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彬,李康养,林宇生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骨关节科,广东深圳 518052]
股骨转子下骨折通常是指小转子以远5 cm以内的骨折,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骨折[1]。其中的SeinsheimerⅤ型主要是指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为股骨转子下骨折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复位困难,手术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2014年9月—2019年1月本科采用锁定钢板治疗16例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交通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4例,跌倒摔伤1例;年龄25~64岁,平均(46.19±12.85)岁。纳入标准: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为Ⅴ型,手术方式选择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排除标准:(1)开放性骨折;(2)病理性骨折;(3)陈旧性骨折;(4)使用髓内固定系统。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168 h,平均(99.75±51.98)h。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所有患者或其直系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取牵引床上平卧位,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后,健侧肢体屈髋外展外旋放置在托脚架上,患侧肢体纵向牵引并内收内旋,先行转子下骨折复位,再行转子间骨折的初步复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体表标记大转子及股骨干长轴,沿体表标记取股骨外侧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及股外侧肌筋膜,钝性分离股外侧肌,暴露转子下骨折,直视下用点式复位钳复位较大的骨块或螺旋形骨折,尽量避免剥离股骨内侧、破坏血运,克氏针或拉力螺钉临时固定转子下部位,再行转子间骨折复位。取合适长度的锁定钢板,顺切口插入,贴服后近端沿股骨颈下缘打入1枚克氏针,确定钢板高度位置,再参考体外同样形状的钢板,切开最远端螺孔皮肤及软组织,拧入套筒,确定钢板的前后位置,位置满意后,设计近端空心钉、皮质骨拉力螺钉、锁定螺钉分布,并钻孔拧入。此过程需反复透视,确保骨折复位及维持。冲洗切口,逐层缝合。
术后常规追加抗生素1次,术后12 h恢复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方案,尽早拄双拐下地患侧不负重行走,6~8周后开始部分负重,随访期间根据X线片骨痂形成速度决定完全负重时间。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髋关节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其中髋关节Harris评分包括疼痛评分(44分)、功能评分(47分)、关节活动度评分(5分)及肢体畸形评分(4分)。总分≥90分为优;总分80~89分为良;总分70~79分为中;总分<70分为差。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资料呈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切口长度10.4~15.3 cm,平均(12.50±1.45) cm;手术时间 100~160 min,平均(133.75±18.21)min;术中出血量 300~600 ml,平均(493.75±83.42)ml;术后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积极换药处理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52±5.0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0个月,平均(7.88±1.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及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末次随访 VAS评分 0~2分,平均(0.50±0.63)分,ROM为124°~145°,平均(135.88±6.30)°,髋关节Harris评分,总分73~95分,平均(88.19±6.28)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75%。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患者,男,34岁,右侧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 1a,1b:术前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SeinsheimerⅤ型 1c:术后2 d髋关节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 1d:术后5个月髋关节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股骨转子下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10%~34%[2],常见于年轻人的高能量损伤和老年人的低能量损伤。股骨转子下区域为转子间松质骨和骨干皮质骨之间的移行区,血液供应相对脆弱,局部应力高度集中,压应力、张应力、扭转力相互交织,负重时肢体需承受数倍于体重的应力[3]。另外,髂腰肌可引起骨折近端屈曲和外旋,臀中肌可引起骨折近端外展,股四头肌、腘绳肌和内收肌引起股骨远端内收和股骨干的短缩[4]。肌肉牵拉的不平衡,导致此处骨折移位明显,尤以SeinsheimerⅤ型骨折处理起来最为棘手。
通常认为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的基础在于解剖复位和手术固定,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身体虚弱、无法耐受手术者,预后普遍较差,不良结果概率高达50%[5]。目前手术的争论多在髓内和髓外固定的选择上[6],因生物力学中心固定优势,通常髓内固定是四肢骨干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案[7]。Beingessner等[8]研究报道高达58%的股骨转子下骨折需要通过切开操作实现解剖复位。SeinsheimerⅤ型骨折作为不稳定难复型转子下骨折,单纯闭合复位失败率高,相比之下,髓内钉操作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随着髓外固定材料设计的更新和操作的微创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并尝试使用锁定钢板固定[9,10]。
通过本组收治的16例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进一步加深对锁定钢板的认识:(1)术中剥离采取有限显露模式,符合BO理念,未对有软组织相连的骨块行完全游离,复位较大骨折块时使用点式复位钳操作,减少对局部血运的破坏,且主要操作局限在股骨外侧,未过多向内侧做环形剥离;(2)注重股骨压力侧骨质的重建,通常认为股骨外侧钢板主要在外侧发挥张力带作用,内侧骨皮质的不连续会极大程度影响髓外固定效果,导致髋内翻、内固定失效的发生。因此作者在手术过程中对内侧皮质骨块移位的处理,使用骨钩、点式复位钳辅助复位,临时克氏针固定,重建内侧支撑;(3)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的设计,可以同时兼顾到转子下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和既往的动力髋螺钉系统相比,锁定钢板提供了内支架模式,与骨折端形成了角稳定性复合体。朝向股骨颈方向的3~4枚空心锁定螺钉,可以更好地提供股骨头颈区域的把持力和抗扭转力。
综上所述,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Ⅴ型骨折复位困难,锁定钢板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