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兵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264423)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1992年大学毕业来到了农村学校的土操场执教,一晃就是30年。学生们一茬茬离校奔向了远方,而我依然坚守在这片操场上。
学生时代的我就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胸前挂个哨子,在操场上威严地下达“立——正!向右看——齐!”感觉叱咤风云,像将军一样。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他。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回到了初中的母校。当时,学校操场是200m跑道的土操场。那年冬天,镇政府为学校改建操场,我和镇上的技术员开拓出了400m的土操场。自此,春天里我带着学生在松软的土操场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夏天领着学生在树荫下做游戏,秋天闻着操场外村民果园里瓜果的芬芳,和学生一起学练……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晨练、课间带操、上课、课外训练,直至晚上放学,经年累月。虽然晴天太阳晒,风天尘土扬,但在操场上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快乐的。一年四季,操场上欢笑声不断。
工作中有欢乐,也有各种苦恼。遇到困惑,只要用心去思考、去尝试破解,总会风雨之后见彩虹。如,为了弥补体育器械上的不足,我用竹竿作标枪、用纸球替代垒球进行投掷练习,用旧报纸引导学生做鲤鱼跳龙门游戏……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工作中的困难,往往是我们动脑创新的契机。学校的日常活动中有学生带凳集合的活动,但如何带凳呢?教科书上找不到技术要领,学校、体育教师对此都各行其是。能否规范、统一呢?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队列队形等动作要领,主要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于是,我向部队的教官请教,但部队集合并无带方凳的动作要领。我就借鉴部队官兵坐马扎的动作要领,反复演练、修改,最终整理、形成了一套学生带凳、放凳、坐凳、取凳的动作要领。这套操练动作因其组织规范、操作简便,利于整齐划一,很快在众多学校应用、推广。突破困难的教学创新,让我很有成就感,也让我对体育教育教学更有自信。
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欣喜,让我愈发热爱体育教育教学,也更投入地工作。为了组织好越野比赛,我骑着摩托车从学校出发,沿着学校周边的公路、村子的街道、种田的小路丈量里程,寻找车流量少、交叉路口少、道路相对宽敞的比赛路线(当时并无网络等技术条件),在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安排教师做沿线的安全员、比赛的裁判员。我用三角板和圆规,按丈量的里程比例画出比赛路线示意图,标注裁判员的位置、安全员所在的路口及醒目标志物,用钢板、铁笔、蜡纸刻印成册,让比赛的工作人员一目了然,使得比赛组织更安全、周密、有序。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让我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也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深入。
参加市教学基本功比武时,我不慎拉伤了大腿肌肉,摔倒在跨栏的赛道上。简单处理之后,第二天我坚持回到比赛场上完成后续的比赛,只为了蝉联团体第一名的荣誉,为了不辜负教研员对我的期许,为了回报自己在操场上的努力。最终我们捧回了团体冠军的奖牌,我也获得了个人第四名的成绩,这让我对操场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律人先律己。30年来,我从未戴着帽子、穿着皮鞋走进课堂。虽然我要迎着太阳、迎着风(大学时,教师教导我要让学生背对太阳、背风、背对干扰源),经常脸上晒得发黑、爆皮,嘴唇开裂,但我想这可能就是体育教师应有的样子。
在这片操场上,我执教的市级优质课,一举获奖,让全校教师对赛课信心大增。在这片操场上,我曾在寒假冒雪带领学生坚持训练,在市体育中心同样积雪的跑道上,参赛学生后背溅满了积雪融化后潮湿的煤渣污渍,一举拿下了威海市中学生越野、竞走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笑逐颜开。在这片操场上,全市体育教师来我校观摩公开课、大课间,聆听体育课题研究报告,开创了威海市在偏僻乡下中学举办教研现场会的先例,作为体育组组长的我倍感自豪。在这片操场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曲宗湖教授和一行专家及市教育局领导莅临我校,鉴定我主持的“农村中学体育运动会改革的实践性研究”课题成果。
在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岗位上摸爬滚打,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儿,逐步成长为首批“威海名师”、首期“威海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省级课程专家、国培授课专家、正高级教师……从平淡、朴实中一路走来,虽没有脱颖而出,但也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越专注教学,就越感觉教学的无穷魅力,就越敬畏教学、热爱教学。工作后不久,我慢慢发觉有些问题很棘手:学生上课情绪调动乏力;示范、讲解后学生练习效果仍不佳;个别学生总有游离课堂之外的苗头等。此时的我感觉自己陷入了一潭烂泥,越挣扎越苦恼。放弃还是坚持,是一个考验。而我不甘平庸,不甘于消沉。我虚心请教老教师,看其他教师如何上课,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专业期刊相关的文章,再反思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对学科的理解。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晰了:要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必须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引导学生以苦为乐地锻炼,比做小游戏获得的快乐更重要……认识到位了,行动上必然有了方向。慢慢地,我有了主心骨——强健学生的体魄,完善学生的人格。课堂上的一切,都围绕强体质、学技能、炼意志展开,在此基础上,我力求学生学得有趣、练得快乐,而不会一味地为了学生的乐而舍本逐末地“玩”。
课堂上,我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应用各种组织手段,寻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快速跑教学我用标志物引导学生直观地体验步幅、步频对跑速的影响,改进跑的技术,采用游戏比赛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快速跑反应迅捷和奋勇拼搏的魅力。所有的设计都贯穿一个理念——在练习中学练、改进技术,增强体质,培育品德。
报刊上一则体育课800m跑测试学生意外摔倒受伤闹上法庭的教学事故,法庭上律师的一句“800m跑测试多少人为1组?”时刻警示着我规范执教。之前,我曾多次用板凳、竹竿、条幅等作为学生练习的辅助器械,我不禁反思:如果用这些“器械”进行练习时学生出现了意外伤害,律师问:“这些器械是体育器材目录上规定的器材吗?”我会如何回答?这样的警示意识,促使我进一步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推敲其安全性和规范性。无形中,也优化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会因安全问题放弃某个教学内容。横箱分腿腾越是水平四的教材,安全要求较高。我精心进行保护与帮助,耐心鼓励,坚持教给一茬茬的学生,每每看到学生成功完成动作后跳起来欢呼的场景,我都感到很欣慰。战胜恐惧,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不是坐在教室里说教所能达到的。
随着对教学设计思考的逐步深入,我的体育课堂也从精雕细刻地设计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改变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教法手段以学定教。在教学之初,我会安排一个体验性练习,从中进行学情诊断、发现学习难点,然后从预设中选择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练习,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备课时,我经常会问自己:哪个动作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哪个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必要的?从而使自己的设计删繁就简,重点突出。课堂上,我的教学重心也从关注教学环节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练习变化,课堂多了一些灵气,多了一些温度。遇到问题时,我会马上反省:我的示范学生看清要点了吗?我的讲解学生听清重点了吗?用什么评价语言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积极练习?这样的问题意识,促使我不断地检视自己,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品位。越是用心琢磨教学,越会感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无穷乐趣。
在经历过教学比赛失利的落魄和反思后信心倍增地奋起直追,优质课荣获威海市第一名等后,我开始迷惘了。
在教研员、校长和老前辈的指点下,经历一番构思—写作—投稿—退稿的经历后,1996年4月,我整理体育档案有感所写的“体育教师应做好个人的资料档案工作”在《学校体育》(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了,一块新的领域得以涉足。欣喜若狂之后,在早操—间操—上课—训练之外,又增添了灯下涂鸦的快乐。
研究、写作,令我更深层次地关注、反思教学。耐久跑,学生感觉枯燥,教师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恰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面向全国征集“学生集体性体育游戏”,我借此机会深入研究,和办公室音体美教师一起创编了耐久跑练习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乐此不疲。“游龙戏水”游戏也被《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录用刊发。我选择耐久跑为教学内容参加赛课,也开创了耐久跑课例获得市优质课奖励的先河。
勇于向困难挑战,敢于亮剑别人不敢问津的教学疑难,成为我一步步前行的阶梯和努力的方向。以研促教,研以致用。传统的听评课,大都基于经验,如何基于课堂观察、基于课堂“证据”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很多教师照搬文化课课堂观察模式观评体育课、迷失自我郁闷不已的时候,我借鉴相关学者对课堂观察的学术观点,依据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征,进行了体育课堂观察研究。首先,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以此细化观察维度;然后,依据课堂教学流程确定观察点,具体观察内容及记录数据;最后,根据具体评价指标,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的策略、方法,使体育课堂观察走向了基于数据进行观察和诊断。我撰写的“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体育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一文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发后,因其实操性强引起众多专家(包括文化课专家)的关注,很快得到推广、运用。
2005年,我从网上得知全国课题招标活动,结合前期研究,我请教教研员、专家,完善立项申报书,不知天高地厚地雀跃申报,最终,90个立项课题中基础教育只有3项,而我们的“农村中学体育文化节的实践性研究”榜上有名。2008年课题结题会议上,大会报告的11个课题成果中我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全国各地兴起的“全员运动会”里闪烁着我们的智慧光芒,一些体育教师惊叹:“我们刚刚准备改革校运会,吕老师的研究早了我们10多年!”
2017年,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现状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升的实际,结合文登区教体局多年来实施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实践与探索,我主持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的研究》课题研究,以教育评价改革撬动学生体质的增强。在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山东省教科院曾庆伟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我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发起冲击,最终成功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成为威海市基础教育至今唯一的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扬州大学二级教授潘绍伟在该项目成果报告会的专家评议中称赞道:“3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是一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主持的这项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参加过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的评审工作,立项非常之难,中小学的名额就更少了,这非常不容易。二是想不到项目能坚持做下来。拿到这个题目,感觉研究起来非常难,我所了解的,这个领域国家层面只有2个团队在研究教学质量监测,想不到吕老师带领的一线教师团队也能做起来,很让我惊喜。三是想不到能取得成果。这样一个项目想出成果很难,吕老师的团队竟然研究出了指标体系,还开展了实证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我很欣慰,也很感动!”2021年9月在北京会议中心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论坛上,我应邀作了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
有人说,做课题就是自套枷锁、自找苦吃。真正去做一项研究,劳心费神是一定的,但我无怨无悔,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成长起来,强国强种!为了心中那个在农村体育教育教学中也能做出一番成就的梦想,砥砺前行。
长期对体育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让我萌发了出专著的想法:凝练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励更多的教师醉心教学。2013年我的第1本专著《三十年,为体育微笑》出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向全国体育教师推荐阅读,现已成为多个地区的名师工作室、教科研中心、学校的成员、学科教师、全校教师等的必读书籍,至今已再版发行。2018年以来,我接连出版了《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体育教育与梦想同行》《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的研究》。很多教师阅读后,写了感悟至深的读后感。也有不少教师受到启发,提笔开始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成果。自己的作品能抛砖引玉、积极影响着他人,令我很欣慰。
为人师,可能并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条件如何,农村学校的操场上也会飞扬体育教师的梦想。我影响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因我而感动,有多少人因我而成长,这至关重要,这也是我愿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事业——体育教育所要承载的梦想。
操场,成就了我的梦想。《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是我专业成长的舞台,她笑纳着我的汗水,见证了我的成长!将学校体育演绎得有声有色,让体育彰显智慧与创造,振兴乡镇体育教育,以体育人,是我的责任!我会笃定前行,在成就学生成长的同时,精彩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