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靖云
访谈类节目一直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访谈类节目也层出不穷。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是把控节目效果的关键所在,访谈类节目的不断创新,也要求主持人的话语样式不断创新与提升,以更好地把控节目。
张颂在《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认为:“话语样式,是指话语的基本姿态和主要形式。”[1]并且提出了话语样式的基本类型:朗诵式、宣读式、讲解式、谈话式。在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最基础的话语样式就是谈话式,但如今访谈类节目的创作内容日益多样,主持人更需要有结合不同场景、话题、语境等因素融合运用话语样式的能力。在此,本文以《和陌生人说话》主持人陈晓楠为例,分析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话语样式的灵活运用。
谈话式,顾名思义,和日常生活中谈话一般,用亲切的态度、口语化的语言进行交流。谈话式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流畅、松弛跳脱、潇洒飘逸、灵活近切。[2]谈话式的话语样式通常会搭配休闲自在或通俗灵动的话语体式,达到较为轻松随意的话语样态。因此,谈话式是访谈类节目中用到最多也是最常见的话语样式。
家常式的沟通,易拉近与嘉宾的距离。访谈类节目虽在众多节目类型中较为接地气,但节目语境和日常交际语境仍有很大差别。人的经历不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不同,并非每个嘉宾在节目中都可以心情放松、状态松弛。很多人在心理上会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聊天时不愿向陌生人过多吐露自己的心声,尤其是素人嘉宾,在镜头前更难放开自我,这时就需要主持人来做一些有效引导。主持人在引导前需要先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不要着急进行沟通交流。作为访谈类节目,节目的根本元素是听和问。主持人有时候不能由着自己的判断和感觉来,要认真听取嘉宾的诉说,使嘉宾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以此循环往复,访谈的魅力也就体现出来了。[3]因此,主持人要先运用谈话式亲切随和的特点,用一种聊家常、日常聊天的沟通方式来拉近与嘉宾间的距离,让嘉宾的状态尽量放松,消除嘉宾的心理障碍。嘉宾的身心得到放松,才会有倾诉欲,才会想要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在《和陌生人说话》第二季第七期,陈晓楠就运用了谈话式的话语样式。本期访谈对象是曾受过严重网络暴力的王晶晶,因为被网暴的经历,王晶晶不易信任他人,甚至在来节目之前,她还对节目组的目的抱有怀疑。陈晓楠在访谈的过程中全程都保持着对嘉宾的理解和善意,与她像朋友聊天一般进行对话,没有距离感和旁观感,而是慢慢地去走进她的心里,用日常化的语言投入到聊天中,王晶晶的状态也越来越放松,讲述的内容也逐渐深入。
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运用谈话式时沟通风格不变,但聊天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和陌生人说话》第三季第四期,访谈对象是一名脑瘫患儿,他本就在语言表达上不像普通人那般轻松流畅,于是陈晓楠在与孩子沟通时刻意放慢了语速,提高了音量,还配合了肢体动作。这样的调整显然是适合本期的访谈对象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听清并理解主持人说什么,访谈对象才能更好地做出回答并继续聊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谈话式时要发自内心去交流,真正地走到嘉宾的心里,而不是假意的关心聊天。运用谈话式,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融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样态。只有真正地和嘉宾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聊出有深度有情感的内容,节目才能深入人心。
谈话内容不同,自然表达需有度。谈话式所追求的自然表达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情境、访谈嘉宾的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来达到相对的自然表达。谈话式虽追求自然的状态,但也不能像日常聊天一样毫无章法,主持人提问前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该不该问,能不能呈现在镜头面前。同时,主持人还要考虑怎样问可以让嘉宾更有回答的欲望,更能使嘉宾愿意给出真实有效的回答,总之问题要有价值,自然表达要有尺度。
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应根据不同的谈话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体式,该轻松的地方做到轻松,但不能为了追求谈话式的自然感而刻意地营造轻松的氛围,这样弄巧成拙反而达不到预期谈话效果。且在同一期节目中,随着谈话过程的不断进行,嘉宾的状态也会有所变化,主持人也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五期,陈晓楠的访谈对象是乔任梁的父母乔康强和高彩萍,两位老人是失独父母,在谈到儿子的种种事情以及失独后的生活等方面时,老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且很多事情或许是老人的精神伤口,不愿谈起。在本次的访谈中,陈晓楠的提问都较为谨慎,虽交流表达仍是自然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追问,也没有过多提问,而是在两位老人谈起往事后适当采用试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引导老人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恰当,虽然很多问题是大众想要知道或是有“噱头”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不合时宜的“犀利”可能会让访谈对象产生防御和抵触心理,难以进入访谈对象的“隐蔽区”和“未知区”,后续访谈是否能够深入访谈对象内心可想而知。[4]
在《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六期,访谈对象是曾参与过“杀猪盘”的当事人,在访谈时有很多问题需要详细叙述,才能让观众清楚了解“杀猪盘”骗局的过程。陈晓楠在表达时明显有了更多的追问,会顺着访谈嘉宾的话题聊下去,也会抛出相关的新问题。例如在聊到被诈骗的受害者因承受不住压力自杀时,主持人会追问“这事对大家(诈骗集团成员)心理没有震动吗?”嘉宾的否定回答鲜明地表现了诈骗犯罪分子的冷漠残忍,警醒观众遇到“杀猪盘”时不要抱有幻想。
对比第五期,同样是谈话式但表达状态明显不同。两种不同的“谈话式”都是贴合当期节目内容的,与节目氛围是一体化的,这便是主持人针对不同的访谈话题与访谈对象,在运用谈话式时做出的正确调整。可以看出,谈话式的话语样式表达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内容自然流露,不可过度追求氛围。
自然亲切虽好,但也要有全局观。谈话式的话语样式运用在访谈节目中优点众多,但在运用时不能因为过于自然放松而和嘉宾聊跑题,如果像真正拉家常一样没有主心骨,就失去了节目的意义。
《和陌生人对话》第四季第一期是很特殊的一期访谈,首先受访嘉宾不止一位,年龄和文化水平都不同,语言风格更是各异。本期的访谈嘉宾是义乌江北下朱电商小镇的带货主播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但在到达义乌后都有在镜头前带货的经历,相对来说不会惧怕镜头,会更有表达欲望。这几种因素叠加起来,不难看出这期节目是很容易在访谈过程中跑题的。陈晓楠在访谈过程中,虽都是使用自然亲切的聊天状态,但话语的引导都是围绕着电商小镇展开。比如在访谈嘉宾王延平时,聊到了他曾是一位作家的经历,下一个问题便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怎么看待这条街”,衔接得非常巧妙。本期访谈的主要话题是主播们在电商小镇的经历,不能让嘉宾过往的经历占据太多篇幅,而这样一个提问既衔接了聊天,又巧妙地把话题引回到了义乌电商小镇上,也回归到了节目主题上。
运用谈话式进行访谈,在保持自然亲切的同时也要对整个节目有全局观,心中时刻要记着要挖掘的故事是什么,要达到的节目效果是什么,本期节目的宗旨是什么。在谈话式的话语样式下,更重要的是内容深度。自然亲切的对话不是没有质量的口水话,而是要深入浅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交流,发掘出值得思考的故事或经历,体现出有深度的观点或结论。
讲解式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主持人的宣讲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讲”和“解”分量同样重,要讲清楚,也要解明白。讲解式的基本模式是:丝丝入扣、娓娓道来、细细咀嚼、深深品味。[5]讲解式若通篇用于访谈类节目会有说教性意味,但在节目中介绍一些事件背景、事情经过、情况说明等内容时使用讲解式,则容易有条不紊地把事情讲清楚,让观众理解的同时更有兴趣听下去。
讲述有代入感,观众更能身临其境。访谈节目的嘉宾或访谈的事件不一定是每个观众都了解的,因此在话题开始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受访嘉宾和访谈事件。在访谈节目中,观众对即将访谈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也更容易代入到整个节目中去。但一般来说,这样的“介绍”在访谈节目中不能占大量的篇幅,而讲解式的话语样式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交流感较强,在讲述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细细道来。
上文中提到的《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六期,访谈对象是“杀猪盘”骗局的当事人,在节目开始前很多观众或许不了解“杀猪盘”这个词语,于是在节目的开头,陈晓楠就采用讲解式的表达,向观众讲述什么是“杀猪盘”、“杀猪盘”如何诈骗、访谈对象的“杀猪盘”经历等,一段讲解过后既解答了观众的疑问,观众也会有代入感,对接下来的访谈内容也会印象更深刻,体会更真切。
讲解式也不止体现在节目开始时的介绍中,也可以合理融入在节目其他部分。同样是上文提到的《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一期中,在节目的尾声,陈晓楠用一段娓娓道来的讲解讲述了访谈中各电商主播的近况,观众仿佛看到了各位电商主播在节目结束后努力生活的样子,仿佛来到了电商小镇的街上,代入感强,回味无穷。
讲解灵动有趣,更易激发观众兴趣。除去一些特殊情况,访谈类节目的主要风格还是要接地气,就算是讲解的内容也不能喧宾夺主,若讲解过于冗长无趣就失去了访谈类节目自身的特点。因此,运用讲解式仍旧要尽量保持灵动有趣的讲解风格,让观众也更容易接受,更有看下去的兴趣,也才能有更深的感触。
比如介绍“豆瓣抠组”这样一个网络社群,在《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二期,陈晓楠用灵动有趣地讲解介绍“抠组”的内容:“里面有五花八门的、让我们非常吃惊的省钱抠门的技巧,甚至也不乏让人大跌眼镜、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歪主意。”几句话就把年轻人在“抠组”内的发言用风趣幽默的话语介绍清楚,随后又用欧美日韩的极简风潮作对比,既让观众了解了什么是“抠组”,又让观众觉得“抠组”是一个很有趣的网络社群,会更有兴趣去了解该社群成员背后的故事。
宣读式的语言体式通常是有文本依据的,宣读式的基本特点逻辑鲜明、声音爽朗、顿挫巧妙、语势稳健。[6]运用宣读式时,多是要把一些数据、结论、定义等已经有准确结果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在访谈节目里,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清晰准确的表述,宣读式是不二之选。如果觉得宣读式过于严肃正式,与访谈节目风格不搭可以稍作调整。
讲述特殊事件时,使表达准确到位。虽然访谈节目中大多数情况都能用讲解式表达清楚,但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事件,比如涉及法律、道德、历史等已成定局或有事实依据的事件时,就需要主持人准确明了地把具体的情况呈现给观众。运用宣读式,表达较为清晰准确,可以更好地把想要传递的消息表达到位。
在《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第七期,访谈对象是失信被执行人葛伟,从法律层面来讲,葛伟失信是既定事实,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改变。在节目中开始时,葛伟破产的经历、失信的事实、失信后是否积极偿还等情况都需要向观众说明,这些信息是严谨的,不能一带而过。陈晓楠在这里采用的是宣读式:“葛伟原来是一名重庆的地产商人,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在一个新项目上的决策失误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没有办法偿还巨额的贷款利息,葛伟只能申请破产清算。据他所说一共负债3.7亿元,已经偿还一部分,现在仍有1.2亿元需要偿还。”在此采用宣读式,简要精准地介绍了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传递大量信息时,便于观众清晰理解。当访谈内容中涉及一些明确数据、定义、理论的情况时,运用宣讲式可以严谨准确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观众。对比谈话式和讲解式,宣讲式有逻辑鲜明、顿挫巧妙的特点,更容易让观众快速接收到重要的关键信息,不至于出现传递信息过多观众接收模糊的情况。
在《和陌生人说话》第二季第二期,节目主题是PUA,陈晓楠在节目一开始就用一段宣读式的表达,介绍了什么是PUA、数据有多少、如何实施、对受害者的影响、传播程度多广等大量信息,语言紧凑、逻辑清晰,如此信息量很大的一段话,观众也不会听不懂,反而会清晰地认识到PUA的严重性。
综上,本文以《和陌生人说话》分析了三种基本话语样式在访谈节目中的运用,只要运用得当,不同的话语样式是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访谈节目中的,也正是因为不同的话语样式表达,才使访谈节目更加丰富有趣。主持人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话语样式,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访谈节目中随机应变。此外,在实际运用中,话语样式与话语体式一定是融为一体的,话语样态由话语样式和话语体式结合而成,[7]不同的节目内容中话语样态的需求也不同。在访谈节目形式日益创新的当下,访谈节目主持人更要结合访谈各种要素对自己的话语样态做出调整,比如节目的拍摄背景、嘉宾的人生履历、访谈的录制环境等。熟练地掌握不同话语样态的表达,才能满足不同节目内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