随意画,而是要在主题创作、场景创设、材料限制等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所以,“生态微景”的方案要引导学生在资料调查、方法指导的基础上,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构。

(一)资料调查是基础

“生态微景”有艺术性,更有科学性。“生态微景”涉及动植物生存环境、动植物生长、动植物繁殖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走访花圃基地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了解植物栽培、种子繁殖、昆虫饲养等基本要求和方法。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的方式,知道苔藓喜好阴湿环境,对于光照要求不高,散光照射就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通过走访花鸟市场,了解到蟋蟀饲养温度在25℃左右为宜,当气温过于干旱时,早、晚要适当喷些水保湿。这些资料的获得为“生态微景”的成功制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构景方法巧指导

“生态微景”的主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生态微景”空间布局应该注意什么?“生态微景”与一般的小制作有什么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构景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线下共同讨论、共同合作。如,“生态微景”主题可以从童话故事和古诗诗句中选择,“生态微景”布局要注意主次、疏密、高低、远近、争让、露藏、动静等关系;线上采取案例分享、相互启发,如,“可以听的微景”“瓦苇植物造景”“永恒之莲造景”。

(三)自主设计显创意

“一盆一世界、一盆一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制作“生态微景”的最大乐趣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喜好,遵循景观构成的“整体性、趣味性、开放性”构景要求,自定主题、自造场景、自塑造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创性。学生有了创意方案后,还需有机会交流,充分表达内心的“童话世界”,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相互学习,相互完善。

三、科学实践,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亲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生态微景”的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科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经历过程,用作品加以展现。

(一)面向生活,巧选材料

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从生活入手。“生态微景”本着“废物利用”原则,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选择材料。容器可以选择身边废旧的石槽、瓷盆、饮料瓶、食品罐、鸡蛋壳等。如,有学生利用多个鸡蛋壳设计了组合造型;有学生利用牛奶罐设计了立体造型;有学生选择了妈妈不穿的高跟鞋。植物可以选择乡间田野的野花野草,山间阴凉处的苔藓、蕨类;小动物可以选择小蜗牛、小蚂蚁、金龟子等易观察的小动物;小配饰可以选择小石子、小玩具、小挂件等。

(二)动手创作,实验探究

“生态微景”创作既是驱动性任务的结果化呈现,又是学生实验探究的显性表达。学生在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创作结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容器中的泥土应该放多少?种子应该埋多深?螳螂的卵是放在泥土上面,还是放在草丛上面?……教师应该抓住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商讨解决的方法。如,种子应该埋多深?学生通过讨论,决定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把同一类种子分别埋不同的深度,或者把不同种子埋在相同深度,然后观察对比,用数据说话。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创作中得以展现。

(三)坚持观察,形象记录

观察记录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依据。“生态微景”创作完成后,需要学生管理呵护、观察记录。如,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昆虫一生的变化……我们改变传统的记录方式,让学生用拍照、视频、画画等多种方式来记录变化和感受。每次“生态微景”创作,教师都亲力亲为,一起参与。只有这样,当学生记录中出现问题时,教师才能及时把脉指导。

四、完善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信心

评价学生最根本的是评价素养。“生态微景”评价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探究过程展开自我调控和改进。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由单一的教师评,拓展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社会点评,多角度多层次获得评价信息。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完成度及主动性进行反思;学生互评是针对其他学生的想法、做法及效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家长参评是家长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感兴趣、是否足够投入、是否合理等方面给予督促;社会点评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投票评选。如,“十佳生态微景评”就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学生从微景作品、微景创意、微景感悟三方面,用照片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社会成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投票评价,最后根据票数的高低进行评选。这样的社会点评点击率会高达几万,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生态微景”评价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对学生在创作微景活动中的方法、态度、效果等情况给出综合评价与指导。如,通过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作品介绍、作品展示、作品应用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实验小论文、最佳“生态微景”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观察评定、问卷调查、方案分析、作品展示。

(三)评价过程全程化

“生态微景”创作属于中长周期科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也会随着困难的出现而放弃。这就需要教师关注整个过程的评价:制作前要关注学生制作方案设计的评价;制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家长支持程度、学生作品完成度等评价;制作后要关注学生观察记录、作品展示等评价。过程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如,我们选择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展板展示,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选择记录规范、记录新颖的记录单,拍照在班级QQ群、微信群展示,促使学生坚持完成过程记录;选择遇到困难能克服解决的学生为大家介绍经验,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作为知识的科学可能会被遗忘,而通过“生态微景”所形成与积淀的科学方法、思想与精神等将持久地发挥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生态微景”项目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都能享受成功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真正地深入科学世界,综合提升科学素养,让科学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种子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桃种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可怜的种子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