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张艳敏
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检疫站 许巧
受重茬栽培连年生产以及肥料施用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地土壤劣化现象日趋加重。最突出的表现是酸化和盐渍化,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必须引起种植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技术措施予以矫治改良。
1.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加之棚室内温湿度较高,受自然降水淋溶作用少,耕层土壤酸根积累较多而发生酸化。
2.土壤中的钾和中微量元素消耗过度,使土壤不断趋于酸化。
3.保护地栽培蔬菜复种指数较高,有机肥料施入不足,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缓冲能力越来越低而发生酸化。
4.高浓度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施入量过多,钙、硫、镁和锌、铁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施入量不足而导致土壤养分失调,使土壤胶粒中的钙、镁等碱基元素很容易被氢离子置换而发生酸化。
1.酸性土壤环境较易滋生真菌和线虫,导致根际病虫害增加且防治困难。
2.土壤结构劣化、理化性状变差、板结黏重,使蔬菜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3.酸性土壤环境可致多种重金属元素活化而被农作物吸收,既影响其正常生长,又影响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既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其对酸化的缓冲能力,使土壤pH 升高而趋于中性,还能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和活动,抑制病害的发生和为害。
2.施用配方肥。据测定,蔬菜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一般为1:0.3:1.03,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保护地蔬菜施肥一般表现为偏氮富磷和缺钾。所以蔬菜种植应特别注重钾素肥料的施用,酌情施用中微量元素,要着力推广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促使养分协调平衡,抑制土壤酸化。
3.施入生石灰。根据土壤酸化情况将适量生石灰施入可中和其酸性,提高土壤pH,改变土壤酸化状况,且能为土壤补充钙素。
保护地发生土壤盐渍化主要是化学肥料的无节制施用,远远超过了蔬菜对其的需求量,以致肥料残留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钠离子含量严重超标。土壤盐渍化的典型表征是出现红霜、白碱和绿苔等现象。
土壤盐渍化可致蔬菜吸水困难而产生生理干旱和代谢紊乱。播种苗一般表现为播后出苗慢且出苗率低,甚至出苗后逐渐死亡;移栽苗则往往表现为定植后缓苗较慢和黄叶。
因土壤盐渍化而生出的绿苔虽然不会直接危害蔬菜,但茂盛的绿苔往往会“堵塞”土壤气孔而致其通透性下降,使得蔬菜根系难以“呼吸”而发育不良或受损,最终致蔬菜生长不良。
1.土壤深耕翻。土壤深耕翻,可以打破土壤固有层次和结构以及“犁底层”,将盐含量较高的土壤表层翻至底部与深层土壤进行部分“置换”,可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的盐渍化程度。
2.洗盐。利用“盐随水走”的特性,采用大水漫灌或在每年的汛期揭去棚室顶膜的方法,使雨水自然淋洗,可将蔬菜根系在土壤中的主要分布区(多位于30 cm 上下)的盐分淋溶到土壤深处。洗盐也可在夏季蔬菜拔园歇茬后与高温闷棚一并进行,即将土壤耕翻平整后大水浇灌,然后密闭棚室提温,此后连续大水漫灌3~4 次,可大大缓解土壤盐离子过高的情况。
3.科学施肥。施肥要注意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增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质含量高、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腐殖酸类、氨基酸类功能型肥料,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尽量不用含氯和硫的肥料;适量施用微肥。
施肥尽量采取滴灌施肥、叶面施肥和根沟冲方式,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水肥用量,减少盐分在土壤耕层中积聚。
4.农作物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在腐烂分解的过程中,既可吸附、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防止和减轻土壤盐渍化,又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理化性状,促生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棚室蔬菜生产秸秆还田主要包括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前者是在将蔬菜秸秆就地粉粹后,把有机肥和专用复合腐熟剂均匀地撒于粉碎的秸秆上,再用旋耕机翻耕,使秸秆、有机肥和腐熟剂混合均匀,最后进行灌水覆膜高温闷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在大棚内开挖横向沟(深40 cm、宽60 cm,沟距120 cm),沟内填充干燥的农作物秸秆,而后施入专用微生物菌剂和适量尿素(也可用适量农家肥代替)并覆土(厚度为15~20 cm)盖膜,而后灌水(水量以能让秸秆吸足水并能将覆土洇湿为宜)。此项技术一般每667 m2棚室可以消化农作物秸秆约5000 kg,投入产出比可达1:13,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闲棚休耕。对于土壤酸化、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的棚室建议实行闲棚休耕,其间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利用夏季高温暴晒和自然风化,以改善其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