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与现实途径

2022-02-09 07:25
创造 2022年4期

杜 琼 蒋 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胁迫中,以一种被动和屈辱的方式开启的,那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主动求索,不断创新发展所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这条道路我们走过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新、从学习到超越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开始被纳入了世界现代化体系之中。为了摆脱民族危亡、落后挨打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思考中国发展之道路。各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和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资政新篇》作为最早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建国方略》作为中国第一份现代化发展蓝图,均因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未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显著作用。事实证明,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承担起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经过81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于1956年宣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56年到1976年,新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实际上,早在1945年4月24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阐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要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苏联模式”、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探索。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较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成熟,实践中也没有好的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因而,党的八大所提出了的有益的新的发展理念和方针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冲击,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偏离党的八大作出的战略决策,使党、国家、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尽管如此,《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对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而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这一时期,我们党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向前迈进,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证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面临着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化浪潮退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世界进入动荡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扩大,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蔓延,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升,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显著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重大转折期,生产要素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供给与需求矛盾凸显。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急剧变化,改革任务日趋繁重,矛盾风险前所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直面挑战,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进步,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深化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阐明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借鉴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和侵略的发展之路,而是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不断推进中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同时,也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