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军,王文琦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2.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辽宁 锦州 121001)
我国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加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达近80%(糖尿病患病率30%,糖尿病前期45%~47%)。而近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诊断糖尿病标准又可增加检出0.5%~1.9%的患病人群,这部分人群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2 h血糖(2 hours plasma glucose,2 hPG)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而且HbA1c≥6.5%。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寿命的延长,这一数据会继续增加,老年糖尿病防治就成为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因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基础上编写了《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1]。现就其突出老年特点部分和新进展部分作一解读。
2017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30%[2],而2020年中国老年人(≥60岁)为2.640亿[3],以此粗略计算,全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约7 920万,远超过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0%,而老年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重视度更低,且易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更应科学防治和高度重视。
老年糖尿病可以分为老年期前已患糖尿病(占30%)和进入老年期后患糖尿病的(占70%)2个部分,临床特点各有不同,进入老年期前已患糖尿病的老年人,糖尿病病程长,慢性并发症较多,易发生低血糖;而新诊断患者多为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升高,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胰岛素高分泌,仅测FPG易漏诊。老年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卒中、肿瘤、老年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人均损失寿命5.4~6.8人年。
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普通患者相同[4]。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异常程度和临床症状差别较大。新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①FPG和(或)2 hPG中仅1项异常且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HbA1c)<6.5%或未查,则需择期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进一步明确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或糖尿病的诊断。②OGTT中0、2 h的PG 正常,仅1 hPG≥11.1 mmol/L者,其糖负荷后的血糖曲线下面积及转归与糖耐量异常相似[5],也是IGR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结合患者既往FPG、PPG、HbA1c 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糖尿病症状且1 hPG≥11.1 mmol/L者应该按糖尿病对待[6]。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相关的糖尿病增多,发病过程类似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但应归为特殊类型糖尿病。
建议老年人每年体检,项目应包括FPG、OGTT 2 hPG、HbA1c,评估患者糖代谢状态。老年患者门诊就诊时,建议检测FPG和餐后2 hPG。所有门诊在抽血检查时均应加测FPG,以便早期筛查出无症状T2DM患者。老年T2DM预防原则: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特点是对自己的身体较重视,能够规律饮食和适当运动,能够预防和延缓T2DM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预防T2DM并发症。积极治疗T2DM及其他危险因素,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T2DM患者常伴发多种疾病,因此,应进行综合防治。三级预防是降低并发症相关的致残、致死。积极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伴发疾病以降低T2DM并发症导致的致残、致死。
所有T2DM患者均应进行综合评估,而老年患者因胰岛功能差,血糖不稳定,并发症、伴发疾病较多,风险高,综合评估更重要。主要包括:①血糖控制水平,HbA1c、FPG、2 hPG和血糖波动,低血糖风险等;②血糖调节能力,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情况;③伴发疾病情况,血压、血脂、尿酸、体重、腰围等,为制定治疗方案作参考;④并发症和脏器功能,心、脑、眼、肾、足、肺、胃肠道等主要脏器功能情况;⑤自我管理水平,智能、体能,财力、物力,家庭和社会支持度等。老年T2DM应尽量避免应用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并在不引起低血糖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至正常范围,起始治疗越早,血糖控制越接近正常,预后越好,由于高血糖的危害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因此,不能因为年龄而延迟治疗和放宽治疗。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之一,是糖尿病防治的核心,对老年T2DM患者尤为重要。老年T2DM教育管理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治疗T2DM的基本措施;血糖控制目标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日常生活中足部皮肤护理、防跌倒、心态调整、应激情况的自我救治;应用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治疗的患者,如何防、治低血糖的知识等。糖尿病教育也包括“力劝患者戒烟”,只要自己有决心,都能够把烟戒掉[6],并从中获益。
老年T2DM患者机体代谢水平下降,运动减少,肌衰减。部分老年T2DM患者长期能量超标致腹型肥胖;也有部分患者因食欲减退,口腔、牙齿等问题,导致营养障碍。因此,老年T2DM患者饮食更应制定个体化原则。对于实在难以控制饮食的老年患者,适当改变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也能带来一定的益处:如不喝粥,用青菜汤代替粥;多吃一些高纤维素的青菜;进食含多糖类较多的木耳等。要和患者商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老年T2DM患者长期坚持的个体化食谱。对于营养不良,吞咽障碍的老年T2DM患者可采用“菜肉饭混合匀浆膳”,也可辅助应用糖尿病特殊配方肠内营养制剂,以维持营养平衡和血糖稳定。老年T2DM患者尽量不要饮酒。
老年T2DM患者运动治疗的原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是个体化,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量力而行就是要适度,建议每日三餐后,适量近距离轻度活动,有利于防止餐后高血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游泳、爬山、广场舞等。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并长期坚持。运动前需进行运动安全性评估。运动前后应常规对鞋袜及足部进行检查[7]。
血糖监测是T2DM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为制定降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有计划地进行血糖监测,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模式,也将有助于患者的自我血糖管理和降糖方案的调整,以达到血糖的理想控制。对于血糖不稳定或病情变化较大的老年T2DM患者需要多点或连续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以便更好地为调整降糖治疗提供信息。自我血糖监测应与静脉血糖测定相配合,以验证其准确性。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通过自我血糖监测可发现高血糖和一些无症状低血糖,为调整降糖方案提供依据。
10.1降糖药物选用原则 对于老年T2DM患者的药物选择,安全最重要,特别是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对于除了降血糖外,还有减轻体重、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或者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风险需求的,建议优先选用二甲双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GLT2i);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血糖难以控制的,可联合基础胰岛素;尽量避免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促分泌剂。老年T2DM患者就诊时如HbA1c<7.5%,可选择单药;>7.5%,可双药或三药联合;>9.5%,可考虑联合胰岛素治疗。新诊断或存在严重高血糖(如FPG>12 mmol/L,HbA1c>9.5%)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急性并发症,接受手术或者应激状态,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胰岛素作用拮抗药物等特殊情况的老年T2DM患者,因高血糖、高脂毒性加重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需积极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采取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尽快纠正高血糖,降低糖脂毒性。病情稳定后,再调整或转回常规治疗。老年期前罹患T2DM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在治疗上应特别注意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易发生严重低血糖的老年T2DM患者,需调整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的剂型或用量,尽量避免使用多次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促分泌剂。对于低血糖危险高又无法消除的应适当放宽血糖的控制目标,既不引起低血糖又不出现严重高血糖即可。
10.2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10.2.1二甲双胍 国内外糖尿病指南均作为首选用药或一线用药,本指南也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首选;二甲双胍应用并无年龄限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45 mL·min-1·1.73 m-2时,不再推荐启用;eGFR<30 mL·min-1·1.73 m-2时停用。而既往指南均将eGFR<45 mL·min-1·1.73 m-2作为二甲双胍的禁忌证[4]。二甲双胍宜从小剂量起始,最大推荐剂量2 550 mg/d。重度肝功能不全、缺氧和大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禁用。对于使用碘化造影剂者,如eGFR>60 mL·min-1·1.73 m-2,停用即可;eGFR在45~60 mL·min-1·1.73 m-2停二甲双胍48 h再行造影检查;造影48 h后,肾功能无恶化者,恢复二甲双胍的应用。
10.2.2α-糖苷酶抑制剂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且能减少其他药物的低血糖风险,适合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为主的中国老年T2DM患者。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减重作用更强,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证实了对IGR患者的获益(延缓向T2DM的进程)。伏格列波糖极少被吸收入血,对透析患者有效、安全。米格列醇不经过肝脏代谢,原型从肾脏排出,肝功能异常者无需调整剂量。
10.2.3格列酮类 属胰岛素增敏剂,适用于新诊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老年T2DM患者,单用不引起低血糖,有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但可引起水肿、体重增加、心力衰竭、骨质疏松(骨折)等风险,老年患者应衡量利弊。
10.2.4SGLT2i SGLT2i在增加尿中葡萄糖排除同时也增加了水、钠盐和尿酸的排出,降低体重和血压。其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且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其获益不受年龄、病程的影响,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心力衰竭的老年T2DM患者获益更明显[8-9],单独应用不增加低血糖等,成为各指南推荐的首选,尤其适用于老年T2DM患者。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eGFR<45 mL·min-1·1.73 m-2者不建议再起始,eGFR<30 mL·min-1·1.73 m-2则停止使用。既往指南和教材上均无SGLT2i在外周动脉闭塞的禁忌证,本指南基于卡格列净心血管安全性研究中发现会增加截肢风险,考虑可能是因为SGLT-2i渗透性利尿作用使血容量降低,对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会加重缺血。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区别对待,对于血压正常或升高,尤其有合并DKD、水肿者,仍是SGLT2i的应用指征。不建议用于围手术期等。
10.2.5肠促胰素类 GLP-1RA对老年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这类药物的应用原则上并无年龄限制,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瘦弱和胃轻瘫的老年T2DM患者不建议应用。胰腺炎和甲状腺C细胞肿瘤患者禁用[10]。在此需要解释的是,“甲状腺C细胞肿瘤”是“罕见肿瘤”,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2%[11];随着超声分辨率的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达50%,其中5%~10%为甲状腺恶性肿瘤[12]。即甲状腺结节中只有1/1 000可能为甲状腺C细胞肿瘤,因此,“甲状腺C细胞肿瘤患者禁用”,不能理解为“甲状腺结节患者禁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 Ⅳ inhibitor,DPP-4i)降糖机制与GLP-1RA相似,但作用较弱,不增加体重,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安全性好,而且服用方便,是老年T2DM患者非常适合的口服降糖药物。
10.2.6胰岛素促泌剂 主要包含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磺脲类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口服降糖药,其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降糖,作用强,但易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甚至引发严重低血糖昏迷,不太适合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格列奈类为非磺脲类短效胰岛素促泌剂,起效快、半衰期短,餐前服用,降当餐后的血糖,曾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低血糖风险虽较磺脲类低,但如果与进餐配合不好,也可出现严重低血糖。不应作为老年患者的优选。
10.2.7胰岛素制剂 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血糖药物,也是唯一不可或缺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岛素的问世使糖尿病由不治之症变成了慢性病。胰岛素是严重高血糖和特殊情况时挽救生命的必需品。对于老年T2DM患者,胰岛素也是引发低血糖最明显的药物。故应用胰岛素治疗应尽量简化治疗模式,在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作用平稳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首选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U300,也可选用甘精胰岛素U100、地特胰岛素。
11.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高血压的诊断无年龄的差别,但控制目标有差别。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40/85 mmHg(1 mmHg=0.133 kPa);合并DKD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不可<110/60 mmHg;合并脑梗死或血压难以控制者,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即可。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于老年T2D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不亚于降糖治疗,且降压治疗很少出现低血压的风险,血压监测也较血糖监测经济,无痛苦,故老年患者应尽量将血压控制致达标水平。
11.2血脂异常的管理 T2DM患者常合并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的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更密切。调脂治疗也推荐将LDL-C作为控制目标:未合并ASCVD的老年T2DM患者LDL-C<2.6 mmol/L,合并ASCVD者,LDL-C<1.8 mmol/L。
该部分已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6]中详细解读,不再重复。
13.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T2DM的主要死亡原因。老年T2DM患者因病程长,危险因素多,大血管并发症常见。
13.1.1老年T2DM合并CVD的综合管理 老年T2DM伴发的CVD有3个特点: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一般CVD更严重,常呈多支冠状动脉、多阶段病变;②T2DM微血管病变所致心肌病变使心肌缺血更严重,更易导致缺血性心肌病;③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使患者对心肌缺血感应缺失,更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13]。故老年T2DM要早期筛查CVD及其危险因素,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体重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力争达到良好的控制目标。合并CVD或危险因素者,如无禁忌证,即使血糖已经控制达标,也应联合GLP-1RA或SGLT2i类药物[14],而减少其他降糖药物。
13.1.2老年T2DM合并脑血管病的综合防治 与CVD类似,而血脂控制更严格(LDL-C应<1.8 mmol/L),血压<150/85 mmHg即可,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调整血压至<140/80 mmHg。在血糖控制方面,强调了低血糖的危害。
13.1.3老年T2DM外周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病变和静脉病变 慢性下肢静脉病变也可导致下肢不适症状、下肢与足部皮肤溃疡,但其危害远低于下肢动脉病变[15]。外周动脉疾病是除心脑血管病变外人体其他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统称,狭义的是指四肢的动脉病变,主要是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部分已在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15]中详细解读,再次强调LEAD是T2DM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合并LEAD的患者往往已有比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内科治疗是全身治疗,介入治疗是局部治疗。
13.2T2DM微血管病变 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而DKD是指糖尿病引起的CKD,本指南仅讲述老年T2DM引起的DKD。DKD诊断依据是T2DM病史、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eGFR的降低。老年T2DM患者需要定期进行DKD的筛查,以早发现、早防治。并进一步判断肾损伤原因是DKD还是其他疾病所致的CKD,并确定肾功能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常与DKD伴随。DKD基础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合理控制蛋白摄入量,并尽量将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控制到达标水平。传统DKD药物治疗是尽早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有改善肾脏微循环作用的药物。SGLT2i心肾保护不受T2DM病程和年龄影响,老年T2DM合并DKD患者只要无禁忌证,无论血糖是否达标,均应常规应用。对SGLT2i有禁忌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应该优先选用GLP-1RA,能够减少老年DKD患者蛋白尿[16]。二者也可以联合使用。老年DKD患者病程长,胰岛素用量较大,可加重肾脏负担,联合SGLT2i或GLP-1RA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风险。如老年DKD患者进展为尿毒症或肾病综合征等需要透析治疗者,应转肾病专科进一步治疗。DR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患病率随年龄、糖尿病病程而增加。在老年T2DM患者中,老年期前已患T2DM者较老年期后患T2DM者,DR患病率高1倍。血糖、血压、吸烟、酗酒、相关代谢不良等均为DR进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T2DM患者应每年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已有DR者每半年筛查一次。
DR的治疗:基础治疗、改善微循环治疗和抗炎治疗对DR均有一定疗效;调脂药物非诺贝特可减缓DR进展;激光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是预防失明的有效措施,需及时转眼科专科治疗。
13.3T2DM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DPN是指T2DM所致的,除中枢神经之外的神经损害的总称,是T2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本指南将其归为了T2DM微血管并发症,因为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缺血、营养障碍引起的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脱髓鞘病变。临床常有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而改善微循环治疗有效。
13.4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 本指南将DF归入了T2DM微血管并发症,其实,DF是因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致下肢远端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LEAD引起供血不足(大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致足部缺血性坏死;足部感染致深层组织破坏等,是全身血管病变的局部表现。老年患者占多数,俗称“老烂脚”,是老年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强调:DF总体防治原则是早预防、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原则应该是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的结合;治疗目标是减少、避免截肢和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病死率。再次强调:糖尿病科医师开展介入治疗和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15]。
①对择期入院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可先在内分泌科控制降糖,待血糖平稳后再进行所需的相应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等)。②非择期入院的老年T2DM患者,应在入院后进行糖代谢评估,了解总体血糖水平,鉴别应激性高血糖。③对急诊、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则继续院外降糖方案。对不适合口服药治疗的(如围手术期),可调整为胰岛素治疗。④急诊患者血糖控制较差者,如空腹或随机血糖持续>10 mmol/L,需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应在内分泌医师协助下,选择口服药+基础胰岛素,餐时+基础胰岛素,静脉泵入+基础胰岛素,胰岛素泵模式。对于低血糖风险高、医疗条件差、病情危重复杂或临终关怀的老年T2DM患者,可将随机血糖控制在13.9~16.7 mmol/L之间,以不发生严重高血糖引起T2DM急性并发症为目标。⑤院内饮食管理:降糖治疗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老年患者,饮食与运动的配合至关重要,是防止血糖波动的因素之一。老年患者要给予充足的营养又不过剩为原则,对于实在难以控制饮食的老年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蛋白质类食物,低升糖指数食物,粗纤维,蔬菜)平稳血糖。鼻饲患者,可将食物分为3次主餐和3次加餐,主餐前注射胰岛素,既避免PPG过高,又避免下一餐前低血糖。需用肠外营养支持的老年T2DM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泵入速效胰岛素,与静脉营养液双通道同步静脉输注,便于调整。如患者夜间和FPG(停止营养液)较高,可辅以基础胰岛素。⑥出院前应逐渐调整为出院后能长期坚持的方案,以有利于血糖的长期平稳控制。
老年T2DM患者可能伴发全身各器官系统的疾病,在此仅就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老年综合征进行解读。
15.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T2DM患者常见伴发疾病,是病理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尤其胸腰椎和髋关节骨折,致残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同样可以影响到骨组织微血管,维生素D和骨矿盐代谢失调,骨量、骨质量受损,老年易跌倒等因素,骨折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积极治疗糖尿病,防止低血糖和血糖过高是防止老年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关键。降糖药物中,GLP-1RA、DPP-4i和二甲双胍有促进骨形成作用,对老年骨骼健康较为安全;格列酮类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不宜选用。
15.2老年骨关节炎 也称“退行性骨关节病”,遗传和关节过多耗损为主要病因。关节X线检查为诊断“金标准”。早发现,早预防,选择不损伤关节的运动(如游泳),减少关节的损伤。严重者需要骨科处理,但疗效较差。
15.3老年综合征评估和管理 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视听觉损害、应激性溃疡、生理功能下降等。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包括步态异常、容易跌倒、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睡眠障碍、头昏、头痛、疼痛、大小便失禁、便秘、痴呆、记忆力减退、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病、营养不良、衰弱、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还有老年人医疗不连续,终末生活质量差,受虐待,长期卧床导致皮肤褥疮,骨折后制动不能活动等多种临床表现和症状。老年综合评估是筛查老年综合征的有效手段。通过综合评估老年患者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等,尽早发现老年患者机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尽早防治,以保证老年健康、高质量生活。
老年T2DM患者对社会帮助需求更多,所以需要关注老年T2DM患者的社会支持。尤其老年、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T2DM患者。更需要家庭、社区、邻里的帮助,受到家庭、社会帮助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好[17],糖尿病管理效果也越好,而且能够改善CVD预后。在此,也呼吁政府的行政监管和经济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多增加对老年T2DM患者的关注,提升其总体管理水平,为社会、为人民健康谋福祉。
综上所述,老年T2DM占糖尿病的半数以上,病程长,胰岛功能差,并发症、伴发疾病多,做好老年T2DM的管理还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难题,希望临床重视老年T2DM的早防早治,最大程度地减少老年T2DM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