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苏尔·努尔麦麦提 麦哈巴·萨迪克 范雁东 排日哈提·局麦 冯 妍 罗 坤
腰椎椎管内肿瘤可产生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及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等症状,首选手术治疗[1]。经皮微通道入路通过逐步扩张通道并牵拉椎旁结构,显露病灶,术中工作通道在固定臂上保持相对固定,可进一步保护椎旁组织因过度牵拉导致的损伤,术后恢复快[2~4]。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采用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3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符合腰椎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偏侧生长、病灶小于3个节段,影像学显示未侵入椎间孔及椎管外、脊柱稳定性良好。排除标准:病灶侵蚀椎体、侧块关节或周围骨质、合并严重腰椎失稳,失访。
本文纳入符合标准的腰椎椎管内肿瘤37例,其中男18 例,女19 例;年龄42~81 岁,平均(58.94±10.38)岁。腰椎MRI示硬膜外肿瘤4例,硬膜下肿瘤33例(7例为囊性占位)。病变节段:L1节段9例,L2节段14 例,L3 节段3 例,L4 节段9 例,L5~S1 节段2例。腰背部疼痛伴下肢麻木22例,下肢和臀部感觉异常合并下肢运动障碍10例,大小便功能障碍5例。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需垫高腹外侧以增大椎间隙。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注射针头穿刺,通过C 型臂X 线机确定切口位置。棘突旁开2.0~3.0 cm 处平行于后正中线切开皮肤,切口长约2.0 cm。切开皮下组织,分离肌肉,采取脊柱旁正中工作管道系统,将扩张工作通道一步步钝性分离。在工作通道的引导下安装手术通道装置,并通过固定链条和固定棒固定于手术台。X线透视再次确定通道位于病灶节段的椎间隙处。显微镜下钝性分离椎板表面及椎板间隙黄韧带表面的软组织。磨除棘突近椎管周围和上位椎板下缘的骨质,椎管内的黄韧带一并切除,以进一步显露椎管。纵行切开病灶节段的硬脊膜并悬吊,显露肿瘤后先行囊内减压或分块切除,将蛛网膜、脊髓和神经根与肿瘤包膜界面分离开,以免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损伤神经和血管。肿瘤完全切除后,彻底止血。使用无损伤缝合线严密、连续缝合硬脊膜。彻底止血后,退出手术微通道,术区留置皮下引流管。
术后5 d 内适当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减轻脊髓水肿,个体化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指导病人卧床时下肢的功能锻炼,1 个月内佩戴腰围外固定,3 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弯腰提重物等。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前与术后1 周、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时长85~140 min,平均(102.00±18.07)min。术中失血量20~60 ml,平均(43.75±6.03)ml。术后佩戴护腰下床活动时间3~7 d,平均(4.5±1.34)d;住院时间6~10 d,平均(8.7±1.6)d。22 例术后7 d腰背部疼痛伴下肢麻木症状明显缓解;10例下肢及臀部感觉异常症状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下肢肌力恢复正常;5 例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后6 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脊柱稳定性下降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神经鞘瘤20 例,脊膜瘤4 例,先天性肿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6例,神经根囊肿5例,肠源性囊肿2 例。术后1 周复查腰椎MRI 示椎管内肿瘤完全切除,脊髓和神经根所受压迫解除(图1)。术后6 个月,复查MRI 未见肿瘤复发。术后1 周、3 个月及6 个月,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均明显改善(P<0.05;表1)。
图1 腰4 椎管内肿瘤经皮微通道入路显微镜下切除术前后MRI表现
表1 本文37例腰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ODI的比较
较常见的椎管内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脊索瘤及骨转移瘤等[5,6]。脊髓位于狭小的椎管里面,再加上脊髓被相应节段的齿状韧带和神经根所牵连而相对固定[7],代偿和适应能力受限,容易出现刺神经激症状,产生疼痛、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目前,手术仍是目前治疗椎管内肿瘤最有效的方式[1,8]。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和经皮微通道显微手术,也有神经内镜手术的报道[9,10]。半椎板入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脊柱脊髓手术方式[11~14],需要咬除一侧椎板、部分棘突以及棘上韧带结构,才能够完全暴露肿瘤,会部分破坏椎体结构,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大,还会导致脊柱不稳定等[2,10,15]。为了确保脊椎结构功能的稳定性,有学者认为,术后进一步行椎板原位再植手术可改善稳定性[16],但是仍然有导致椎管狭窄的风险。此外,术后需长期卧床,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17]。
我们采用经皮微通道显微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37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脊柱不稳、脑脊漏液等并发症;另外,与文献[18]报道的传统开放手术,本文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较短。本文结果还显示术后1 周、3 个月及6个 月VAS 评分、JOA 评分及ODI 明显改善(P<0.05)。这表明经皮微通道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良好。
结合本文病例,我们总结的经验如下:①经皮微通道能够快速提供更为清晰的术野,准确暴露病灶位置,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切除肿瘤。②经皮微通道治疗方式只需要钝性剥离一侧椎旁结构,显露一侧椎板,磨除部分椎板骨质结构,不损伤韧带和周围附着结构,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椎体及椎旁正常的解剖结构,有效稳定脊柱,与此同时减轻手术创伤[19]。但是,由于操作空间狭小,暴露范围有限,限制手术操作。近年来,微通道入路神经内镜手术逐渐取代显微镜下手术[9,10]。一方面,神经内镜技术可提供距离更近、照明较好的全景术野观察,另一方面解决了显微镜下手术产生的盲区,利用不同角度内镜,充分发挥内镜的灵活性和多视角观察特性,可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视野,可更好地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结构,从而保证了最大程度上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20]。
同时,我们认为需注意的是:一是,为保证经皮微通道入路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需进行准确定位。如定位出现偏差,术中难以找到病灶,需延长切口,加大创伤,失去微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脊柱生物力学将会被破坏。本文37例术前用C 型臂透视,准确定位后画线,再开始手术,未出现定位错误导致手术失败的情况。二是,术者需经过严格通道下手术训练,熟知相关神经系统解剖,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操作技术等。
综上所述,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