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济升,冯燕玲,梁先强
(肇庆市高要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肇庆 526100)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1]。2020 年罗氏沼虾池塘(以下简称虾塘)面积达5 800 hm2,虾产量 3.05×104t,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5,养殖效益较高。而助推养虾产业发展的是轮叶黑藻[2],但因养殖水源环境变差,水草种植管理不当,死虾事件频发。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有相互蚕食野性,蜕壳时易被同类攻击,对光比较敏感,白天隐蔽在水草中;最适 pH 值为 7.5~8.5,1 d 内 pH 值变化大于1.5 时,虾会产生应激反应,ρ(溶解氧)为0.8~1.0 mg/L 时容易产生窒息。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是水鳖科黑藻属水草,俗名茜草(以下将轮叶黑藻简称为茜草,种植轮叶黑藻的池塘简称茜草塘),为冠层型沉水植物,耐高温,无性繁殖强,分枝数多,覆盖面积大,可为虾提供避暑、安全栖息的空间。“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茜”[3],池塘栽种茜草养虾,是一种模仿自然水域环境的拟生态养殖模式,可减弱塘水富营养化程度[4],维持优良水质[4-5],改善池塘底质。通过检测虾塘不良水质[6-9],诊断病害[10-11],分析死虾事故的原因[12],发现太密或过度繁殖的茜草对虾塘养殖起反向作用。
现通过案例分析,对虾塘中茜草反作用机理[13-14]进行探讨,提出茜草反作用的常用对策[15],以维持生物间共生平衡状态[16-17]和虾塘生态系统的稳定[18],保障罗氏沼虾养殖效益。
选择栽种茜草养虾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检测和分析。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虾塘的水样和罗氏沼虾样品。
水色、透明度、水温、pH 值、溶解氧、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6-7];虾塘水质参考值来源于桑普生化公司测水盒说明书。浮游动物主要评估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3 类[8];浮游生物数量评估采用五级评估法[9]。
采集虾塘水样时,选择塘基中部离岸1 m 外、水面以下20~40 cm 处。水色用肉眼判断[7];用透明度板测量透明度;用Hach HQ30 d 电极仪测量水温、pH 值和溶解氧;用DR850/900 分光光度计测量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在塘边对罗氏沼虾群体及个体进行临床检查[10-11],在实验室剖检,测量个体质量和体长。
金渡镇2 334 m2虾塘栽种了茜草,2016 年7 月4 日放养罗氏沼虾苗,7 月23 日饲喂配合颗粒料。茜草覆盖率(水草枝叶覆盖虾塘的面积占全塘水面的比例)>70%,簇距 10 cm,茜草顶端在水面下约 30 cm 处,水深约 1.2 m。23 日 22:00 巡塘时,发现虾活动正常;24 日06:00 发现岸边有大量死虾,体长 2~5 cm;25 日虾塘下风处有大量褐色泡沫,累计虾死亡率约80%以上。养殖水质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水中浮游生物状况见表 2。
表1 茜草塘水质理化指标
表2 茜草塘水中浮游生物状况
由表1 可见,虾塘 pH 值和非离子氨(NH3)过高,由24 日06:00 数据推测,溶解氧夜间降至罗氏沼虾的窒息点;由表2 可见,藻类死亡多;显示茜草塘有倒藻及泛池表征。
茜草栽种太密且覆盖率偏大,大暑前后白天光合作用特强,水中氧(O2)增多且二氧化碳(CO2)剧减,pH 值过高且变化大,对虾产生碱毒和应激反应;夜间茜草呼吸作用过强,水体缺氧,导致虾窒息死亡。伴随颤藻、微囊藻等有害藻类大量死亡,释放藻毒素,即倒藻时虾塘产生毒素且耗氧多。
夏季昼夜温差大,虾塘水形成水温的垂直变化,上下层水体对流时,塘底泛起氨氮类化合物颗粒,与死亡藻类聚集,悬浮在水面形成泡沫。夜间溶解氧不足,硝化菌属对氨氮的亚硝化作用减弱;在pH 值和水温均高的条件下产生高浓度NH3,对虾肝胰腺的毒性较强。
金利镇3 335 m2池塘栽种了茜草,茜草密植,簇距2~5 cm;覆盖率约80%。2017 年4 月 15日放养罗氏沼虾苗,6 月3 日晚上发现全塘虾只上蹿下跳,后投放了葡萄糖酸钙、降解灵、富氧等水质改良剂;4 日加注新水入塘;6 月5 日,水深约1.1 m,水色清澈见底,从水底捞上来的茜草已腐烂。有少量虾只沿岸边游动,水底和茜草里有大量红色死虾,体长 6~8 cm,个体质量 6~11 g,累计死亡率>50%;濒死的虾鳃部偏黄褐色,肌肉不透明,显示开始患黑鳃病。而相邻的虾塘(参照塘)茜草覆盖率约40%,罗氏沼虾活动正常。6 月5 日水质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3,水中浮游生物镜检结果见表4。
表3 水质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表4 水中浮游生物镜检结果
由表 3、4 可见,死虾塘亚硝酸根(NO2-)过高,藻类极少,透明度过高,这是因为茜草无性繁殖过度,严重抑制藻类繁生;参照塘亚硝酸盐氮值正常,浮游生物基本正常。临时使用的调水剂虽然降解了部分总氨氮、NH3、NO2-,但硝化菌属(该属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不足以彻底硝化氨氮(含NH3)和NO2-,因NO2-过高造成虾中毒死亡。
3.1.1 茜草的过度光合作用
水草和藻类等植物在塘水二氧化碳(CO2)平衡系统中的作用如下:
白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大量CO2,使平衡向左移动,水中H+大量减少,即塘水[H+]变小,则pH 值增大。当茜草覆盖率>80%,其繁殖及光合作用过度时,虾塘水pH 值>9.5。罗氏沼虾不耐受高pH 值;当 pH 值为 9.5~10.0 时,虾开始碱中毒致死;当pH 值长期大于10.0 时,塘泥会碱化。
3.1.2 茜草的过度呼吸作用
茜草太繁密,夜间呼吸作用过度,消耗水中大量O2,虾因塘水溶解氧急降而窒息死亡。
3.1.3 茜草的过度光合及呼吸作用
繁密的茜草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度,使塘水溶解氧和pH 值波动大,中午pH 值过高,白天溶解氧高、夜间急降。1 d 内 pH 值变化>1.5 时,虾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死亡。
3.2.1 硝化菌具有亚硝化和硝化作用
硝化菌属在富氧条件下,将水中氨氮氧化为NO2-和硝酸根(NO3-),降解总氨氮:
NH4+-NH3是指总氨氮,包括离子氨(也称铵盐,NH4+)和NH3,其平衡状态与pH 值和水温有关:
当pH 值大,即塘水[OH-]大时,这平衡向左移动,[NH3]变大,而NH3会伤害虾的肝胰腺。NO3-与NH4+对虾无毒性。
3.2.2 茜草暴长时抑制藻类繁殖与硝化菌代谢
茜草与藻类、硝化菌竞争性地吸收氮(N)、磷(P)营养盐,茜草暴长时严重抑制藻类繁殖,使水色清澈见底,阻碍硝化菌的亚硝化和硝化作用。
NO2-通过虾鳃[14]进入血液后,会排斥O2而优先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失去载氧能力[17],导致虾相对缺氧,因呼吸功能受阻而中毒致死;NO2-长期蓄积还会导致虾免疫力低、诱发虾病。
水草管理方法不当,如茜草种植太密或覆盖率在85%以上,因其繁殖过度,对虾塘产生反向作用,表现为:(1)虾塘 pH 值过高,即中强碱性,昼夜 pH 值变化>2.0,NH3过高,这些因素均导致虾(亚)急性死亡。(2)夜间因茜草呼吸作用过度,使溶解氧急降,导致虾窒息致死。(3)硝化细菌代谢受阻,使虾蓄积亚硝酸盐氮而中毒死亡;即茜草不能取代硝化菌作用。(4)间接影响虾塘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导致虾急性死亡。
只有发挥茜草、浮萍与菌相、藻相、浮游动物、微生物制剂、改底调水剂、增氧机等综合协同作用,降解氮、磷营养盐、有机质及藻毒素,保持虾、草、藻、菌之间的共生平衡状态[16],才能使底泥、水体与菌、藻、草、虾形成良性的虾塘生态系统[16-17],降低虾的发病概率[10],有利于罗氏沼虾的健康生长。
为克服茜草的反向作用,维持虾塘优良水质和改善底质,需进行物理调控法、化学调控法和生物调控法等综合调控[15]。
藻草光合作用过强、因CO2不足而使pH 值急升时,根据方程式(1),应补充糖蜜等碳源,才能平衡藻菌草同化作用时的碳氮比例,不能单纯采用醋酸调低pH 值。
冬棚养殖阶段,若虾塘占1/2 以上的水面出现浮萍时,说明茜草和藻类吸收氮、磷基本上到达饱和状态,根据方程式(2)和(3),应施用硝化菌消解富营养盐。
为预防池水因茜草呼吸过度而缺氧,夜间一般要开启增氧机至次日日出时;平常储备过氧化钙(CaO2)等增氧剂作应急用。
水色趋向清澈见底时,须尽早引入硝化菌属和藻种,重新肥水培菌育藻。茜草在养殖早期应疏植,中后期及时割草,彻底清除冬棚里的腐烂茜草,根据天气、藻类生长状况,把茜草的覆盖率控制在40%~70%为宜,为罗氏沼虾养殖营造良好的人工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