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节目的融媒式蜕变
——以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锋线》栏目为例

2022-02-09 05:52□高
记者摇篮 2022年11期
关键词:锋线民生栏目

□高 鹍

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锋线》栏目创办于2011年5月1日,是一档日播民生新闻类电视节目。《新闻锋线》前身为创办于1996年的全国知名民生新闻栏目《新视点》,栏目口号从“倾听群众呼声、倾注民生关怀”到“锋行民生现场、汇聚新闻力量”,其定位与内核品质始终一脉相承,是大连地区知名度最高的媒体品牌栏目,持续多年保持大连地区电视节目收视率排名第一、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电视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一。中科网联(CCData)基于海量样本收视数据测量,统计出每个月都荣登所在城市所有地面频道收视排名冠军的节目,并发布“收视长虹节目”榜单,每年全国有6到10个栏目上榜,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锋线》栏目连续多年位列其中。

《新闻锋线》每天18:00到18:26在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设“锋线关注”“锋线直击”“锋线追踪”“锋线调查”“现场连线”等栏段,是大连地区民生新闻的发布“高地”。所有报道均为自采原创,聚焦热点事件、开展舆论监督、直击第一现场,解读民生政策。节目追求“评论‘锐’表达、实用‘近’服务、导向‘正’能量”,致力于疏导民意、化解矛盾,注重报道追踪,驱动问题解决,深得民心民意。

伴随新时代、新技术而来的新型传播格局,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主力军之一的电视民生节目,面临着顺应受众收视需求改变、突破电视传播途径限制、节目内容创新与技术革新、采编人员能力转型等诸多瓶颈,王牌节目也不例外。2018年,《新闻锋线》栏目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启了全新的融媒体转型之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其具体思路与操作策略如下:

一、强化优势生产力,坚持“内容为王”

从《新视点》到《新闻锋线》,大连广播电视台18点黄金时段的这档品牌电视民生节目,随着社会舆论环境的不断变迁,历经了多次调整、改版甚至再造,但始终秉承“内容为王”的新闻生产理念,坚持原创,拒绝“标题党”,摒弃“鸡零狗碎”,追求有价值、有品质、有深度、有温度的电视新闻作品。内容,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时代、技术如何变迁,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的稀缺品,也是融合传播的基础。凭借节目自身的本土优势所生产的原创内容,有助于我们在媒体融合发展布局中进一步发力,并保有源源不断的“后劲”。

1.坚定民生视角,站稳民生立场

《新闻锋线》坚持从媒体、从民众,而不是从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视角筛选报道选题,对民生政策、民生项目、民众关切和社会热点进行及时捕捉和全方位的深入解读,强化问题导向与报道追踪,践行新闻“三贴近”原则,远离“假、大、空”,从根本上坚定并夯实节目的民生属性,做老百姓想看、爱看的报道。

2.保持鲜明的舆论监督特色

在多年的深度调查报道采编实践中,《新闻锋线》栏目组磨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业务能力突出、实战经验丰富的调查记者,宝刀不断磨砺、功力代代传承,储备了一支宝贵的舆论监督人才队伍,在全国各地媒体调查类记者大量流失、严重稀缺的当下,可谓媒体舆论监督的一支“尖兵”。“人民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新闻锋线》关注百姓急难愁盼,曝光不良社会现象、建设性开展舆论监督、致力于推动问题解决。记者永远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作品永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秉承着这份民生情怀以及对报道品质的不懈追求与近乎严苛的生产标准,《新闻锋线》节目采编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以2020年为例,当年播发的《地铁施工导致民房陷落》《农村旱厕改造补贴款被截留》《房号这么乱我们怎么办》《停车5分钟收费86?》《这笔“并网费”该由谁来出?》《失望的一日游》《“一米线”缘何形同虚设?》《谁在制售假冒伪劣消毒液》等报道,都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触发了相关部门的跟进整改动作,充分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疏导社情民情,服务建设大局,推动与助力党和政府各项中心重点工作,也赢得了一方百姓的信任,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3.做深度型新闻产品的内容生产方和提供方

近年来,一篇在媒体圈热传的文章中提到:“自媒体太多,调查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很形象。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更便捷的新型传播格局下,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手机信息推送获知。拥有无数触角的自媒体,从不缺少表面记录和迅速送达、抓人眼球的能力,然而,这些短、平、快的碎片化消息,往往缺少真实性核验、背景原因挖掘、当事人多方发声证据链等关键环节,从而导致虚假消息横行、社会舆情丛生,无法起到对民众的解疑、疏导作用。而真正能够生产新闻事实、深度新闻作品的,是具备采访资质和功力、能够深入事件一线、秉承真实客观原则的职业新闻记者,这些素养,远非自媒体和网络写手所能比拟。因此,作为拥有资深记者团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其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就是要做深度型新闻产品的生产方和提供方,在准确度、深度、厚度、延伸度、权威度上下功夫,这也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要策略之一。

4.拓展增加人文情感类报道

人,是优秀新闻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鲜活、最丰富的素材,没有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的新闻,必然缺少共情和温度。新闻界老前辈穆青老师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记录酸甜苦辣咸的百态人生,这种报道类型的拓展,为电视民生节目开辟了一片根源深厚、取之不尽的选题沃土。在这种转型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将镜头对准了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增设了“锋线人物”专栏,挖掘记录身边人的奋斗与不凡,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报道,讲述无偿向博物馆捐赠个人藏品的老人——《老淘的宝贝》,专门教聋哑人学车的《无声的教练》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此外,电视民生新闻的传统突发事件类选题,同样蕴藏着提示性、服务性和人文情感元素。我们采制的《卖菜车溜车撞进超市》报道,记者并没有止步于对这起交通事故本身的记录和报道,而是进一步采访挖掘出了事故背后的人的故事——一对靠种菜为生的农村夫妻,为供女儿上大学,拒绝了到家门口收菜的菜贩子,选择借用邻居的农用三轮车进城卖菜,这样每斤秋菜能多赚2角钱左右,然而夫妻俩进城卖秋菜的第一天,三轮车就在坡路上发生了溜车事故,撞进了路边一家超市,车损和超市的损失合计超过万元。夫妻俩面对记者的镜头掩面而泣,记者将溜车事故和卖菜人的困境都在报道中呈现出来,令报道更有血肉、更有张力。报道播出第二天,众多市民联系节目组,希望对这对夫妻伸出援助之手,一天之内,赶到现场的爱心市民将夫妻俩的一车秋菜全部买光,还有一家修车店的经营者免费帮忙修好了受损的农用三轮车。在人物报道采制过程中,栏目组创新融合借鉴记录片模式,在播出效果上更丰富、更有层次,为节目收视增加了“电视杂志”般的质感。

二、创新报道形式,丰满呈现界面

1.增加现场出镜报道的比重,替更多观众“在现场”

一档具有收视吸引力的电视民生节目,必须做到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记者要具备“成为观众感官”的敏感度与现场驾驭能力。在报道形式上,节目增加了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比重,加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驱动力、参与度、体验度和评论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观众“我也在现场”的感受,与观众实时共享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动态性,进一步凸显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

2.视频编辑环节融入更多新媒体元素

当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禁锢之一,是视频编辑墨守成规、老气横秋,不讲究画面构图、不追求精美度,与受众的收视倾向逐渐背离,这一点,需要很多电视媒体人解放思想、大胆突破。电视新闻同样可以有活泼、生动、喜闻乐见的包装元素,音乐、花字、音效、特技,只要令报道增色、令观众舒适愉快,完全可以采用更多新媒体短视频的创作思路,这样制作出的视频作品,也更利于后续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加工和分发传播。我们采用这种思路采制的《新年新愿望》《战“疫”家书》《跟主播游大连》等报道,不仅在电视大屏幕上收获了收视高点,也在新媒体端口生成了多个“爆款”作品。

3.增加专业包装技术工岗,生产精美视频产品

要增加报道的可视性,实现视觉呈现效果的全新突破,专业的包装技术工岗不可或缺。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记者专注于内容生产、后期包装负责视频精美度加工。我们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类工岗的人力资源投入非常值得。

三、灵活优化编排,增加收视张力

节目不设置“每天必有”的固定板块,最大限度灵活编排,“只选对的”,不“刻舟求剑”。新闻事实遵循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不以栏目编排的需要而发生,应当对事实给予最大尊重,而不是僵化地限定哪个板块每天要做多少时长。该长的长、该短的短,让单条新闻报道体量最适宜、价值最大化,也可以让报道生产和编排有余地、有弹性。整期节目追求一个关键词:价值感。要么对你有用、要么让你知情、要么令你动容、要么使你难忘。整体导向不晦暗、不闹腾,有温度、有坡度。只要符合这些新闻价值,完全可以跳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常规化“套路”,采用更符合受众收视心理的编排方式。

四、开辟新媒体阵地,重塑传播体系

1.打造内容垂直精分的短视频账号

实现传统电视节目的融媒体转型,打造有效的融合模式、创建新型的传播矩阵,是一道必答题。对于牢牢占据大连地区电视节目收视鳌头位置的品牌栏目《新闻锋线》来说,突破大屏限制、实现多元传播,是实现融媒基因转变的关键一步。

2020年4月,我们迈出了这早有准备、脚踏实地的一步。《新闻锋线》节目组在原有官方微博账号的基础上,又注册认证了官方抖音号、快手号、头条号、微视号,充分发挥民生社会新闻一线采访与素材优势,二次加工推送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短视频作品,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栏目影响力、公信力。

不丢弃日常生活里的“琐碎”,在严谨的新闻逻辑中提炼人性的“闪光点”,源头生产、坚持原创,这是节目组为新闻锋线新媒体账号确定的运营原则。新闻锋线新媒体端口运营至今,一线采编与新媒体小编始终保持并线创作,不断以多角度破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采编运营”壁垒,力求使新媒体与电视栏目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2020年8月,新闻锋线抖音号推送的《雷雨天突发爆炸一家四口被烧伤》及系列后续短视频作品,以4150万浏览量、单条5.13万次转发量的传播效果,辅助电视端报道发力,线上线下共筹得近10万元善款,为被烧伤的一家人解决了医疗费的燃眉之急。这是《新闻锋线》节目公信力与传播力的强劲体现,也是一次新媒体传播为电视节目赋能的成功实践。

借助节目多年积攒的口碑与品牌效应以及内容优质的原创作品,《新闻锋线》栏目新媒体账号成长迅速,粉丝数持续增长,推送作品日浏览量数千万,流量与社会效益兼获。2020年度,《新闻锋线》获得腾讯微视与人民日报旗下人民数字联合发布的优秀媒体传播力奖,在优质短视频新闻平台占据了一席之地,实现了电视民生节目向融合性媒体转型的重要突破。

2.实现“大屏”“小屏”的互动与互补

栏目官方新媒体账号开设后,账号后台每天都有大量观众与网友评论、留言,汇聚海量实时新闻信源线索,栏目组根据线索具体情况,及时调配采编力量,生产出适合不同传播渠道的新闻作品,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在新媒体端口推送,深度报道在晚间电视节目中播出,并加入“网友辣评”板块,实现了节目与受众从电视屏幕到掌上终端、从调查采访到反馈追踪,从线索提供到观点表达的良性双向互动,并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了“大屏”与“小屏”之间的互补,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在新媒体账号热度的加持下,《新闻锋线》节目的电视端收视率逆势上扬,2021年,《新闻锋线》栏目平均收视率稳定在10%左右,收视份额保持在20%以上,在大连地区电视节目中继续排名第一,延续了对大连电视节目晚间收视的托举作用。2021年11月,《新闻锋线》节目创下周平均收视率18.54%、市场份额35.27%的历史新高。

五、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电视民生节目要完成转型升级,实现“破茧重生”般的蜕变,需要做好保留与提升、增强与深化、开发与拓展、突破与创新几篇大文章。以传统媒体的强大生产力为依托,坚持生产与输出立足本土、根源深厚的优质新闻内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精准掌握受众需求,捍卫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优质内容借助新型传播渠道与技术,进行精分式加工与多端口分发,使之形成有效互动与强大合力。加强全媒型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与后续推力。有人才、有技术、有价值、有品质的新闻高地,必将立于媒体融合浪潮中的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锋线民生栏目
云贵高原锋线的动态特征*
WEY 摩卡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