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勇,任梦雅
安徽省卫生援外办公室 安徽合肥 230001
2012年,按照原国家卫生部统一部署,安徽省开始向南苏丹派遣援外医疗队,医疗队定点服务于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医务人员10人,科室涉及内、外、妇、儿、骨科和麻醉。2016年,根据中南两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援外医疗队赴南苏丹工作的谅解备忘录》,援南苏丹医疗队医务人员增至13人,增加中医、皮肤及护士各一名。经过多年的中医工作实践,受援方医院及医护人员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9年,南苏丹总统基尔亲自接见了以中医为特色的中国(安徽)第七批援南苏丹医疗队。
本文以安徽省卫生援外办公室多年援外医疗队派遣经验为基础,总结中国传统医学在卫生援助南苏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援助经验,探索中医中药在南苏丹发展方向,为安徽省卫生援南、中医援外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
由于长期内战,南苏丹医疗卫生体系薄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设备短缺。医疗队定点援助的朱巴教学医院,是南苏丹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其规模和服务能力仅相当于国内乡镇卫生院水平。南苏丹虽实行公民免费医疗保障,但保障水平较低,优质药品缺乏,很多当地百姓买不起药,买不到药。南苏丹总体人口健康状况不佳,出生期望寿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低于非洲平均水平。2016年南苏丹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仅为57.1岁,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较高。
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和安徽省卫生厅联合派遣工作组赴南苏丹,商谈安徽省向南苏丹派遣援外医疗队事宜。由于对中医的不了解、不信任,南苏丹方没有采纳中方派遣中医专业队员的建议。2015年,经多次协商,南苏丹方同意在医疗队中增设中医队员。首位中医队员于2016年2月抵达南苏丹。此后,历批次医疗队中均有一位中医队员参与。2019年,南苏丹方朱巴教学医院主动提出,在中国政府为该院提供的二期改扩建项目中设立中医中心。至此,中医诊疗技术受到了朱巴教学医院的认可,受到了南苏丹当地百姓的信任。南苏丹医护人员对中医的态度由最初的看不上,瞧不起,变成了现在的信得过,跟着学。
截止2022年11月,安徽省共向南苏丹派遣了中医医疗队员7人次,中医治疗16743人次,中医针灸14713人次,中医针刀168人次,中医正骨48人次,中医工作量稳中有升。2020年开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的影响,中医工作量有所下降。2016年3月至今,历批医疗队中西医队员数量比均为1:12,中西医门诊工作总量比约为1:3。
安徽省自2016年第四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开始,向南苏丹增派中医队员。在此之前,由于长期战乱,处于建国初期的南苏丹缺医少药,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当地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更是知之甚少,大多抱着怀疑态度。医疗队抵达南苏丹后,迅速发现当地医生面对南苏丹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中风、骨折后康复、面瘫、截瘫等病症常常束手无策,而中医以个体化治疗为主[1],针刺、推拿、艾灸、拔罐和小针刀等疗法恰恰可以治疗这些常见病和多发病[2]。医疗队充分利用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3],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创新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头针结合肢体功能锻炼治疗术,温针灸疗法,皮肤针叩刺疗法,中医正骨疗法等,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避免了患者手术治疗的痛苦,更减轻了患者的看病的经济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中国传统医学在医疗队工作中发挥了独当一面的作用。
在大力推广中医传统诊疗技术的同时,医疗队员还充分将中医骨伤与西医骨科手术技术的长处相互融合,在南苏丹大力推广针刀疗法。通过针刀治疗技术将西医的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由开放变成闭合,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与特点。很多患者接受治疗后针到病除,很多医护人员在见识到针刀的神奇后,自发自愿的跟在中国医生后面学习这项神奇的东方技术。除此之外,医疗队员还将中医药医学理论与西医药科学技术紧密结合[4],创新开展针刺麻醉等适宜技术,中西医协同配合,各取所长,互补所短,造福南苏丹当地百姓。
医疗队在开展日常中医诊疗工作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医学带教工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现场示范等方式,传授中医学理论基础,演示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手把手教授南苏丹医务人员针灸、针刀、拔罐等中医技术。多次赴南苏丹上尼罗河大学与该校师生开展中医学术交流,向南苏丹医学生宣传介绍中医药文化及治疗方法。2019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签订了《关于选派人员赴皖进修中医药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中方每年接收南方2—3名医务人员来皖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中医药知识学习和医疗技术培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为南苏丹留下一支不走的中医人才队伍。
中医药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独有特色,为中医药“走出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医疗队员在开展中医诊疗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广以中医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驻地开展“八段锦”的日常练习,成为“中医文化”在南苏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6]。定期举办“汉语桥”暨医学汉语培训班,在培训现场示范拔罐等中医疗法,面对面的与南方医护人员交流,促进中医文化在南推广。中国驻南苏丹大使、南苏丹卫生部次长、朱巴教学医院院长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多次莅临培训活动现场。
南苏丹基本医疗条件较差,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朱巴教学医院给医疗队提供的中医诊室面积有限,加之中医针灸、拔罐、针刀、药浴等技术的开展需要配合针灸床、中药熏蒸机等设备,全面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及相应的辅助治疗手段缺少场地及设备支持。南苏丹部分医务人员虽然对中医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南苏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南方医务人员队伍并不稳定,很多医务人员更换频繁,能够持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及诊疗技术的医务人员非常有限,而每批医疗队内中医队员擅长领域及专业也有所不同,使得中医在南苏丹的发展和传承持续性较差。
语言能力是中医走向世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7]。在南苏丹语言沟通同样是横在医疗队员和当地患者之间的一道障碍。从近几年援外医疗队派遣情况来看,中医队员的英语能力普遍较西医队员略为薄弱,而中医诊疗又涉及古汉语及较多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英语沟通难度较大。南苏丹虽官方语言虽为英语,但当地很多百姓使用阿拉伯语,英语口语中阿拉伯口音较重,医患之间沟通较为困难,对详细了解病情,拟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较为不利。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有丸剂、散剂、粉剂、汤剂等多种形式,内服外用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中药气味较为独特,较西药更难于入口,南苏丹当地患者对中药的接受度不高。南苏丹当地医生大多具有西方教育背景,接受的是西医理论教育,对于中药的信任度也较低。由于非洲国家普遍依照西药检验标准和程序检验中药,对植物药的进口征收高关税,严重制约了中药进入非洲市场[8],南苏丹当地能够购买使用的中药材极为有限,中医药治疗体系不完整。
推动在南苏丹建立标准化的中医诊疗中心,逐步建立针灸推拿诊室、中医康复诊室、中医骨伤诊室、中药房、中药煎药室、消毒室等。规范诊区和治疗区设置,实现诊治分离,配备按摩床、治疗床、牵引床(椅)、针灸针、读片灯以及相关的康复理疗设备等。
在疾病预防和强身健体方面,中医药学有着其显著的效果和独到之处[9]。相似于中国,南苏丹也有本国的传统医药,而中国的传统医药中也有着许多外来物种,如乳香、曼陀罗、没药、红花等[10]。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南苏丹当地的草药资源,在充分了解其药性和疗效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加工,探索将中医技术与当地植物药相结合。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将中草药种植引入南苏丹,与南方合作,在当地开辟中国传统中草药种植基地。同时,积极推进服用较为方便的中药预制药,如中药颗粒剂引入南苏丹,为中医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支持。
由于南苏丹医务人员稳定性较差,有些医务人员不能系统全面的学习中医诊疗技术,有些医务人员虽学习的较为深入,可独立完成部分中医诊疗操作,但因种种原因离开所服务的医疗机构。这就导致南苏丹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较为困难,中医诊疗技术难以传承。在下一步工作中,可加强与南苏丹医学院校的合作,长期为当地医学生开展中医学课程,教授中医学理论基础及实操技能,形成较为稳定和系统的一套中医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带教当地医务人员,在医疗队轮换交接时,做好带教医生的交接,重点培养一批当地的中医针灸专业医生[11],做到医疗队员走,技术不走,保证带教医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南苏丹医务人员来中国实地学习中医知识。
综上所述,中医在卫生援助南苏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安徽省卫生援南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医药在南苏丹的推广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在下一步工作中,安徽省卫生援外办公室将致力于持续探索优化中医药在南苏丹的发展模式,打造安徽医疗队的中医品牌特色,不断推进中医药走进南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