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华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0)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居民”,网络空间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是加深了大学生与网络世界的深度融合。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背景下,多元价值充斥、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贷款陷阱等等都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除了要面对以上显性的负面影响,还要面对算法推荐技术带来的隐性负面影响。算法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更加便捷智能,而人们也无时无刻不被这些高新科技背后的“算法技术”控制着,因此这个时代也被称为“算法时代”。大学生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算法特征,在网络行为和思维认知上都受到了算法的隐形控制。那么,大学生如何摆脱网络算法控制将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关键意义。同时,大学生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生产者、传播者,提升其网络素养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公民对于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素养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麦克·库劳提出,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知识与技能两方面。而后萨拉·博尔达又进一步将网络素养的内涵扩展为网络理论知识、操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对于网络素养内涵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有益的成果。杨克平等人认为网络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之一,是人们在掌握了网络知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理性评价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杨丽英等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即“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应用中所具备的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处理和检索能力、网络道德文明意识和伦理观念及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有研究将网络素养内涵概括为“以意识为先导、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道德为重点”四个方面。
网络素养的内涵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的。随着“算法时代”的到来,网络素养的内涵还应囊括算法意识、算法知识和算法操控能力。算法意识是指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算法机制的感知以及所具有的反算法控制意识;算法知识主要指网络用户对常用算法系统的认知,为算法控制的反击奠定知识基础;算法控制能力是指用户应用民间理论采用具体手段尝试反击算法的操作,在与算法博弈中获得主动权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网络素养的内涵是包含了网络知识素养、网络能力素养、网络道德素养四个方面。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遴选了西安的5所高校,对10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对来自不同高校的10名教师开展视频访谈。问卷回收991份,回收率99.1%。其中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女生分别占42.83%和57.17%。学生问卷涵盖了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对算法的认知、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算法操控能力、信息创造与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从调查统计来看,高校大学生整体的网络素养较好,有一定的网络信息和算法辨识能力、网络信息获取和应用的能力等。但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网络存在错误认知,用网娱乐化严重,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法律知识碎片化等。具体的现状和挑战如下: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存在用网娱乐化和过度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源自大学生自身对网络存在错误认知,不能真正发挥网络的工具性作用而多是进行游戏、追剧、购物、社交等娱乐性事项。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不能适度用网,往往出现过度用网现象。
目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媒体研发人员的算法策划,也能明显地感知到网络应用中算法技术的智能化推荐。但是,在网络使用中依然会在“算法黑箱技术”的隐形控制下沉迷于算法之中。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只是能够感知到算法的存在,却缺乏反击算法控制的意识和行动,根本上说还是缺乏对算法推荐技术的深度认知,导致陷入用网过度化、娱乐化、信息窄化,被假新闻、热门游戏等“包围”的境地。
大学生能够理性客观认识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伦理,网络道德水平较好。但是,对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大多数人不会与之交锋,而是选择忽略,往往出现对道德违规行为的漠视化现象。
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你是否学习过网络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56.7%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学习过,可见,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的薄弱。调查数据还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欠缺,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和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高校师生都能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学校对网络素养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育评价标准。对于智能技术推动下的算法意识、算法控制等知识的教育更是微乎其微。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可知,意识塑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可见,高校师生都能认识到网络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学校对网络素养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计划、评价内容。所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进行科学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设立以大学生网络素养课程为主,思想道德与法治、计算机基础课程同向同行,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由浅入深、连续性的网络素养教育。
首先,设立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践必修课,并开发配套的校本线上课程资源,实现网络素养教育的定期更新和实时学习。本课程应涵盖网络素养意识启发、知识涵养、道德品质、能力提升四个方面,通过游戏成瘾、校园贷、网络营销骗局、沉迷色情等实践案例分析培养网络知识和能力。同时,单列章节讲解算法策略和算法设置,提升同学们的算法操纵能力,最后,提出具体的网络素养提升策略与可行性方法;其次,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计算机基础课程同向同行,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法规等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勇于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算法技术内容,培养同学们的算法意识、算法能力。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共同培养大学生系统、科学、理性的认识网络以及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判断、评价和创新性使用的能力。
网络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思想内化与行为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谆谆教导的理论,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思想内化与行为养成。因此,网络素养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育人形式。
打造校园育人环境,利用教室板报,校园报刊亭、展板,校园广播、宣传语等进行网络素养相关知识的循环展播。支持建立网络素养兴趣社团,加强网络素养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促进相关知识案例的宣传普及;开设全员共建的网络素养教育线上平台,全面征集各类关于网络素养方面的优秀文章;聘请计算机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将同学们日常使用的浏览器、社交软件背后隐性的算法策略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给同学们更多实用性的用网方法指导;建立例行赛制及相应的参赛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比赛,对网络素养专业知识、网络应用实践进行比拼。各学校认真组织,通过院级、校级、省级层层选拔,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除了受学校环境影响,还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公布,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压力,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后自身难免会出现懈怠,加之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投放,制造欲望,对大学生的用网自控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家长要做好引导和教育,在思想上积极灌输“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积极向上的理念,在行为上监管好用网时长和用网目的。避免出现用网娱乐化、过度化现象。全社会也要形成崇尚道德、标榜模范,敢于同不道德和违法违规行为斗争的社会环境,避免算法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窄化带来的价值观扭曲。
算法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是受人为支配的。企业管理层和技术研发人员要能够树立算法向善的意识,要有“算法育人”的道德自觉,在追求技术标准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顾科技伦理和社会效益,能够在算法中嵌入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使算法的发展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频共振。同时,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推荐技术要进一步优化,以削弱算法推荐技术对大学生的控制。
网络的开放性和全民的参与性决定了网络资源鱼龙混杂,网络监管行政部门要尽快完善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入网门槛,制定各类网络约束机制,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2022年3月1日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该规定,算法技术将受到国家官方的规制和管控,这将为社会大众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与算法的博弈提供了助力。
算法时代的到来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享受算法智能推荐技术带来的便利时,如何攻克算法“投喂”带来的信息茧房、网络沉溺、过度消费、假新闻等负面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地削弱算法技术应用中自身思维认知的退化。如此等等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挑战,需要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及各教育主体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