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红,贾喜平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生活垃圾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关键环节,是破解“垃圾围城”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1-2]。平凉市垃圾分类实施起步较晚,与国内发达城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使其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直接影响到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探讨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平凉市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参考。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居民、幼儿园、中小学生、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与走访调查的形式进行量化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和垃圾分类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与行为(Practice)两部分。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54份,回收率为90.7%,其中住户117人、大学生44人、中小学生52人、幼儿41人。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s表示,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按照年龄段分层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不同年龄段居民垃圾分类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8,p=0.007),且中小学生垃圾分类KAP总得分最高(44.69±6.45),幼儿园小朋友KAP总得分(43.58±5.56)次之,社区居民KAP总得分(40.63±7.28)最低。不同年龄段居民垃圾分类知识(K)与态度(A)虽然有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378,p=0.242;F=1.678,p=0.155)。但垃圾分类行为在不同年龄段居民中的得分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19,p=0.000),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中小学生,幼儿次之。在总得分评定等级方面,幼儿和中小学生为好,大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差,这表明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较强;少数大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概念且大致知道垃圾分类的方法;大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待加强。
表1 不同年龄段居民垃圾分类知识(K)、态度(A)与行为(P)得分比较(±s)
表1 不同年龄段居民垃圾分类知识(K)、态度(A)与行为(P)得分比较(±s)
?
基于城市文化差异和居民生活习惯等本土化因素,平凉市采取“四分法”垃圾分类标准,即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3-4]。实施垃圾分类后,在日常生活中,居民要将家里产生的垃圾按照以上4个标准进行分类储存,然后分类投放。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社区居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大部分社区的生活垃圾还是混合收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混装;在设置了垃圾分类专用回收桶的社区,大部分居民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丢弃,但垃圾车回收时又混装在一起,没有做到有效的垃圾分类。有些居民不了解四分法垃圾分类标准,有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意愿但没有有效的垃圾分类行动。由于垃圾分类政策推行时间较短、居民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不了解,垃圾分类无法有效开展,居民垃圾分类参与感较低,对垃圾分类有抵触情绪[5-6],主动参与者较少。
本研究通过问卷信息与实地调研了解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偏低,垃圾未能从源头及时正确地分类投放,导致垃圾清运、回收利用与管理的难度增大,这主要是因为居民对垃圾分类方法认识不足,还未养成垃圾分类习惯[7],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模糊,更不知道垃圾分类标准,也不具备自主分类的能力。从目前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自觉性、积极性还不高。
城区部分小区配置了旧衣物回收箱和专用的垃圾分类桶,还有部分老旧小区没有垃圾分类投放装置或废旧电池和电子设备回收装置,居民仍然未将垃圾分类而是直接投放,垃圾混装混运现象严重。电池及电子设备是有害垃圾,不分类投放既增加了分拣难度,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电子产品回收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居民不愿意主动回收[8],这不利于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根据地方条件,平凉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宣传责任归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办公或者生产经营场所等,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部分社区除了通过悬挂垃圾分类条幅外,没有开展其他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居民只知道垃圾要分类,却不知道何为垃圾分类标准、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学校虽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但没有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垃圾分类工作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孩子抓起,学校应该重视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应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和社区应开展宣传活动与讲座,让小区学生参与宣传,带动社区家庭参与其中,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垃圾分类技能与知识水平。如在社区生活区域内张贴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标语来宣传和引导,潜移默化地增强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意识[9]。在交通主干道路口安装电子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相关公益广告,在公交车站橱窗、社区生活宣传栏等位置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居民的文化层次,通过各式各样的警示标语、对话、漫画等吸引居民的注意力[10],利用微信群、宣传会、宣传栏等平台让居民学会垃圾分类,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活动策划、知识竞赛、环保小游戏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和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选修课、公众号、垃圾分类专属小程序、App等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垃圾分类知识,逐步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习惯[11]。学校还可以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志愿服务活动,用实践行动证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既可以增强青少年辨别各类垃圾的能力和环保意识,又能培养其正确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课后学生回到家中可以充当小小督察员,促进家庭垃圾分类行为。
上述策略可以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物业、政府多方联动的宣传治理模式[12],如图1所示。
图1 多方联动的宣传治理模式
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不仅是国家、地方政府或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各方配合。在垃圾分类落实初期,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落实责任体系[13]。市容绿化与生态环境部门、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应肩负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监管的职责,充当生活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的角色,行使监督权,对违反垃圾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进行举报投诉[14]。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社区、物业、居民、学校都应成为落实的主体,社区居委会应做好垃圾分类制度的长效宣传、日常教育和整体推进工作;物业应做好垃圾分类设施的配备与管理,及时清运分类垃圾;居民作为垃圾分类的第一人,要从源头做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垃圾分类设施是垃圾分类投放的基础条件,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居民生活区应根据社区人口密度配备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并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地实时改进;把普通垃圾桶换成多功能分类垃圾桶,增设有害垃圾桶与厨余垃圾桶,比如最大范围地普及智能四分类垃圾收集厢房,实时动态监控厢房和居民投放行为,实施撤桶并点、定时投放,优化垃圾清运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智能化、网络化与信息化[15];借鉴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比如给每户居民发放小型智能垃圾分类桶,督促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智能设施不仅有助于居民生活垃圾的正确分类投放和监督,还能节约垃圾分拣处理成本。智能电子垃圾回收箱能自动粉碎废旧电子产品,消除居民投放电子垃圾的顾虑。同时,物业等管理单位应落实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清洁、维护和使用引导工作,保证居民有效、有序进行生活垃圾投放[16]。
平凉市应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严格落实环保绩效考核制度,量化、差别化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对于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按照不同标准进行激励,提高全民垃圾分类积极性,如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可回收物品置换等,或者通过兑换、预订等方式为每个家庭配备2~3个生活垃圾桶,提高生活源头垃圾分类设施的普及率,还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物品、现金等进行物质奖励。对生活垃圾资源化产品的投资单位,政府应予以税收优惠政策[9],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等,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政府还应表彰奖励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如以奖代补对管理责任人给予奖励,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纳入先进个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学校(幼儿园)、文明小区等各类创建活动考评之中;对拒不开展分类和长期分类不到位的单位、社区、物业,相关单位要重点帮扶促进和联合执法。环保部门应建立单位和个人违规投放垃圾的处罚机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城市的经验,如兰州市规定对未按时定点投放垃圾者实施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个人处50~200元罚款,单位处2 000~10 000元罚款;日本和美国各州法律均规定,不法投弃垃圾的个人将被判刑入狱,单位和个人处不同标准的罚金[17]。
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成立了学生“绿色卫士”垃圾分类志愿队,利用周末、寒暑假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督导和培训,共发放宣传资料400多份,开展学校垃圾分类活动10余次。广场社区平均每月播放生活垃圾分类知识6次,张贴或悬挂横幅标语8处,组织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2次,开展集中培训1次,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20条。平凉市城区主要道路安装地埋式果皮箱1 500个,建成广场路等3个示范片区、新城国际等7个示范居民小区、绿地广场和柳湖公园2个示范点。相关部门购置各类环卫车辆74辆、分类垃圾桶2 500组,建成20个生活垃圾回收站。发放垃圾分类容器1万多只,配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在试点小区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箱42组,中心城区、机关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由26.72%提升至100%,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31.14%,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智能分拣、清运中转和资源化利用设备为支撑的末端处理体系,可以促进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发展。建立以智能回收自助机为终端、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高效智能化前端回收体系,增强了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能力[11]。平凉振辉资源回收公司将可利用的废品分拣,减少中间的收集、净化等环节,利用水泥窑资源化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垃圾400余t,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这种“政府+企业”的运行模式值得推广。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年处理垃圾18万t,发电7 800万kW·h,有效解决了平凉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处理难题。目前,6座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运行,5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成,3座建筑垃圾填埋场建成。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在90%以上。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实施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平凉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存主要问题在于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分类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大居民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与考核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物业、政府多方联动宣传治理路径,促使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同时联合企业单位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以期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度,提升平凉市生活垃圾分类效率,促进平凉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形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