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视角观察云服务行业应用现状与发展

2022-02-09 14:30王成峰吴晓翠穆春阳孟刚江文慧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云服务行业厂商

王成峰 吴晓翠 穆春阳 孟刚 江文慧/文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加速,企业上云、用云成为主流趋势,各个行业云应用并不均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视角来看,云服务在各个垂直行业的差异化应用更能反应出当前行业发展现状。

一方面从供给侧来看,研究厂商基于自身行业理解和技术积累为满足不同行业客户需求所提供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厂商会不断调整技术策略、产品策略、市场生态策略来适应需求侧的诉求。

另一方面从需求侧来看,更加强调云服务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形态,包括在基础资源层、平台资源层、应用层上的明显行业属性差异。

云服务行业实现概念到技术栈升级,强调服务思维阶梯式跃进

“云”概念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基于“共享”“虚拟技术”等关键理念而成型,90年代晚期出现厂商“云服务”实践,例如,率先应用SaaS模式的Salesforce与Concur。2006年Google正式对外推出主打数据服务与服务器基建的“云计算”概念,2008年AWS发布当家产品EC2,虚拟服务器与IaaS模式走入大众视野。Google同年发布Google App Engine为Web应用开发提供PaaS服务。随后微软、IBM等厂商入局以及OpenStack等项目,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与企业开始投入使用,以IaaS、PaaS与SaaS三类交付为主的云服务行业渐成。如今,云服务行业随着技术栈不断升级、云架构走向多云的趋势,持续迸发新活力。在厂商服务理念与使用者认知升级的背景下,向定制化、行业标准化专业服务进阶。

过往云服务行业的讨论集中于技术层,如PaaS容器技术、编排引擎框架等选择,分布式缓存的加入等。技术栈思考有助于不断拓展云服务的应用能力与场景承载力,但对多数企业客户而言,技术栈并非焦点,其更加注重产品方案与自身业务的匹配程度,尤其是在云原生与容器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云服务的重点正转向提供针对特定行业的组合式解决方案。行业云基于特定行业的服务能力组合,相较以往单套SaaS、PaaS或IaaS而言,突出优势在于充分考虑行业特征,为合作伙伴提供契合度更高的云解决方案。针对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将服务的重点转向企业业务流程与内部运转的优化与重构,大幅提升自身服务价值。针对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方案迭代,免去企业频繁的采购与实施负担。

各行业云服务应用渗透率和业务应用场景差异化明显

在技术进步及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云服务在各行业的应用逐渐深入,行业客户纷纷开始进行业务迁移上云和数字化转型。在当前云服务行业应用发展历程中,各行业应用并不均衡,其中云服务通过赋能泛互联网行业业务管理、营销、供应链管理、数据中台、基础资源等各个环节,市场占比较高,达到27%左右。政务在政府鼓励下加大相关IT支出,上云速度持续加码,占比为17%左右。而金融行业自身信息化程度高,在私有云的部署上应用能力较强,项目金额占比为11%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2021年中国云服务各行业市场规模占比

互联网渗透率较高,医疗和工业渗透价值有较大发展前景

重点分析云服务在各行业整体渗透情况及云服务在该行业的应用价值,其中云服务在行业的应用价值主要指在行业业务环节的应用深入程度及对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和应用效果,基本通过主流产品发挥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云服务在泛互联网、零售、政务、金融渗透相对较高,且对于行业的赋能价值较高,而汽车、医疗、教育的上云节奏相对较慢,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2021年云服务行业应用成熟度模型

业务管理环节云服务渗透率较高,研发和核心系统有待加强

针对各行业主要业务环节,研究细分应用场景,云服务渗透率和应用成熟度,并将各环节渗透情况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展示。从研究结果来看,各行业在不同环节渗透率均有所差异,泛互联网等数字原生行业具备上云的先天优势,在各个环节应用更为成熟。而非数字原生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在研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有待加强,金融和政务等合规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在核心系统的应用上较低,从传统软件迁移上云较为谨慎,目前渗透较低,如图3所示(见下页)。

图3 2021年云服务行业应用特征模型

按需合理选型,助力企业应用全面上云

从技术、服务、厂商三个维度综合考量,选择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

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到各行业,云服务厂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更是在基础能力的包装下日渐分化。

企业客户在面临经营痛点及数字化转型诉求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厂商数量多、解决方案多样化、无法深入了解厂商技术能力和自身需求的匹配性。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属性有针对性的对各指标进行考察,如图4所示(见下页)。产品技术主要用于展示选型过程中各行业客户对云服务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诉求及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安全性、合规性、延时性、计算能力、高并发、兼容性、开发性等。产品服务展示选型过程中各行业客户对于云服务解决方案中所能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诉求,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前期规划咨询、项目实施交付、后期运维管理、定制化开发等服务。品牌影响力是指厂商开拓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该指标亦是客户选择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用于分析产品发展背景、客户信任度等信息,辅助客户判断产品的长期发展。

图4 2022年云服务行业选型建议模型

基础资源到创新型应用全面上云,生态构建需关注多云管理

云计算、AI、Io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上云的意愿和积极性增加,企业从传统软件上云的理想的路径大致需要经过的历程是:IT基础资源上云、核心业务系统上云、非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创新型应用上云,形成以生态构建为导向的海量定制开发和应用能力圈,实现丰富云化生态,如图5所示。企业受行业属性和自身经营诸多限制,往往不会严格地按照该上云路径采取行动,对上层应用要求不高而对基础资源成本敏感的行业会选择从底层开始上云,而对底层数据迁移较为敏感的行业则更倾向于从应用层尝试轻量级的上云。随着上云业务增多以及部署模式多云化,如何加强跨云平台的管理则成为各行业企业关注重点。

图5 企业理想全面上云路径及思路

业务敏感型行业可从外围轻量级应用向核心业务系统渗透

企业正常经营运转离不开各类业务系统,根据各业务系统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核心业务系统、外围管理系统和创新互联网级应用,如图6所示(见下页)。其中核心业务系统作为企业创造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通常对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金融、政务等客户在选择上云时尤为谨慎。外围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自身经营效率和精细化运营的重要工具,虽不直接依赖于这类系统产生盈利,但由于其应用弹性大,替换成本低,在一些传统行业如工业、汽车等行业会选择优先上云。互联网级应用如小程序、APP等,信息敏感度低、部署灵活、应用成本低,在核心系统上云谨慎的行业通常会选择这类应用优先上云尝试。

图6 各行业业务系统上云路径

供给侧加速技术融合和商业创新,需求侧逐渐从上云跟随者向云平台主导者角色转换

近年来云服务行业应用发展迅速,各产业生态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从政务、金融、互联网向工业、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面对各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差异化需求,供给侧作为当前云服务行业应用的主导方仍发挥着推动作用,需在整体基础设施、技术能力融合、商业模式创新上加大投入,加速云服务在各行业渗透:升级云基础设施,助推分布式云。推动IDC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敏捷化方向发展,助推分布式云建设;加速技术能力融合适配各行业需求。云原生、数字孪生加速渗透,与大数据、AI、IoT、5G、区块链、低代码等技术融合,赋能各行业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与区域机构合作。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技术、运营类企业合作,加强区域性服务能力。联合运营模式创新,深化行业理解,划分厂商和企业产权所属、责任分担、运维管理等内容。

需求侧要认识自身业务特点和需求能力,从部署模式选择、多云管理能力上进一步加强,实现从上云跟随者向云平台主导者角色的转换:云服务应用按需分级。各行业对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计算性能等需求差异较大,可划分不同的自主可控需求等级,分级按需采购产品和服务;混合云部署优化使用成本。混合云在可扩展性、成本节约和易用性、安全性优势较为明显,平衡了单纯私有云部署成本高昂和公有云上企业缺乏对数据安全控制的难题;加强多云应用和统一化管理。大量的异构资源使得统一云平台管理重要性提升。各行业从基础式分散管理,向集中自助式管理发展。

猜你喜欢
上云服务行业厂商
高速公路视频上云架构及视频智能分析
高速公路视频上云工程建设浅析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浙江企业上云势头喜人累计上云企业达37.78万家
自然资源应用系统“上云”研究与探讨
立足学术传承 服务行业创新——《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第五届编委会2018年会议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2016年《黄金》 传播信息 传递经验 促进创新 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