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甘肃:宁县春荣镇金曹小学)
现在,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通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学科本身包含着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只重视提升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只注重对课程知识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由于缺乏劳动意识,难以提升对劳动的认知程度,没有很强的劳动意愿,并表现出不愿参加劳动的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科学教师需在确保课程进度的基础上,向学生灌输劳动意识,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在动手动脑、积极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结合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是科学教学应承担的学科责任。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学生学习并继承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能够在生活中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同时,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氛围,并通过劳动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热爱劳动,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劳动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现在,由于物质水平提高、劳动机会减少,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还容易养成浪费的习惯。而通过参与劳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在生活中学会勤俭节约。
首先,对文本资源进行挖掘。在目前流行的各种小学科学教材中,都包含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着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师通过这些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保持正确的劳动态度,实现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但是这些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并非单独存在于某个单元中,而是蕴藏在教材的多个细节里,教师可以在讲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根据目前最新版的科学教材,其中显性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在实验课以及技能训练课等方面。比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和酒精灯等工具,这就是对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科学教材中还蕴藏着许多不易被发现的隐性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在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劳动的小故事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非单独存在,其作用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只是在教育形式和角度上有所不同。教师在面对这些教育内容时,可以根据当时的课堂情况合理使用。
其次,对课外资源进行挖掘。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习探究的方式进行。因此,科学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在教室中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还要尽可能把科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蕴含科学知识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实际上蕴含在自己身边,提升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科学知识时,可以在其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精神的高尚之处。比如,在教学到“探索宇宙”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学生讲解基础的科学知识。随后介绍我国科学家为取得这些成就付出的艰辛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着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和劳动者,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伟大之处。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向学生灌输崇尚劳动、乐于劳动的思想观念。此外,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会前往公园、科技馆等场所探寻科学知识。教师也要敏锐地发现这些事物背后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并适时借机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劳动态度,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资源以及课外资源进行整理,寻找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做好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更加系统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劳动教育的重心也应当放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有着教学目标较为集中的好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同一空间当中,并且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便于教师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讲解小学科学知识时,要尽可能讲解透彻,并且关注劳动方面的元素,当教材中出现劳动教育的资源时,教师要及时借此机会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在科学探索中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洗衣服”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洗衣服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后,借此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洗衣服也是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洗衣服,不要麻烦父母。通过这一方法,在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其次,利用科学实验探究这一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和劳动都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是十分可行的。而且,小学科学实验都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到“斜坡”这一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斜坡的实验。首先,需用部分土壤构成斜坡、楼梯和上坡。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从校园内取回部分土壤以供实验所需,让学生在搬运土壤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搬运土壤更省力,让学生走在不同地形上,自行探索选择哪种搬运方式。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和搬运土壤的实际感受进行总结,会发现斜坡这种地形更省力。经过此次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会加深对斜坡这部分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还会对经过自己劳动所取得的试验成果感到满足。这种情感,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劳动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提升劳动技能。
最后,通过实践教学开阔学生眼界。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以及科学课程本身具有的探索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往往需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一过程也可以融入劳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所学内容为学生制订探究任务,让学生前往工厂、农田以及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对农田进行调查研究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同农民伯伯展开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田地劳动的流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同时,通过观察农民伯伯的劳动,学生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另外,工厂一线工人所具备的工作经验是远远超过教师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与一线工人进行交流,并观察工人的生产工作过程。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为了促使教师积极完成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需将劳动教育的成果记录到教师的评价指标中。同时,还应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后等多个阶段,做好劳动教育的准备,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严格遵守,以此确保教学效果。其次,就学生而言,学校要不断完善科学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从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技能的学习以及最终的劳动成果等多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当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着显著区别,有关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以及习惯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而要让学生长期处在劳动精神的氛围当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评价标准中要设立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学校不能只重视最终的学习成果,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不易,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中的劳动元素,不但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索,发现科学奥秘,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其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