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龙过 李 想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在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背景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之下,全国各地近年来纷纷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大量与农村相关题材电影出现在银幕与网络之上,电影诠释着脱贫攻坚的历程,直接或间接反映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效果。
基于这一背景,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类型电影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十八洞村》《最后一公里》《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等为代表,这些电影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情况、落实构成以及为农村地区带来的改变进行故事创作,美学特征上的城市与乡村、个人与社会、男与女的关系极具观赏性和时代性,同时在银幕中以多元叙事手法和戏剧性情节设计呈现,使现代社会公众更愿意去接触、了解乡村振兴,可极大程度激起影片观众对现代乡村现状的思考与重新审视,为面向未来乡村电影的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乡村题材的电影处处暗含乡村与城市间的异同。提到“乡村”难免让人联想到清澈见底的溪流,碧蓝辽阔的天空,漫山遍野的小花,如同一幅美好的风景图画;而自改革开放起加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是过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城市环境乌烟瘴气,因此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成了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重要内容。
在《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中的茴香村选景为号称“天然氧吧”的本溪森林,电影通过马亮的工作路线把观众带入山清水秀、梯田层层,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山中景色,然而村子里从城市回来的年轻人打台球,留着奇怪的发型,与朴素勤劳的村民形成对比,体现出城市与乡村时尚和审美的格格不入。电影《一点就到家》中结合故事主要拍摄地云南古树普洱产地的自然风光,通过葱郁森林、碧蓝天空、特色建筑的展示,也利用云南千年古寨的民俗景观,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心灵与精神层面的放松与净化,青山、绿水、蓝天生发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生我养我这水田相伴、水天一色的“赞天地之化育”;另一边用镜头记录魏晋北站在顶楼的自杀行为是城市生存巨大压力的真实写照,他往下看到城市里拥挤的车潮和嘈杂的人声,为观众带来城市与乡村二者理义外化概念的宁静与聒噪之对立[1]。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不同于过去的乡土电影,不是一味把“城乡”放入二元对立的空间,而是通过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新背景给观众展现的不再是萧条、颓败的乡村,而是蒸蒸日上、朝气蓬勃,有新时代气息的新乡村,充分打造出诗意乡土与繁华都市的融合美学。[2]在《一点就到家》中的黄路村风景优美,却经济落后,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越来越多人的离开导致黄路村即将成为所谓的“空巢村”。彭秀兵从城市辞职回家,一心创业想让家乡富裕,随着他的快递事业如日方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巢”,从过去的“离乡人”,到后来的“返乡人”,从过去的“茶园”,到后来的“咖啡园”,年轻人用城市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电影中的李邵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起初为了对抗父亲选择研究咖啡种植,古老的普洱茶与新兴的咖啡象征着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的碰撞,当李绍群和父亲交换喝对方热爱的咖啡和茶时,父亲泪眼认可咖啡的味道,儿子也理解了父亲对茶园的坚持,这一幕也象征着父亲和儿子、乡村和城市冲突的消解和关系重构。影片让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种种对立得到和解,传统乡村并没有被现代城市替代,反而在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中书写独特的美丽。正如李邵群所说:“没想到,咖啡竟然选择了这里。”
人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漫长的,个人的成长也从来不是平坦的。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社会的认可绝非易事。在社会中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如何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相互认同?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将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面向观众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地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趋势,“小我”与“大我”的认同之美体验融合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共存之中。
在以真实事件为原型进行艺术雕琢基础上,电影《十八洞村》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村民转变思想,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杨英俊在最初阶段因为自己被判定为贫困户心存郁闷,并向村干部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在新就职村干部的带动之下,其思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队伍之中;同时电影中的村民杨懒,是一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闲散人员,在小王积极开展思想工作的影响下,最终也积极加入到脱贫攻坚队伍之中,经历了从堕落到积极、由懒惰到勤劳的转变。还有电影《一点就到家》中魏晋北从迷失人生方向到收获人生目标,和朋友彭秀兵、李绍群从最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心怀大志的乡村青年企业家[3]。在电影中,他们在乡村振兴政策时代下成长和蜕变,不断地开展情感与生活上的沟通,完成个体的自我成长对社会共同体的贡献和融通。
我国社会中,残疾人是具备无力感、孤独感的特殊群体。同以往乡土电影相比,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不是单纯对乡愁进行描绘,而是会通过个人成长故事的美丽构建,为观众提供一个远离现实,又同现实息息相关的“世外桃源”,以弱者视角去展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
《十八洞村》里杨英俊的孙女小南瓜患病落下后遗症,成为一名残障儿童,家里为了给她治病几乎花光了积蓄,即使生活十分贫困,他和妻子并没有放弃小南瓜,妻子说小南瓜活到50岁,他们夫妻俩就活到100岁。在影片的最后,小南瓜走失,全村妇女一起寻找小南瓜。在五彩缤纷的山林里,小南瓜蹦蹦跳跳地在悬崖边抓蝴蝶,“明天的生活”依旧充满希望,此时此刻的她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小南瓜作为社会弱势者,本应该成为被社会排斥、不包容的一员,她却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在这个不同于“弱肉强食”都市的偏僻乡村,小南瓜的童年生活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认可与包容。在这里人们可以疗愈被都市拒绝和疏离的创伤,实现社会对个人的身份认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用影像的形式对残疾群体的社会认同做出深度演绎,并在影片中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在于对符合个人发展的生活条件、生存状况和人格尊严的寄予肯定,充斥社会对人类追求平等、解放与自由的认同。
如果说中国电影离不开对伦理问题和新旧道德观的对比解析,那么伴随新时代乡村振兴政策的深化,在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和整合的实践中,女性浓墨重彩的刻画弥漫到乡土电影。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跳出过去书写的可怜的农村小女人,她们有鲜明丰富的人物形象,电影真实地走进她们的生活,展现她们的渴望、苦恼、喜悦,她们的强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世界。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单元中导演塑造了一个丰满且多维度的女性形象。妻子秋霞为丈夫马亮被领导安排抱不平,直接找到主任办公室,并摔倒主任,体现的是妻子泼辣直率的一面;同时,怀孕期妻子频繁主动地拨视频同丈夫聊天,织毛衣给丈夫体现出妻子的黏人和粗中有细的爱。在这个家里,率性耿直的妻子与软弱胆小的丈夫形成对比。再如,《最后一公里》中耙耳朵周富贵被老婆追着打,怕老婆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不同于过去农村家庭观念的新风貌,也是男女形象构建的平衡在电影中的体现。在“回乡之路”单元中的闫飞燕是人人皆知的电商女王,一身黑色西装和短发出场造型彰显她干练利落的个性,造型特点塑造出一个新时代走出农村的成功女性。《一点就到家》中黄路村妇女成为“秀兵快递”庞大消费群和种植咖啡园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形象转变和突破是当代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去落后封建的男女观念在农村逐渐消散,男女形象构建向着全新的方向快速发展。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真实地反映农村地区性别意识苏醒,影像中的女性恢复女性自身的面貌,带着自身的性别身份认同,不是作为男性的对立面,而是在男女平等观中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十八洞村》中扶贫英雄杨英俊脾气急躁,做事风风火火,他的妻子温柔勤劳,对丈夫不离不弃,支持着他的扶贫事业。影片中出现多次妻子背着小南瓜走山路的镜头,面对生活的不易她依旧微笑,这样的场景观众看了难免心生感动,成功展现农村女性坚韧顽强的个性、宽宏大量的母性和回归自然般的朴素情感。电影中杨英俊的刚强和妻子的柔美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使《十八洞村》更有烟火气和人间情怀,这不正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另一种美学理念吗?
一般的电影叙事都是剧情发展一目了然的线性叙事,观众在“走马观花”式的叙述中观影难免感觉乏味枯燥,更不用说官方色彩浓郁的乡村振兴题材,多元化叙事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打破人们对以往农村扶贫电影叙事单一、老派的刻板印象,渲染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喜剧氛围,深化影片的观影效果和主题表达。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的悬疑叙事手法使情节变得更加曲折,更具有吸引力。乡村振兴题材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神笔马亮”中,准备回家的秋霞意识到什么决定掉头回茴香村,她站在服务监督岗人员展示栏前,看见一个用猪饲料广告遮住的照片,当她摘下时,画面出现的是她眼睛的特写镜头,给观众增加了悬念气氛,广告遮住的究竟是不是她的丈夫马亮?电影《一点就到家》里彭秀兵得到了李绍群去世的消息,但是快递站却接收到收件人为李绍群的快递,因此李绍群究竟是死是活,形成了巨大的悬念,极大程度吸引着观众随影片继续探索。同时,《一点就到家》中,重点描绘了魏晋北、彭秀兵深更半夜前往后山为李绍群送快递的桥段,极大程度增添了电影悬疑、惊悚效果。到电影后半部分,到与星雀咖啡经销商洽谈的前一夜,三人原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随之画风突然转变,镜头出现魏晋北前往城市看心理医生,通过剧情巨大反差构成悬疑色彩,让观众对后续剧情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隐喻叙事手法的应用,让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内涵充满浪漫色彩且更加丰富。如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中,作者采用隐喻叙事手法,让凤凰飞过山寨的上空,映衬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充分展现出十八洞村即将迎来美好的未来。影片中,数次出现公鸡昂首在村头空旷场地,象征着雄鸡报晓,新的一天即将到来,村民们也开始投入忙碌的劳作之中,同时利用雄鸡的神采、精神来象征村民们在村干部带领之下积极奋斗、不懈努力的状态,带领古老的十八洞村欣欣向荣,充分展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亦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示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农民形象的转变,可极大程度增添现代社会公众对小康社会建设、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振兴的信心[4]。同理,《一点就到家》中魏晋北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倒影暗示着魏晋北内心的恐惧和颓丧,墙上的白马多次出现,意味着纯净、圣洁和高贵,暗示乡村才是魏晋北迷茫前景的那片净土。
此外,乡村振兴题材电影还运用了其他叙事手法,强化电影故事性和感染力。比如电影《最后一公里》的开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他”(“他们”)的视角对李双洪和珙县珙桐村的基本概况做出客观的诠释,让公众更深层次认识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必要性。例如,《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单元里运用插叙手法,在现在模拟的教室中穿插着1992年这间教室最后一堂课的回忆,破布鞋成了精致的小皮鞋,黑白铅笔画成了彩色画,过去学校环境和现在形成对比,使电影节奏紧凑,情节更生动、饱满,也将观众一同带回过去的那段青葱岁月。
以往与农村相关题材电影的情节是平淡简单的,然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充满了喜剧色彩,那些戏剧性的情节设计常让观众啼笑皆非,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常用夸张、巧合和波折等手法增强电影的喜剧效果,让电影朝“戏剧化”方向发展,观众们在欢笑之余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带来的美丽蓝图。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夸张的情节设计,为影片增加了喜剧笑料,让本来枯燥无味的扶贫主题变得生动活泼。如《一点就到家》中,刚进入黄路村的魏晋北就被飞虫蜇伤了眼睛,眼睛上肿胀起一个大包。为了消肿,村民让牛为魏晋北舔脸,魏晋北被吓得惨叫连连;“秀兵快递”创业第二步“招兵买马”的第一批中老年快递员,通过“飞”上屋顶、后空翻等动作展示他们不输给年轻人的精气神。《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中摔跤教练秋霞为丈夫的工作安排抱不平,找到主任办公室并把主任举起来摔倒;以及“天上掉下个UFO”中黄大宝各种奇奇怪怪、脑洞大开的发明。大量夸张的叙事,为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增加了笑点和笑料,让观众喜不自胜甚至哄堂大笑。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有很多巧妙的波折设计,让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更生动。电影《最后一公里》中,共产党员李双洪临危受命接任珙桐村党支部书记职位,可带领村子脱贫之路并不平坦,新官上任先是遇到老干部的反对和阻挠,后是因为村民的不理解和无理取闹无法顺利进行。李双洪积极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阻碍农村交通的“最后一公路”山路打通,观众在一次次波折中体会到农村脱贫致富的难度。《我和我的家乡》“北京好人”单元中,张北京的二舅得了甲状腺瘤,张北京没钱只好让二舅拿他的医保卡看病报销,二舅为了扮演张北京,先是剃头、遇上警察,后又遇上化验科张北京的同学,结果张北京在两人大排档庆祝时晕倒送进医院。故事再一次回到医院的二人身份上,张北京想逃出医院换二舅进来,结果张北京吊在医务室窗户外,被医生判定是甲状腺瘤并发症,二舅此时晕倒,这是故事的又一个波折,直到后来二舅被民警发现才说出了真相。这些层层波澜的掀起和化解牵动着观众的心,充满波折的情节设计使剧情充满看点。
巧合也是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的不可缺少的喜剧元素。《一点就到家》里对创业不抱希望的魏晋北在准备自杀时收到的快递恰好是彭秀兵在城市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快递单;当魏晋北正准备离开黄路村却被牛惊吓滚到山下,因为受伤导致不能离开村子。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天上掉下个UFO”中的唐导演为了查明“UFO”事件真相,偷偷潜入黄大宝家中寻找线索,却不想正好遇到村主任等人回来,唐导急忙躲进黄大宝的山地交通工具“滚蛋”中,然而滚蛋又被碰倒,一路滚下了山坡。再例如,《我和我的家乡》的“神笔马亮”中,马亮担任了茴香村扶贫第一书记,然而妻子去农家乐拍孕妇照,正好去的就是马亮所在的茴香村,又在拍照时碰巧遇到马亮假扮的玩偶。这些巧合的设计为后续一系列喜剧情节埋下了重要伏笔。
新时代政策之下,乡村振兴进一步成功带领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而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除了为观众带来观影享受之外,充分体现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为贫困人群带来的希望与升级。综合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美学特征面向唯美化、丰富化发展,充分向社会公众展现出了我国乡村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变革和更新;巧妙的艺术呈现使观众在观影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对乡村振兴带来的社会发展力充满信心,让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可以成为新时期社会群众精神、思想引领的全新主流社会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